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00)
普通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教学改革
□ 陈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00)
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为学生的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效遏制了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本人经过5年的实践教学,构建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对此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进行总结、思考。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 构建 思考
2 0 0 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该活动希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以达到“健康第一,增强体质”的目的。但各高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形式轻实践,体育教学模式单一等。针对此类情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构建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经过本人逾五年的实践教学研究,该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 0 1 6年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
2.1、课堂教学现状
体育课堂教学是普通高校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课堂教学是一切课外活动的基础。但要想达到“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和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只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9 0分钟)是很难达到的。在9 0分钟的体育课堂中,除去老师的讲解、示范、组织等课堂常规安排的时间,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所剩无几。况且学生到大三以后不再需要修读体育课程,大部分学生的锻炼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课堂教学应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与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学生自身体育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必须要把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集教、学、练、赛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2.2、课外活动现状
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体育运动是与体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环节,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主动的进行课外体育运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强的优势。但是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原因主要以下点:
(1)相关部门对此不重视,体育设施不完善,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学生学业任务较重,课外时间较少;
(3)学生自身惰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除了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外,体育竞赛同样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体育竞赛是一种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效整合的途径,是彰显学生运动能力、展示自身体育价值的有效方法,是一种激励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激励机制。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各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情况大同小异,普遍以“精英比赛“的形式出现。以本校为例,各学院学生均自发组织了运动队,而能够加入运动队的也是在该运动专项中最优秀的几个人。最终出现在竞赛场上进行比赛的几乎就那么几十名学生。根据王学华对全国6 7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有机会参加院系比赛的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9%,其余9 1%的学生几乎与该类校内赛事无缘,更不必说更高级的校际比赛了。各高校普遍缺乏适合身体素质一般的多数人参与的娱乐性的集体项目。各项赛事制度不健全、组织松散、裁判水平不到位等现状普遍存在。更有甚者,某些学院领导为防止比赛过程中出现斗殴等安全事件,取缔了非常受欢迎的篮球比赛。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对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既包括日常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也包括课外技术指导、学生体育社团和院园系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从而形成校内院系部门联动、第一第二课堂贯通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作为价值追求,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融会贯通,无论是价值理念、培养目标,还是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都体现了健康、实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3.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大学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中心指导思想,要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来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思想,使大学生通过课上学习在心里、生理两方面都实现健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健康的精神面貌。其次,通过体育课堂的理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终生锻炼”的目标。最后,打破以往竞技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全体大学生灌输健康的体育理念,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实现全面自主的发展。
3.2、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教、传、练”三结合的教学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教体育知识”、“传体育技能”、“练身体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确保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的时间,并将体质健康测试、理论考试、安全教育等内容安排在正常教学之外的时间。
改革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进一步的完善。将运动常识、专项运动知识、科学健身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知道在课外锻炼中,该练什么、该怎么练,正确的锻炼,合理的控制负荷。
(2)实施分层教学。
借鉴本校英语课的A、B、C班的分层教学经验,在体育课堂全面开展各项运动的初级、中级、高级教学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形成多层次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初级教学班面向对该项运动有兴趣但无基础的初学者;中级教学班面向有一定基础、仍想有进一步提高的学生;高级教学班面向专项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并为各院系运动队、校普通队输送后备人才。学生在每学期初可根据自身情况及发展意愿自主的 “选时段、选课程、选教师、选层级”来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专项运动技能的需求。如此教师可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水平的教学目标。
3.3、课外体育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还要有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
(1)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为保证体育课程在课外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学校拥有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和完备的体育器材,规划、建设专项运动场馆。良好的运动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不仅能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降低安全风险,尽可能的避免锻炼过程中由于体育设施不达标而受伤的情况。
(2)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如上文所提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各类体育竞赛大多以“精英比赛”的形式出现,大多数的同学无法参与。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各院系围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师生体质健康”这一主题组织适合身体素质一般的多数人参与的娱乐性的集体项目,提高参与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达到锻炼的目的。
为此,学校还需要组建体育社团,给予体育社团一定的权限,放宽组织比赛、集体活动的条件,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之中,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得以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这对于“课内外一体化”的构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继续发展“精英比赛”。
虽然能够直接参与到“精英比赛”中的人仍是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精英比赛”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以本校一年一度的“石油杯”篮球赛为例,各院系球队从3月份就开始自发的组织训练,为取得好成绩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较高。虽然只有少部分人参与到训练中,但是却带动了身边同学锻炼的积极性。到了正式比赛,现场观赛的同学非常多,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充分说明同学们对于体育竞赛的关注度、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这对于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形成热烈的锻炼氛围有显著地效果,更易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最终目的。
综上,本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作为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方式,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果。该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增强了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进一步完善了大学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基本保障,也是更长远人生规划的良好基础。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个各大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发展阳光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校“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会继续在实践教学中发展、优化,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1]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王东,谢红光.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15,(06).
[2]许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9).
[3]宋忠良.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科技,2014,(01).
[4]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5]隋鹏翔.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2).
G807
A
1006-8902-(2017)-09-SY
陈雷(1 9 7 9-),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多年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的工作,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