□陈昌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创新视角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陈昌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越来越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单一趋向综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仅能促进体育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练习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本文从创新视角出发,以学生与老师为主体,阐述了实际体育教学中多种创新方法,为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创新视角体育教学方法教与学
教师应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以达成教学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系列方法。所以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它包括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不管它们是具体的、显见的,还是潜移默化的。
体育教学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内容,通过学生达到教学目的或教学效果。连接方法的两端是教师和学生。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反映的,而方法只有作用于学生后才能产生效果。连接方法两端的主体还是教师和学生。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除了教师的传授水平、方法的执行情况,还有学生的内化、吸收、创新。也就说,教学方法两端的主体是决定方法实施效果的核心,二者的配合协调更是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教学方法的编排链接着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学素质、水平、教学艺术、创新意识等等都会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能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编和创新;同样,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训练接受水平、技能掌握规律更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所以,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内化程度,两者通力合作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高。
从实际情况入手,扩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要想利用好体育教学方法必须从实际的教学条件考虑。场地的充裕程度、器材的配备、实施体育课的条件等都是选用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由于城乡地域、经济条件等的差异,不可能所有学校的设备都一样,也不可能都能达到体育教学所需。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方法需要扩展和改进,使之更适合体育教学。当然,体育教学方法的扩展和改进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更好的适合体育课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培养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
扩展体育教学方法就是扩大某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如教学分组,以前都是按人数进行分组,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的体育教师认识到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于是出现了扩展,不足或导出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法其实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对组织形式的加工,对教学手段或工具的改良等等。如篮球教学比赛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的形式,2过1战术制定,以前的讨论法形式改进为小群体探究形式等。
体育课是按照完整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体育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但它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最直接的途径和方式,体育教学效果取决于各个要素的通力协作,突出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关联。从教学效果考虑,合理选择、优化组合体育教学方法,利用系统论的理念,将“教”与“学”看成“动态系统”,将目标—方法—效果融于教学环境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瞻前顾后”,既考虑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又考虑所起到的效果,强调学习的内在过程,创造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方法的组合和联合使用,追求方法的“合力”效果和功效,尤其是在教学方法设计时更要全盘考虑,拓宽视野,把握全局,真正做到教学方法的“一体化”效果。
调查显示32.4%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变化,30.3%的偶尔有些变化,难怪学生越来越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优化组合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使各个方法的功效叠加起来发挥整体功效。组合本身就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如把讲解法和示范法合起来,边讲解边示范,还可加上用讲解法进行启发;把分解法和完整法混合使用(跳高教学中,先分解传授起跳及过杆动作,再完整加上助跑和落地动作,最后对细节动作分解教学)。改造主要是针对实施手段、工具的加工和改编,一些传统的手段经过加工改造,既不影响实现目标的功能,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用图片或录像把典型的动作模仿出来,让学生观看,既形象有逼真,免去了教师的纠错讲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探究的作用。
体育课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体育这个特殊的学科,再加上运动项目繁多,致使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不但影响到躯体和心理的健康,而且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体育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有单个的,也有组合的,有为解决短期目标的,也有为长期发展考虑的),就其促进学生米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统整筛选,尤其对一些多种手段组合的教学法(如探究性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要筛选和统整,一方面这些教学法对学生未来发展极为重要,要加强运用;另一方面这些教学法的使用不能太随意,也不能过度。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当然目标可能是单一的,但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途径总有最省力、最直接的,这就是统整筛选的作用,没有体育教师的精心筛选,实现目标就会走弯路,教学效率就差。
4.1、“成功”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适当把教授的技术动作转变为精华部分,降低难度,不过分追求速度、远度、准确度,激发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把动作做好,并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完成动作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快感(体育课中经常能体验到快乐和自信的不到70%),以此给予鼓励。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往往一点点的成功喜悦感就会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和坚持锻炼的决心。部分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近40%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一般或不喜欢),再加上看到同伴完成动作很好,自己内心就会排斥或不情愿参与,有了坚持的意志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对技术动作的认识和探索就会自然而然的加强。
实施中,体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追求成功的愿望,最终达到学生主动积极的自学自练的目的。但不可使用过度,处处都是成功不但起不到激发练习的信心,而且会让学生“飘飘然”。
4.2、“娱乐”教学法
体育或体育课对青少年体质增强的作用毋庸质疑,每个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也都明白。但实际上中小学生对待体育或体育课总是提不起兴趣,更别说积极主动的去练习了。调查显示超过40%的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一般或不喜欢,接近40%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一般或不喜欢。而实际上,多数学生不是不喜欢体育课,而是觉得体育课太枯燥乏味、没意思,根本提不起兴趣。他们心中的体育课应该是丰富多彩、娱乐身心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在文化课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再去上什么“没意思”的体育课。“娱乐”体育教学法恰恰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从教学方法上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以此调动学生主动的了解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动作,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娱乐”教学法的设计和编排需要体育教师多下功夫,捕捉技术动作的“娱乐”成分和元素,使用各种工具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这种方法虽说给体育教师增加了备课的负担,但对学生来说,那种从体育课中获得娱乐的“快感”是坚持锻炼和积极投入到锻炼中的有效“催化剂”。但应用中,避免只注重娱乐,而忽视了体质锻炼和技能学习,防止本末倒置。
4.3、移植教学法
移植教学法就是将体育教学方法直接的理论基础、普通教学论以及其它学科的好经验、好方法,以及边缘学科新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部分地或全部地引入体育教学领域,并通过一定的改造而获得新的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是个特殊的学科,大量的教学方法来自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练习方法来自训练学领域,这些学科内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步骤、练习阶段内都可以移植过来,丰富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在运用移植教学法时,要视野开阔、酌情使用,做到“举一反三”、“异中求同”。体育教师丰富的知识面、发散的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是应用移植教学法的决定因素,切忌为求新而进行胡编乱造、瞎胡滥用。
4.4、群体激励教学法
群体激励教学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源起美国人奥斯本,是指通过集体思维共同相互激励的形式,引发众多反应,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的一种教学方法。类似于启发法和小组讨论法的叠加。首先是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去探究,最终形成正确的答案或结果。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43.8%的体育教师不让学生主动探究新方法、新练法,45.4%的体育教师不给学生自由表达、讨论的机会。这种方法针对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大功效。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同时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加上教师专门设置的一些疑难,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必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难度增减教学法
难度增减教学法是指在不改变运动技术动作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增减调整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在现实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如跳纵箱前先练习跳山羊,肩肘倒立前先练习有人辅助练习,篮球罚球练习前先缩段距离练习等。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而在一些训练课上,往往是增加难度的做法,如有人影响下罚篮,故意抛不到位的球让学生垫等。难度增减法不但有助于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而且对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增加信心、提高抗干扰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现实体育教学中,难度增减法无时无刻都在用,关键是体育教师要适时适量、找准时机、把握次数、调控难度,这样的设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启伟,陈小蓉.竞技体育创新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周登篙.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肖红香.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理论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
[4]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7,28 (4).
G807
:A
:1006-8902-2017-(0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