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2017-03-10 19:03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城乡

王 波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7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王 波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71)

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省的城乡发展模式需要从原有的传统城镇化向城乡统筹生态宜居、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变。人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在现有的城乡形态基础上调整改进,还需要积极大胆的进行尝试与创新,继续深化城乡合作,优化城乡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前言

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绝大多数城市长久以来的演变轨迹,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初级城镇化萌芽与发展,各个省市地区的城市面貌、城居环境以及百姓生活体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起点低、水平较低、发展较快,因此难以避免的会在日后的持续运转中凸显问题与矛盾,城市承载能力与人口城市化大潮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养老体系在现实生活中显现的滞后,以及农村人口在进城过程中遭遇的窘境等等都在为政府各个部门敲响警钟。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人口基数巨大、经济政治以及科教文卫事业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各个地区的遗留问题与特殊情况等等都是人们在推动其稳步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所谓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国情以及主要矛盾的,既需要人们认清目前各地区城镇化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迅速准确的寻找刺激城镇化发展再次焕发活力的突破口,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在现今的发展环境下积极敏锐的洞察机会,主动搭建桥梁深入合作,实现城乡资源互补、行业优势互补以及地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遭遇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造城”导致城镇化畸形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内首次的城镇化迁移大潮为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率先到达城市的一批人不再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的创收渠道,而是通过工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逐步在城市站稳脚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差距成为农村人口进驻城市的主要动力,而人口的聚集与地区经济的繁荣又催生一、二、三线城市的区分,城市承载力水平差距立现。在近期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报告》中,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占据前列,这四个城市在公共设施建设、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镇土地利用等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然而,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实际情况,逐年递增的城市人口数将会给承载力趋于饱和的较大城市带来更高的风险,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够预见性的进行政策规划与城市建设,未来五年、十年将会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与社会矛盾。以由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打工族为例,每月房租会占据其主要支出,没有居住证的会阻碍其买房、享受职工保险以及子女正常入学。因此,人们应该意识到大量人口进入城市所发生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单纯的为他们提供住处或者工作岗位并不能让他们真正的融入城市,反而会因为城市环境因素使其遭遇生活上的不便甚至“不公平”的对待,这并不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不符合和谐社会环境下的人本思想。“盲目造城”不仅仅凸显了城乡人口需求与城市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直接诱发大众的质疑和抱怨,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农村人口“进城”与城市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城市建设与政策制度完善的滞后,继而引发城镇化发展畸形。

(二)居民幸福感低下,民生问题凸显

一直以来,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民众极为关注的问题,它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肉菜蛋奶价格,大到子女教育升学、居民养老就医等问题。民生问题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示大多数人口已经形成居民意识,希望在所处的生活环境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以便更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否认居民幸福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社会保障还需在人民群众的指导和监督下实现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对于农村人口来说,他们在进城之后仍然有很多后顾之忧,比如居住证办理困难、子女不能就近入学、城市房价昂贵等等,这些顾虑不仅会降低他们的生活体验,还会打消他们继续植根城市的信心。进城人口的“心”不定,所谓的城镇化脚步就会被打乱,因此,尽快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农村人口的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建立试点获得农村人口反馈意见应该成为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关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缩短时间差、减少政策滞后等问题才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中获得主动权,摆脱被动尴尬的处境。2015年,安徽省被批准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解决进城农民密切关注的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行业各个领域的当务之急,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实际上隐藏着居民的社会地位以及尊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多方联动尽快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还需要从进城农民角度出发,为其寻找更加人性化的生存与生活模式。

(三)城镇化发展不均衡,错失联动发展机遇

我国速度较快的城镇化发展中实际上隐藏着一些问题,包括前期城市承载力不足造成的城乡人口矛盾、工业企业密集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用地制度改革积累的问题等等。现阶段所要求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速度,更加要求城市质量,城乡协同、城乡互动、集约节能、科学生态成为现阶段城镇化工作的重点。这些年来,农村土地一级地下水污染、企业征地等新闻屡见不鲜,这些小企业不仅不能成为工业集群的领头羊,反而成为了典型的反面教材。他们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盲目建设厂房吸收周边村民作为廉价劳动力,并以污染环境、滥用资源为代价创造经济收益,不符合现代化中小企业管理标准,同时也将会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得到甄别。结合多年来城乡发展经验来看,城乡互助是效果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城乡合作,城市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能够定向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进城务工的农村夫妇能够获得住房补贴,其子女在城市可以获得受教育机会,很多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还会深入对应贫困乡村定点扶贫。同时,农村地区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以及养殖业也得到了对应城市市场的支持,城乡绿色通道使城市人口能够在超市以及大型的市场买到最新鲜的蔬菜水果,由此延伸的“农家乐”旅游模式也为农村人口实现了增收。由此可见,城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众多,城乡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定点以及协议合同等方式来实现长久的合作,其为双方创造的便捷与利益也是最大化的。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改进与创新

