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创新性编辑初审三例

2017-03-10 19:03王银平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尺度强降水创新性

王银平

(《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科技论文创新性编辑初审三例

王银平

(《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基于许多科技论文因缺乏或无创新在编辑初审环节就被退稿的事实,结合多年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实践,通过三个气象科技论文初审案例,分别从帮助作者优化选题、调整论文结构、将无创新论文改的有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编辑在稿件初审环节如何帮助作者将科技论文写出新意。

科技论文;创新性;初审;编辑;作者

科技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性是科技论文有别于其他科技类文章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1]。有人将创新的质量分为原创、再创、补创和无创新四个层次,原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发明或重大理论发现,再创是知识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补创是对知识或技术的补充、完善或延伸,无创新是重复别人已有的学术观点、知识;笔者认为我国科技论文中的多数属于补创[2]。以往不少编辑同仁撰文探讨了科技论文创新性初审的原则、内容、质量和途径[3-7],但没有论及编辑在创新性初审过程中如何给予作者力所能及的帮助。笔者结合多年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实践,通过三个气象科技论文初审案例,探讨编辑在稿件初审环节如何帮助作者将科技论文写出新意,期望能给广大作者和编辑同仁一点启发。

一、帮助作者优化选题

科技论文写作是从选题的酝酿、斟酌和落实开始的,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些作者往往对选题未经深思熟虑,仅凭一时的感觉或冲动,仓促下笔写作论文;论文写成后,作者自己未必满意,但仍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稿件投给编辑部。在编辑看来,这类稿件带有明显的盲目性、模仿性或拼凑性,更别说有创新性了,根子在于作者的选题出了问题。要帮作者解决这一问题,编辑可以通过帮助作者优化选题来达到帮其将论文写出新意的目的。编辑在帮助作者根据优化后的选题重新理清写作思路时,不仅要善于指导作者缜密思考问题,还要给作者提供修改论文的可操作性路径[8]。

例(一)对你们的这篇文章,我认真地看了两遍。从稿件目前情形看,如果不对现有选题进行优化,估计很难通过专家复审。具体建议或意见如下:

1、最好能抓住一种典型天气现象进行分析,要么主要使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暴雨,要么从提高雷电预报预警业务水平的角度出发,主要使用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雷电。

2、至于是分析暴雨还是雷电,取决于该过程是以水灾为主还是以雷灾为主,如果是前者,就参考《一次强暴雨过程地闪活动特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一文(见《气象》2012年第1期)重新构思,如果是后者,就参考《两次致灾雷电天气过程对比分析》一文(见《气象》2008年第4期)重新组织。

3、在取舍第2点建议的基础上,再考虑论文的层次结构、语言表达等细节问题(具体意见见修改稿)。

例(一)是笔者对一篇在校研究生论文写的初审意见,其题名为《基于多种探测资料的“8.30”湖北雷雨天气个例分析》。笔者之所以认为该文没有新意,原因在于作者对“8.30”湖北强天气定性不明确。这次过程中出现了暴雨、雷暴、云地闪等天气现象,作者既想分析“雷”也想分析“雨”,结果一样都没有分析清楚。对这种模棱两可、写作思路不清的论文,他人无力帮其修改,只能帮其优化选题、缕清写作思路。笔者将初审稿(作为附件1)连同两篇参考文献(分别作为附件2和附件3)都发给了作者,尽管作者后来撤稿了,但一再表示这次投稿的最大收获是让他明白了“科技论文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不可能发表”的道理。

二、帮助作者调整论文结构

对于那些常规性或大众化的科技论文选题,写作上一般都有约定俗成的套路。如暴雨个例分析论文,原则上,应先做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即先分析产生暴雨的热力和水汽条件,再分析动力触发机制、地形影响等,后做中尺度特征分析(主要利用卫星云图、雷达产品、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来做),最后做综合分析(若有可能),归纳暴雨天气概念模型。有的作者总想跳出这种套路另辟蹊径,想法也许不错,但如果能力不济,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对这样的论文,编辑在初审时就有必要帮助作者将论文结构调整到套路上来。

例(二)首先,感谢你对《暴雨灾害》的信任与支持。对你投来的《西安“8.3”极端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一文,本刊编辑已初审。初读意见如下:

1、题名中“极端大暴雨”的说法不妥。要么说“大暴雨”或“极端暴雨”,要么说“极端强降水”,或者说“短时强降水”。建议将其改为《西安“8.3”短时强降水环境条件与中尺度成因分析》。

2、引言写作宜简洁明了,不要过度铺垫,建议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请从“关中地区地理位置和暴雨过程实况”说起;然后,讲对关中地区短时强降水个例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的意义;再说以往国内在“关中地区强降水特征与成因”研究方面都有哪些成果(引文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要列举那些与本文无关的文献),并略作评述(引用他人文献,不仅要说明他人做过什么工作,还要具体给出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两点结论),通过评述,说明本研究与以往同类研究有何不同;最后,简单提一下本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3、对降水实况,一定要说清楚该过程具体什么时间从哪里开始、什么时间在哪里达到最强、什么时间结束,并归纳其特点,如雨强是否大、范围是否广、持续时间是否长、造成灾害是否严重等。这很重要,因为无论是下面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还是中尺度成因分析,都要围绕其特点以及强降水集中时间、落区(落点)和强度变化展开,即下文分析应说清楚如此强的降水过程为何会出现在这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

4、将第2节标题改为“环境条件”,下辖大尺度环流背景、不稳定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三个小节。建议将后面相关内容挪到本节中。

5、将第3节标题改为“中尺度成因分析”,下辖地面中尺度扰动对强降水的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与强降水的关系、强降水回波特征分析三个小节。

