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辉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研究
——以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为例
田光辉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沅陵瓦乡人建筑文化是其代表性文化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几千年来,以传统木质房屋为代表的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闪耀着瓦乡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力,是瓦乡人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培养瓦乡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充分挖掘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价值,加强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瓦乡人; 传统村落; 建筑文化; 保护
湖南武陵山片区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凝结着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瓦乡人因其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而获得族群称谓——瓦乡人。根据湖南省《关于沅陵县民族成分遗留问题的批复》 (湘族〔1994〕27号) 文件,沅陵瓦乡人分别归属到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之中。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通常包括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生产工具等,是文化要素的物质表现方面。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是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瓦乡人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创造能力,还反映了瓦乡人的生活状况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受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建造住房的宅地很讲究“风水”,方位要请堪舆先生用罗盘定向,梁木要“偷”,上梁要择吉日,定磉时要用公鸡“消煞”(去邪)。沅陵瓦乡人普遍重视住所的风水和龙脉。风水即相地,是瓦乡人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瓦乡人建造住房前,往往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龙脉。“龙脉”是指房屋后山的山脉走势,瓦乡人认为“龙脉”是住宅日后是否兴旺发达的根基。风水先生往往选择龙脉十分认真。选好“龙脉”后,还要确定好屋基的坐落之处,如方位、风水、朝向、护手等。“朝向”是指房屋面对的方向,要求放眼望去视野开阔,没有闭塞感。“护手”是指住房左右两侧的山脉,瓦乡人地区人们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一般要求“白虎低而伏,青龙高而仰”、“不要青龙高万丈,只要白虎就地爬”。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就是比较理想的建造住房的宅地了。但是如果在同一屋场周围有多家建房,则必须讲究整体协调、相互照应、雅观气派。宅地要依“左青龙,右白虎。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共望”、“前朱雀,后玄武。宁可后高一丈,不可前高一寸”的规矩进行选择。现在,瓦乡人民居大多门楼整齐、道路宽敞、进出方便,邻里友善和谐,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利用。
瓦乡人建房首重梁木,必挑选生长位置高、上部多分杈的大杉树。瓦乡人建房子有一种“偷梁”的习俗。梁木树一般不用自家林山中生长的树,一般也不能买,最好是“偷”来的。主人家事先必须选定目标,选定吉日后,请几个人一起陪同木匠师傅在半夜子时出发偷树。到达树边,木匠师傅要摆上祭品,焚香烧纸,带领主人面向梁树作揖,并要念诵:“一蔸杉树青油油,主东拿来做梁木,左砍三斧生贵子,右砍三斧出状元。”注意树砍倒时要向上方倒。木匠师傅要念诵:“砍得快,发得快,恭贺主东荣华富贵万万代。”还要注意树倒不能着地,截取合适的长度后,放一挂鞭炮抬走,主人要在树蔸边留下购树礼金。在梁木抬到新建房屋的基地时,主人要放鞭炮迎接。然后安置在“木马”上,立即修整成形。修整完成后,在梁的腰间系上红布,放置在两张高凳上,等待吉利时辰一到便上梁。这时,梁木更不能着地,也不能让任何人跨越或骑在梁上玩耍。否则,必宣布此梁作废,再重新寻求新梁。
上梁时间须根据主人生辰八字事先择定,上梁时,村民和亲友都会前来祝贺、抢糍粑糖果。上梁前,木匠师傅进行“祛煞”。祛煞后,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开始升梁。升梁前,掌墨师脚穿主人家送的新布鞋,手执大公鸡,面对主人和前来祝贺的宾客、竖屋的众人,大声诵唱升梁词:“此鸡不是平凡鸡,身披五彩花毛衣,凡人拿起无用处,弟子拿它上天梯”。接着执鸡上梯。每上一步,都有赞词。同时手抛饼子、点心、糖果、粑粑等食品,任人抢取,以示兴旺发达。其赞词都是一些吉祥好听的奉承话,如:“一步梯,金银财宝满堂堆;二步梯,代代儿孙穿朝衣;三步梯,儿孙做官锦衣归”等等。下梯时,又一步步赞到把梯下完。再喝令上梁,鸣放鞭炮。上梁毕,掌墨师在梁上走一趟,边唱《赞梁词》,边向下面围观看热闹的人群抛洒梁糍粑。此时,鞭炮声、祝贺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主人笑逐颜开。
