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湖北民营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3-10 22:54杨兴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湖北供给

杨兴锐

(1.黄冈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新常态下湖北民营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杨兴锐1,2

(1.黄冈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探讨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湖北民营制造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和理论依据;结合湖北民营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剖析了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支持做优做强、发展混合经济、完善治理结构;提出了湖北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税投入、创新金融支持、强化社会保障;以期为湖北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北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凭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极限扩张实现了领先全球的高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国家分类标准,自2011年中国就以人均GDP5414美元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并且中国的GDP仍以每年600美元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为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工资上涨;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环保问题凸显;要素投入不均,资源配置失衡,中国经济开始步入结构调整、增速放缓、驱动要素调整的新常态,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湖北经济增长的速度虽然略高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但自2011年来依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且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难用工荒状况频出等问题。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局面,湖北需要改变要素投入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在民营经济中,制造业是一支重要力量,湖北省民营制造业在企业数量、产值和利润三个方面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均超过70%。因此,本文拟深入探讨湖北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指出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 供给侧学派是在19世纪初形成的,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萨伊提出了一个经典理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随后,亚瑟·拉弗和马丁·菲尔德斯坦进一步提出在政策层面进行供给侧调节的主张。供给学派是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流派,美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特定时期实施过供给侧的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侧重用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侧管理,但是却造成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等问题等。在中国挤进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后,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经济增长的动力变得不足,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放缓。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必须从供给侧进行转型升级、变革创新,以新的增长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首次提出将“供给侧改革”确立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贾康、姚余栋和黄剑辉等(2015)[1],廖清成和冯志峰(2016)[2],胡鞍钢、周绍杰和任皓(2016)[3]、罗良文和梁圣蓉(2016)[4]均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二)经济增长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古典式增长理论强调分工专业化和自由市场交易,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但是缺少对供给要素组织问题的探讨。19世纪中期,哈罗德和多马指出资本是制约经济增长唯一的因素;经济增长与资本、资本产出率存在密切的关系。[5]舒尔茨(1961)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保证,因为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扭转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其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可以促进生产规模的递增。[6]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投入必然会产生报酬递减,技术进步才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与劳动和资本因素不同,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因素;[7]罗默和卢卡斯与索洛意见相左,他们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8-9]因为技术和知识既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收益,也能使要素投入产生递增收益。后来,学者们将熊彼特所提倡的技术创新和创造性的破坏引入内生增长理论,[10]指出企业的研发活动会促进技术创新,但由于知识存在外溢效应,单个企业的知识将扩散到整个经济体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不仅与要素投入有关,还与投入要素的效率和配置结构有关。[11]诺思(1968)认为,在没有技术改进的情况下,一种能提供适当的个人激励的有效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12]

增长理论指出了资本、劳动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这些因素转变为产出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以及协调生产和交易的制度安排,这些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思路,但是却无法系统的给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尤其是缺乏与中国语境的对话;而已有的关于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则未涉足民营经济这一蓬勃发展的经济主体。因此本文拟在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新常态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基础上,探讨湖北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路径。

二、湖北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蓄势待发,正在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将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挑战。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通过制造业回流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重塑本国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湖北民营制造业传统的低成本出口战略、低利润生产经营模式、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和资源环境的粗放型开发方式发展对经济增长了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湖北民营制造业亟待转换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自觉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破解新常态困境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面对国内经济新常态,湖北省民营制造业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竞争方式亟须转变。未来几年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湖北民营制造业发展必须遵循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发展思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供给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打造提炼新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转型发展抓住历史机遇的需要 当前,湖北经济发展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化解过剩产能,调优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湖北民营制造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四大难题:产业集中度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等系列难题。但机遇大于挑战。随着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战略布局叠加,以及入选国家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湖北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交通区位和内陆开放高地的构建将为湖北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科教、人才资源丰厚的要素优势将为湖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力提供重要支撑。

