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世红++孟祥荣
摘 要:为什么许多有影响的教改、成功的经验得不到推广?原因之一便是没有进入汉语言的核心领域,没有抓到汉语言语音的旋律性、表意性的本质特征。吟诵是古今一脉相承的读书法,是学习汉语言的最佳方法。吟诵式读书法,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词:古诗文;吟诵;书法;识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1B-0121-02
一、为什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效不大
多年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为什么还有很多的学生不爱学语文,学不好语文呢?为什么许多专家、名师的好经验得不到推广呢?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映潮,最近在《中国教育报》所撰文章《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硬招”》中指出了当前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弱点:一是体系庞大;二是操作繁难;三是个性很强;四是经典案例少。余映潮说:“体系的发明者难以用大量的案例支撑自己的学说、观点,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所以难以推广,难以坚持,难以形成气候。”
用北京吟诵教育研究会会长朱畅思的“糖纸论”說法来看,现在很多学校或教师的语文教育改革活动就像是在用一张漂亮的糖纸,变着花样包装着一糖块,不论你是“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三主四式法”,还是“先学后教法”,亦或是高大上的“民主式教育法”,尽管花样翻新,但内容没变,味道是一样的,时间一久,也就不会有什么新奇感了。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大家用着都非常好的教法呢?
二、吟诵,“四两拨千斤”的读书法
“几千年来,我们培育了那么多托起灿烂古代文明的人才,他们是如何教育出来的?古代的老师都是怎么教学的?”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外加少量讲解”,这“其实是极聪明、极负责、极深刻的教学法”。笔者把这种方法称作是“四两拨千斤”的读书方法。那它是如何拨动语文教育教学这一“千斤”的呢?
首先,是“巧”。几千年来,汉民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法体系,有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好用。吟诵读书法体现了汉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用吟诵的读书法学习,着眼点显得非常“巧”。
吟诵式读书法直接进入汉语言的核心内容。汉字的发音有平上去入四声,如果平声中阴平和阳平单算,那就是五种声调。汉字的发声,和中国古典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对。把高低起伏的一句话拉长声音连起来读,就有了旋律。利用汉语这种旋律音的特点,通过精心组织唱出来,就是歌了。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没有的功能,其中最传神的是入声字,元代之后,北方就没有入声字了,其在古诗文中表现力非常强。四声的特色是: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把握住这四点,吟诵方法就掌握了一多半。
另外,音韵也是至关重要的,开口音、闭口音,结尾押什么韵,表达什么感情,上不上口等,都是有很多说法的,熟悉古诗文的人都有切身感受。古代没有录音机,我们无法听到古人读书的声音,但是通过读准入声字和所押之韵,我们会感受到古人读书时的情态,可以通过吟诵再现作者写作时的情景。
其次,是“高”。首先,吟诵式读书法在识字教学中效率高。“古代儿童一般三四岁开蒙,六七岁进学馆,这时他的识字量一般在三四千字左右,即他已经具备了自由阅读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吟诵能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发得很准确,而且拖长,再编成歌诀更好听,从而使学生识字变得很容易。中国古代出现的几岁就读完“四书五经”的神童就是这样的。
再看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是什么样的,六七岁入学先学拼音,再学汉字,到小学毕业12岁了,才会2500~3000个字,极大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量,且错过了学生识字的最佳时期。有些学生在学前已经学了不少东西,但现在要求是零起点教学,如果也要求语文零起点,我想是不妥当的。
再者,吟诵使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大幅提高。汉语的口语,声音的意义不显著,在现代的诗文创作中更不重视声音。然而在古人创作中知道把一部分意义置于声音中。所以,吟诵也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通过吟诵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发现声音包含的独特思想感情。最典型的例子是唐诗《登鹳雀楼》,其中的意象(白日、黄河、楼、山)有特定的含意,韵脚(流、楼)也都表现特殊的思想感情。如果用普通话朗诵,则认为这是一首奋发向上的,表现盛唐气象的压卷之作。但经过分析诗中意象和用韵,经过吟诵,才会发现作者的本意是在表达眼看青春逝去的无奈与不甘心,这与人们通常的理解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吟诵读书法,能够提高语言材料积累数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吟诵这样像唱歌一样的学习法,加上少年儿童强大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记忆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成为可能。郭沫若有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如果学生打下了阅读坚实的“童子功”,从小就对汉语言声律、音韵有深入地了解,那么在读书、作文的时候自然也会应用这些知识,他们自然会读书和写文章,阅读及写作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最后,是“乐”。吟诵式读书法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便是很艰涩难懂的古诗文一经吟诵,也能表现得宛转悠扬、朗朗上口,甚至有的就是优美的歌曲。一切竟然如此简单、亲切、美好。我教学《愚公移山》第一天用四十分钟,第二天学生们一起读了一遍,我就问谁能背下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认为这不可能。有一个7岁的学生站起来说要试试。结果,虽然背得较慢,但还是一个字不落背下来了。没要求背,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背了下来,学生们感觉到太神奇了。教学文天祥的长诗《正气歌》,两课时读就非常熟,个别学生尤其喜欢《正气歌》的序,序是叙述性的文字。至于一首小诗,至多用15分钟,不用特意背就能背下来,这真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啊!普通的朗读达到这种效果是不可能的。
吟诵式读书法有角度巧、效率高、有乐趣这样几个作用,基本解决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而且是直接进入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地域,为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这算不算是“四两拨千斤”呢?
三、“书法—识字—吟诵”三位一体教学法,语文学习连点成面
吟诵读书法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识字。因为经典古诗文当中有很多生字、生词,过不了识字关,是不能吟诵的。我带领学生,每学一篇古诗文,首先要挑出几个重点的字词进行识字教学,学生们把识字叫猜字,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顺序学习的,对其本义、引申义都有一定了解。同时还使用毛笔进行练字,力求提高书法素养。练字主要是练习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些好入门,写写画画,非常有趣。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练习楷书。书法识字和吟诵各用40分钟左右,变换内容,学得轻松而快乐。
我将以上称之为“书法—识字—吟诵三位一体”古诗文教学法。其中,书法是写字能力的训练;识字是增长见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积累;吟诵则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实践。三项活动紧凑而有趣,连点成面,形成一个完美的过程,深得学生的喜爱。
用吟诵方式读古诗文是美的,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带来语文学习的连锁反应。
最后,让我们以大家最熟悉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享受读书的细节描写作为结束吧!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硬招”[N].中国教育报,2016,(9).
[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