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利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共生问题研究※
段亚利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20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争相争夺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长久有序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了解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经济和文化之间融合的潜在规律,可从产品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实现文化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共生。
文化资源;区域经济;融合共生
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和以文化为基底的新经济形态,即“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其所催生的“文化经济”既可提升地区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和经济方式的转变,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无论何时人类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
1、物质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文化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需要物质资料生产为其提供经济条件。离开人们的物质生产,文化将会丧失发展生机与活力,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文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精神。
2、经济确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科技、文艺、道德等都由经济决定,并为经济服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产生的文化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化,为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所催生的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把社会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3、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程度。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社会的环境下产生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纵观中国历史,但凡经济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其文化也较为兴盛,典型代表即为唐宋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盛世场景,对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接受了更多的外来文化,使得文化形式呈现广泛化、多样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客观上满足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二)文化是经济的支撑
1、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元素。文化力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且深深地融合于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之中,形成一种合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不断增加,在经济活动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化。因此,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的。
2、文化观念引导经济发展方向。人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会对人的行为作出相应的指引,而文化则是这些内容所组成的综合体,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产生的文化即有所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在多方面对各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其企业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较为先进的,企业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法、制度制定等都相对较好,因此,日本企业员工的忠诚度排名世界第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创新程度也较其他地方要高,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文化需求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的逐渐满足和富裕化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文化、知识、精神方面,由此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济源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实体经济不景气,人们消费欲望下降的情况下,对文化的需求却仍呈上升趋势,且人们开始逐渐追求各色各样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的增长促动了文化消费,从而对地区经济的需求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方针指引经济发展走向。一个社会的舆论走向、道德风尚、思想观念、价值指向如何,将直接决定该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文化的微作用可以引导社会的思想动态和主流行为,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影响社会群体,通过社会群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5、文化建设制约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培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结晶和象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文化建设滞后必然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精神文明的提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及经济发展也起到过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文化建设。
(一)文化与经济的共生
人类创造了劳动工具,随之开始创造自己的文明史,而人类对美的认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随之而展开。我们通过考古挖掘、文献资料等实物形态的东西来解读、认识和了解自己历史的,也从中获得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与经济一直都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存在,此消彼长或者共同发展,不可分离。
(二)文化与经济的同构
文化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有文化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事实上,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存在于经济活动中,也存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同时,通过一种物质表现的形式也就是物质文明而表现出来。
(三)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实体经济的逐渐衰落以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观念的经济形式已经远远达不到市场的要求,而作为具有潜在影响力的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成分。近些年,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挖掘各地的文化,并将不同的文化要素渗入到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各地的文化产业,同样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缺乏文化的民族,一个缺乏文化的经济体都是不长久的,因此,物质文明的发展必将伴随着精神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物质文明发展的最终程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即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②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不仅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而且要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一)从产品层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从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变,产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界定,开始追求精神产品效用的最大化。在现代商品的构成中,人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文化价值所形成的价格比重越来越高,每一项消费都要为商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付费。这也代表了现代商品已经开始逐步迎合大众对精神的需求,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在产品中,文化消费、档次、结构都随之有了大幅的提升,文化产品在国内大量涌出,直接推动了各地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区域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增长更多的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文化经济的发展结果,商品中文化的含量比商品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从打造属于区域特色文化产品对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会发挥极大的效用。