总体来看,未来几年,湖北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湖北民营制造业如果适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创新优势、结构优势、空间优势,则可抓住黄金机遇、实现优势转化、推进四化同步,推动湖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湖北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民营制造业要借助境内高校众多的优势,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要厚植创业文化,鼓励和引导员工创新创业;以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为重点,把握人才回归趋势,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引进企业急需的“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领军人才;依托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载体,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发展生态,提高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在经济新常态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要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智能制造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转型升级,向“专精特新”发展。冶金、石化、纺织等传统行业的优势民营企业要加大化解过剩产能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积极引进智能制造方式,完善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提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发展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

(三)做优做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民营制造企业要根据市场对技术研发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出一批有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使用和产业化,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以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挂牌上市,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并购和投资合作等方式,积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武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重大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推动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

(四)抓住机遇,参与国企改革重组 民营制造业要借助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机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融资租赁或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投资自然垄断或特许经营行业,探索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融合发展的途径。潜力大、成长性强的民营制造企业可以借助国有企业资本运作平台的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以股权多元化改革为重点,吸引高新技术、战略性产业的国企来进行股权投资。此外,还要积极关注政府放宽准入的军工等领域,积极抓住机会参与武器装备等领域的科研生产。

(五)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许多湖北民营制造企业规模偏小、运营效率不高,这与它们公司治理结构不佳密切相关。因此,民营制造企业应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治理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完善法人产权制度,由单一产权结构向多元产权结构转变,已改制的股份制民营制造企业要积极筹备上市和挂牌交易,充分利用境内、境外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突破资金发展瓶颈;逐步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并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积极探索实行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绩效薪酬和中长期激励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价值链、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依托制造优势发展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加快领军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专业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打造愿景明确、职工认同、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企业文化,将履行社会责任由外在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在企业发展的治理结构、战略规划和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等层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四、湖北民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国务院、湖北省政府关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文件精神,推动系列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落实,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环境;塑造公平市场环境,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管和信用约束;规范企业法治环境,加强对民营制造企业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援助服务,及时有效化解民营企业各类纠纷,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优化企业服务环境,有效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和运营,全面启动“一站式”在线审批,为庆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加大财税投入,提高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加大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省内各类基金各级政府性资金对民营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制造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完善高速公路收费减免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全面实施“营改增”,严格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制造业税负只减不增,落实国家现有的增值税、所得税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民营制造企业改制、上市或产权优化过程中涉及的税费,可依法办理延期申报或缴纳;提高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年缴纳所得额门槛标准,扩大其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范围。减轻企业负担,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减少收费项目,对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实施普遍性降标,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重点整治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前置性和强制准入规定的中介收费以及具有垄断性经营的经营性收费等民营制造企业反映强烈的涉企收费问题,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社团收费,加大对涉企收费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创新金融支持,拓宽融资门槛 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推动湖北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支持民营制造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的合作对接,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众筹、私募等融资方式。引导民营制造企业合理利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完善企业信贷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对民营制造企业提供订单质押、动产质押、商标质押等服务,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四)强化社会保障,减轻企业负担 落实国家“十三五”期间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的部署,确保适当减低民营制造企业社保费率政策实施;进一步加大民营制造企业稳岗补贴实施力度,将稳岗补贴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民营制造企业“职工培训补贴”落实力度;提高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民营制造企业的社保补贴力度。规范民营制造企业年金基金合同管理行为,促进年金市场公平运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民营制造企业从业人员城市落户限制,完善优秀人才落户条件。

[1]贾康, 姚余栋, 黄剑辉,等. “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2]廖清成, 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J]. 求实,2016(4)54-60.

[3]胡鞍钢, 周绍杰, 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5-45.

[4]罗良文, 梁圣蓉.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8-36.

[5]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2)139-191.

[6]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Reply 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5)1035-1039.

[7]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1)65-94.

[8]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5)1002-1037.

[9]Romer P M. Endogene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5)71-102.

[10]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1-9.

[1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常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06.

[12]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雷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

责任编辑 周觅

F014

A

1003-8078(2017)05-0109-04

2017-03-16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5.26

杨兴锐(1980-),女,河南南阳人,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201621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Y191;黄冈师范学院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002403,201708303;湖北省经信委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5-09750。

猜你喜欢
结构性湖北供给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