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意义

2017-03-10 03:38樊利娟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樊利娟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性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然而,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取得教学实效性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国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1B-0024-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人的特殊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主要表达,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又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形成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类存在物,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回答。实践是人与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的改造外部世界的方式。再者,人作为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个体的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自然属性是人的物的方面的属性,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特性,社会属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人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人具有交往性。精神属性是指人具有自我意识、思维,如精神生活、精神需要,人具有心理过程等。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人的精神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了人的特殊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其对人的特殊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具有了多方面的规定性。

(一)人的实践性的发展

实践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的活动,人在主观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为我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性体现为人的劳动性,实践是人的需要的具体体现。人的需要的扩展体现为人的实践性的广泛性,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人的能力在不断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在不断展现。

(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

人始终是社会存在的人,人的本质只能在社会中得到具体体现,人的社会性就意味着人必然要进行社会交往,与之相伴随产生种种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具体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人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发展自己,交往的广泛性是人的活动性的体现,人总是在社会交往中丰富着人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的实践性。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充分尊重个体性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个体性才是人发展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大彰显,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主体性是伴随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而实现的,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潜能的开发,离不开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人学分析

(一)内容的偏差

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构建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与政治方面,强调政治教育的意义,忽视受教育者人的因素。

从教育的内容出发,不是从教育实施的对象出发,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不是从现实的个性出发,也不是以现实的人的活动为着力点,过于强调社会需要和政治性。用政治要求代替个人的生活目标,用社会价值取代自我价值。重视人对社会的贡献而轻视人的自我实现,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割裂了社会和个人的紧密联系,割裂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二)价值取向的偏差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的价值取向仍然是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思想素质、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忽视人的教育要以对人的充分尊重为前提,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生,忽视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这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念不符。

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的联系,课堂和现实被割裂开来,产生的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把思政课看作是简单的学分,对思政课失去热情甚至产生了对立的情绪,从而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思政教育要從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的自由个性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天赋、爱好、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从学生出发。

三、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对思政教育的价值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其对人的发展的深刻分析,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学生面对的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为手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课堂和校园生活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探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现实的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现实的人是物质的人,是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人,是交往中的人,是存在于历史发展中的人。人总是在实践的活动中实现自身,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要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感知道德观念,价值判断,从而增加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发挥自我才能、彰显个性的舞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组织性、集体主义精神,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性,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正是丰富的校园活动,启发了大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兴趣,发掘其潜力,丰富其人际联系。同时,组织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也是对学生的极大锻炼,例如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德、智、体和美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 “德”为中心,关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道德品格的教育等,是关乎真、善、美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培养其知识才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大问题。让当代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拥有家国天下情怀,成为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的新一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基金项目:2016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NYSXZZ201607“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马克思的人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2]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现代哲学,2002,(3).

[3]英格尔斯.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J].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谢晓娟.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