(二)从企业层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不仅可以成为企业资本,更是一种最高级的企业资本,小思想小利润,无思想无利润,新思想新利润、新财富。从企业层面实现济源文化资源与经济的交融发展,主要是通过培育和打造济源工矿产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一个好的企业首先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凝聚力、忠诚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塑造企业制度文化,增强企业软实力。
日本战后在短短数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迅速腾飞,并一跃成为世界前几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与日本企业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日本企业可以得到飞速发展的核心所在即是日本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日本企业对员工所采取的各项制度文化。近年来,中国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多次对日本进行学习,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本制度文化中所涉及的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优秀文化成为日本员工培养对企业忠诚感的原动力和积极参与企业建设的根本诱因。一个具备优秀制度文化的企业强调对人的尊重和爱护,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有效增强企业的运转效率。中国企业应借鉴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尽力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制度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国企业的软实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塑造企业物质文化,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企业的物质文化包括企业建筑物、企业的标识、企业产品的包装、企业的环境等人们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一个企业有好的环境,好的产品包装,将直接决定产品的定位和销路。济源市的工矿企业很多,多以工业企业为主,虽有自己相应的建筑物和产品,但是严格来说,这些还远远达不到预想的目标。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多是从这些企业中出,这些企业的收入多是供应临近地区的刚性需求,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并不高,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包装设计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文化内涵,造成物质文化产出的相对减少,也直接决定了济源市工业产业的市场大小。所以,工业企业在具体的物质文化打造过程中应更多的注入文化的因素、地区特色因素、个性和审美因素等,才能真正展现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的提高。
3、塑造企业精神文化,推进企业内部创新。
企业文化的核心为精神文化,包括企业文化中凝聚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伦理道德等内容,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也给人以约束。因此,企业精神是企业所有从业者所共同遵守的,达成共识并内化的精神意境,好的企业精神可以激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在当前,任何一个企业在创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哲学时,都应包括或体现系统观念、物质观念、动态观念、效益与效率观念、风险与竞争观念等内容。此外,企业还有市场观念、信息观念和人才观念。企业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的指导性观念,对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哲学不同,具体的企业理念也就不一样,内容主要包括人才理念、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服务理念、信誉理念、效益理念、竞争理念、发展理念、风险理念等。济源市的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尤其是在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相对不足。国内多数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普遍缺乏忠诚感、归属感,辞职率高,得过且过的多,员工整体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相对不足,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致命缺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精神文化方面下很大的力度进行改造、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三)从产业层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二者互不关联。在产业层面上,不是谈“实业”就是谈“虚拟经济”,且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是互不关联,各自发展的,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近几十年,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文化对产业发展的重要,各种休闲产业、文化产业随之兴起,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很多产业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实体经济,从二十世纪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来,虚拟经济得到了长远的发展。201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股市“牛市”和“熊市”同时出现并最终崩盘,国家迅速作出应急机制进行补救,足以看出,虚拟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分量之重,也有专家指出未来十五年内,绝大多数实体经济将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将是全方位的虚拟经济,这也是业态的一个大的革命。但是实体经济并不会完全消亡,其与虚拟经济可能会以相互柔合、共进的形式而存在,产业发展方式开始大范围唤醒,朝多样化、无极限的方向去发展。其中,生态因素和人文因素将共同决定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变,让“实业”、“虚业”共存之。
1、将文化元素注入工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比较适合旅游业的发展,即可将文化创意注入农业、工业、旅游业甚至第三服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开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新型工业、环保工业、绿色工业等形式,拓展中国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态和范围,实现大跨越的发展。
2、引进高科技、新能源,促进济源工业产业重组。传统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陷入高能耗高成本低产出的困境,工业产业增长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引进高科技、新能源产业是促进传统工业再生的一个有利途径,因此,瞄准了世界尖端技术,绘制产业招商图谱,围绕新型产业链招商,促成了新型产业的诞生及发展,带动区域经济中更多的企业成功转型。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611.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
[1]漆捷,李英姿.文化在济源经济中的整合功能——以山西济源经济发展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28(5).
[2]张卫,孙功谦.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需求的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海学刊,2002(5).
[3]高波.文化成本与地点竞争优势——对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文化经济学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11).
责任编校:徐 晓
Study on Integrative Symbiosis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UAN Ya-li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yuan,Henan,459000,China)
Since the 20th century,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that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are competingfor.Whether culture and economycan achieve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become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a long-term order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region.Integrative symbiosis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in such aspects as the products,the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the underlying rule of their integration.
cultural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symbiosis.
F127
A
2095-7955(2017)04-0034-04
河南省2014年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GGJS-265)。
2017-07-10
段亚利(1984-),女,河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