(一)注重科学规划与引导

城镇化发展需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它还必须在科学合理的计划下按步骤实施。单纯的农村人口迁移并不能够有效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反而有违新型城镇化中对“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幸福感、如何安置进城人口的衣食住行、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等等都会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也将会对未来的城市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安徽省空间布局规划为例,“两圈两带一群”的空间主体形态为区域联动发展抢占了先机,人们利用合肥、皖北等地区已有的工业发展优势,发挥地区辐射作用,重新规划用地,一方面提升了城镇土地使用率以及使用合理性,另一方面将用工需求扩散到周边村镇,大力吸收农村劳动力来支持集中化的工业产业发展转型,从而逐步引导农村人口经济转型,为他们创收增收,鼓励农村人口迈开转型第一步。不仅仅是安徽省采用空间规划先行的改革方式,国内的很多地区政府在促进农村转型的过程中都会对分区进行重新的划分,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村镇经济发展主要形态、主要交通线路、人口分布等等。这种前期规划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对地区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分析,还需要人们具有预见性和指向性的引导,结合当地人口思想意识、收入水平以及人口年龄分布等等,在充分现实依据基础之上的城乡规划才能够长久可行,并对当地城镇化进程产生推动作用。

(二)强调“以人为本”,优化大众体验

加快城镇化脚步、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安徽省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具备国内大多数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部分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农业、制造业以及旅游产业等等分区明显,户籍以及常住人口为指标的城镇化正在逐步实现。其中,优化大众体验称得上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进城农村人口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舒心、安心能够有力的带动农村人口迁移,人民群众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最强大的支持者和推动者。着眼于大众体验,人们不难发现进城人口所迫切需要的仅仅是同等的市民待遇与稳定的就业环境。类似这种区域政策改革不仅仅实实在在的为年轻的技术人才解决了居住问题,还为更多来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因此可以在这里安心的打拼事业,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在城市建设之中。除此之外,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单位还应该积极的出台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与制度,包括对农村户籍人口提供业务办理绿色通道、产品价格优惠,或者定期组织城乡交互参观学习,吸收对方在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三)搭建桥梁,全方位沟通城乡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早期这种互补模式并没有在城镇化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是有原因的。针对现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城乡双方应该积极的搭建桥梁,通过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双方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一方面,现已通过的“两圈两带一群”能够有力的带动周边农村,这些新兴产业带不仅为村镇拓宽了经济发展思路,还切实的为其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以及毕业大学生的发展问题,更多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农村人口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家乡经济建设。新兴的产业还会为当地村民带来学习新技术、新观念的机会,定期的农业专家讲座以及新生产设备、新种植品种的引入都可以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另一方面,安徽省鉴于不同地区具体情况还可以积极的发展旅游业、原生态采摘、农家乐等等,培训80个特色小镇也是安徽省政府去年在通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提到的。也就是说,除了常规的城市带动乡村之外,很多村镇具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主打原生态牌就是其特色之一,这种产业不仅能够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的进行下去,还能够为当地村民创造收入,使他们自己的家乡的环境与特产得到宣传。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同样能让农村人口获得高收入,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实现城乡合作联动,是新型城镇化另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

四、总结

一直以来,安徽同国内其他省市一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之路上探索属于自己的稳步发展之路,借助城镇空间规划、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民生建设完善以及特色村镇打造,预计到202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镇化比例将达到50%,户籍城镇化率将达到35%。结合安徽省内试点地区城乡情况对比以及人们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战役的最终胜利,地区政府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张静.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2):125-132

[2]杨洋,张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营造研究--以安徽省祁门县为例[J].环境与建筑.2016(2):100-102

[3]汪芬,唐芳芳.安徽省蚌埠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问具体研究①—以棚户区改造为例[J].中国商论.2016(25):121-122

On Development Model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AnhuiProvince

WANG Bo
(Anhui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College,Hefei,Anhui,230071,China)

As a pilotprovince ofnew-type urbanization,Anhuineeds to steer its urban-ruraldevelopmentfrom the present traditional model toward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own and countryside in an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urban-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What people should do is not adaptation or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urban and rural situations but daring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to deepen the urban-rural cooperation and optimize the urban-rural planning so that bot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eel happier with theirlife.

Anhui;new-type urbanization;developmentmodel.

F299.21

A

2095-7955(2017)05-0033-0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118)。

2017-10-05

王 波(1969—),女,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经济。

责任编校:徐 晓

猜你喜欢
安徽省城镇化城乡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