6、将5节标题改为“结论与讨论”,从“结论”和“讨论”两个部分来写。前者只需从正文中提炼出几点重要结论顺序罗列,即从多个侧面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后者(“讨论”)写作重在说明本研究能给同行(后来的研究者)带来哪些启发和新的思考,并尽可能指出本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原因何在、今后如何解决,等等。

例(二)是笔者对一位陕西作者来稿写的初审意见,希望作者参考编者给出的意见或建议以及近年来发表在《暴雨灾害》上的同类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写法,对原稿进行重新构思、组织、完善后再从网刊系统投稿。后来,作者基本采纳了编者的建议,将原稿题名改为《西安“8.3”大暴雨的环境条件与中尺度特征分析》[9],并据此对其结构进行了调整。最终该文发表在2016年《暴雨灾害》第5期(此稿发表,也先后通过了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下同)。

三、帮助作者将无创新论文改的有创新

学术论文创新性的有或无是相对的,不宜因其无创新而一退了之;要因稿、因人具体分析,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尽量给作者修改机会。

例(三)对你们撰写的《武汉市油气库雷电预警服务系统》一文,已阅。该文内容尚可,但全文结构和写法上需做一些调整,以突出该系统的创新性。具体初审意见如下:

1、该文选题尚好,要明确你们写作此文旨在介绍雷电预警服务硬件还是软件。如果是前者,建议题名改为《武汉市油气库雷电预警服务技术与应用》;如果是后者,原题改为《武汉市油气库雷电预警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同时论文结构调整为,引言→系统设计(包括设计思路、方法、主要功能等)→系统实现或开发(包括流程、运行步骤等)→系统应用(不要泛泛地定性表述,最好提供1~2个实际案例)→小结。

2、“摘要”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主要说明作者在开发该系统中采用了哪些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以及该系统表现出怎样的应用效果或前景。建议“摘要”参考如下写法,“为了满足什么需求(或达到什么目的),根据哪些资料,使用何种方法,应用什么技术,设计开发了武汉市油气库雷电预警服务系统。该系统采用什么语言编程,具有哪些功能。自其投入运行以来,成功地对多少次雷电过程进行了预警,获得了怎样的服务(或应用)效果。”

3、“引言”还可写得更规范、更有学术味。就本文而言,可从防雷减灾业务或气象服务需求出发,说明设计该系统的理由,是首次研发,还是在相关系统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性开发;另外,指出此系统是否具有普适性,还仅仅是个案。总之,要让同行读者知道,开发的这一系统到底能满足哪些气象业务或服务需求。

4、建议补充一段“小结”。在归纳该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指出其推广前景,以及当前还存在哪些缺陷、今后将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5、在行文上,少用一些叙述语言,如介绍说明性文字;多用一些论述语言,如比较分析类文字。

例(三)是笔者针对一篇技术工作总结稿写的初审意见。严格地说,原稿算不上一篇学术论文。笔者告诉作者,《暴雨灾害》为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写作质量均有较高要求;希望作者按照上述初审意见修改后重新投稿,同时允许作者直接将其转投别的刊物。后来,作者选择了按初审意见继续修改并再投《暴雨灾害》。此稿经过作者不厌其烦地多次修改,使一篇无创新的总结类稿件变成了有创新的学术论文[10],最终得以在《暴雨灾害》上发表。

四、结束语

编辑要在初审环节对科技论文有无创新性进行评价已是不易,但要帮助作者将缺乏甚至无创新性的科技论文改出有创新性就更难了。编辑是否有责任帮助作者将科技论文写出新意呢?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有三:为国家或行业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培育优秀作者群,提高期刊稿源质量和学术质量;赢得作者的尊敬。但如果要帮,编辑只有乐于助人,且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积累新经验,努力做学者型编辑,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既愿帮,也能帮。

[1]姜艳秋.从科技论文的特点看科技论文的选题[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9,16(2):87-90

[2]常思敏.科技论文的质量及其构成因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5):479-481

[3]朱大明.初审编辑鉴审科技论文创新性的几个途径[J].中国编辑,2007(1):42-43,61

[4]王晓梅,曹求军,杨张,等.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初审质量[J].编辑学报,2009,21(5):456-457

[5]钟细军.论科技学术论文创新性的初审评价[J].编辑学报,2010,22(2):108-110

[6]陈翔.科技期刊编辑初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J].编辑学报,2010,22(3):211-213

[7]王萍,杨淑珍,于智龙,等.科技期刊编辑初审对论文质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5):414-415

[8]王银平.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初审中对作者的引导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06-209

[9]张雅斌,乔娟,屈丽玮,等.西安“8.3”大暴雨的环境条件与中尺度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6,35(5):427-436

[10]余蓉,杜牧云,李国梁,等.武汉市油气库雷电预警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J].暴雨灾害,2014,33(4):407-412

Three Cases of Editor’s InitialEvaluation of TechnicalPapers Concerning Innovativeness

WANG Yin-ping
(Editor’s Office of Storming Disasters,Wuhan,Hubei,430074,China)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many technical papers have been rejected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innovativeness,the paper provides three cases ofeditor’s initialevaluation oftechnicalpapers to discuss how editors can help the authorto write a creative academic paperin initialevaluation process.Itillustrates the subjectfrom three aspects:how to select the thesis topic,how to restructure the thesis,and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ness of the thesis.

technicalpapers;innovativeness;initialevaluation;editing;author.

G237.5

A

2095-7955(2017)05-0094-03

2017-10-03

王银平(1963—),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方法与应用研究。

责任编校:饶 敏

猜你喜欢
中尺度强降水创新性
2020年8月中旬成都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南海中尺度涡的形转、内转及平移运动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尺度涡检测技术及其在声场中的应用
基于高分辨ROMS模式的黑潮延伸体次中尺度涡各向异性析分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引发的强降水诊断分析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