房屋建造是瓦乡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房屋落成后,接着就是择吉日入宅,亲友送来条幅、楹联或其他礼物祝贺,谓之乔迁之喜。《辰州府志》有云:“居民近市者多构层楼,上为居家,下贮货物,为贸易所。无步榈曲房,亦罕深邃至数重者。近日生齿繁盛,民居稠密,地值多倍蓰于十年前。山家依用结庐,傍崖为室,缚茅覆板,仅蔽风雨,设火床以代灶,昼则炊,夜则向火取暖。山深寒,年冬初即然”。旧时,沅陵瓦乡人地区多为木质房屋,以槠、杉、楠、檫、柏等为柱,松、杉等为梁、枋、檩、椽组成屋架,以松、杉等为板装成住房。住房有“一宁式”,“四合并式”,“两手推车”式,城区多建层楼,沅水及大小溪河两岸和祖居深山人家有的也修建吊脚楼。无论何种式样,居中都设“堂屋”,住房左右间距多为7.5公尺,深有三柱四脊、三柱六脊直至六柱八脊不等,柱脊之间约为0.83米,因此,民间住房最深近12米,最浅近6米。多数民房盖小青瓦,少数深山人家房顶盖杉树皮、茅草。民国时期少数豪绅建封合墙、窨子屋;个别贫民住以茅盖顶的土墙屋。为防匪防盗防猛兽,山区乡民多聚族而居,极少单家独户。山区人家多置火炕、火床。火坑火床为全家人起居、饮食、烘火、待客及聚坐场所。20世纪80年代,湘黔、湘川公路沿线,沅酉二水沿岸普通居民建砖木结构住房者渐多,今县内茅房少见。无论木质结构、砖木结构还是钢筋水泥结构住房,均崇尚单家独居,以利发展庭院经济。
沅陵瓦乡人聚居的荔溪乡明中村古民居群,依山傍水坐落在虎叫山、龙吟山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冬暖夏凉,戴姓先人于宋元年间迁入此地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已有700余年历史。戴姓族人现在的居住地是一位路过的风水先生感谢先祖的淳朴、热情、好客而分文不取特地选择的。原来是一片原始枫香林,现存的两棵巨大枫香古木就是见证。戴姓先人世代群居,勤劳勇敢,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两个辉煌时期,相传明朝永乐年间,风调雨顺,粮仓充实,俗话说:“收了几粒谷,就得修房屋”,于是做砖伐木修建了现存的5号、3号古民居。明末崇祯年间同样也因为五谷丰登,修建了现存的2号、4号古民居,同时在2号古民居旁专门盖了一间古粮仓,所以传说才有“马家庄半仓,戴家村满仓”,也证实了戴姓先人丰收的历史。先辈们除了辛勤的耕耘外,还利用农闲伐木,河水暴涨时,冒着危险放木排做生意,清朝乾隆年间一位戴姓宗字辈先祖放木排至常德赚了很多银两。俗话说:“庄户人有了钱,不修房屋不安闲”。于是就地取土做砖,修建了现存最大、最完好的1号古民居及旁边的附属高墙。据说这位先祖起初的规模是现存的4倍大,房基都已建好,但因为一位孩童的不吉利言语才缩减。这种古民居具备防火防盗的作用,因为高墙厚实,防盗得天独厚。防火则恰到好处,墙内遭火则不殃及墙外,墙外着火墙内则安然无恙,每座古民居都有两个门,平时方便出入,有险情时则急用,故没有因火灾而全村毁于一旦的历史。另外,还具备冬暖夏凉的功能,因墙高而厚实,冬天可以挡风,故俗称“风保屋”,房内小小一堆火就可以温暖整个房屋,爱串门的庄户人围在一起细说着族中琐事,期盼来年的五谷丰登。夏天阳光无法穿透墙壁,房内十分凉爽。烈日当空,炎炎似火,而正门口自然凉风则招来了谈天论地的百姓,吹得憨厚的庄稼人摇摇欲睡。相传山深林密,常有老虎出没,吼身恐怖,虎叫山山脚下的巨大岩洞就是老虎栖身之地,先祖们为了防止老虎夜间扰民伤民修建高墙民居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整个古民居由砖、石、土、石灰浆、木头构成,房门上、窗棂上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其中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专家评价很高。戴家村古民居群是荔溪乡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民居群。
沅陵瓦乡人竖屋建房,虽然很讲究风水,但是保持着自古形成的“好山恶都”,“偎水而居”的习惯,为防止潮气和野兽毒虫的侵袭,瓦乡人有些地方的房屋建造多以转角吊脚楼为主。沅水船歌唱云:“石板街,五里路,封火窨子转角楼”,就是这种建筑风格的真实写照。瓦乡人的吊脚楼一般建在斜坡上,分上下两层各三大间,上层居住,正房内设厨房、置火坑,下层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也有正屋搭配“双手推车式”吊脚楼样式的,正屋一般三柱五脊或五柱七脊,中间一间设为“堂屋”,后壁装神龛,设“天地君亲师位”予以供奉。“堂屋”旁边的一间偏房内置有火床,火床中间置火坑,火坑内置三脚撑架。火床是煮饭、炒菜、烤火、聚餐和会客的地方。俗话说:北方热炕头,南方火塘边。火床是方形的,其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因神龛位设置而有尊卑之别。火床的神位方称“当头”,一般是老人和贵客的座位;“当头”右侧是“上把位”,左侧是“下把位”,上把位的左边一般是远客、年纪稍长的人的座位,右边是年轻男子或中年妇女的位置;下把位的右边一般是主人家的座位,左边是年轻女子或媳妇的位置。做客在东家火床,千万记住不能用脚踏踩撑架。因为这不仅仅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认为是欺主。
(一)传统木质建筑的设计趋向实用化
瓦乡人地区传统木质住房是瓦乡人地区人们经历千百年岁月的洗涤,至今仍存在于瓦乡人地区的民居建筑,这充分显示了瓦乡人民居建筑形式恒久的生命力。传统木质住房大多以群山为背景,沿河流、平地成群连片而建,也有依悬崖陡坡凌空而建的。吊脚楼等传统木质房屋大多设计有飞檐翘角,整体结构叠错、架空,给人上下、内外、远近合一、轻重协调的动感,富有节奏艺术美感。旧时,瓦乡人地区的民居大多相互毗邻。因房屋集中而建、又多为木质结构,加之杂物混合堆放,因而存在诸多火灾隐患。现在,瓦乡人地区民居结构的设计趋向科学化与实用化,人们住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再像以前那样毗邻而建。当今,瓦乡人部分地区,交通仍然不便,钢筋、水泥等建材难以运进,人们建造住房时依旧选择修建木质住房,木质住房一般有两至三层,中、上层用木质材料装修,中层住人,上层贮藏物品,住房用瓦作顶盖。底层多用砖石沿四周而砌,用来分开堆积柴禾、圈养牲畜、存放物品。民居周围空旷地带常常加以绿化,舒适宜人。现在,瓦乡人地区居民的住房,以砖瓦房为主,这说明了瓦乡人地区广大居民的住房意愿是住砖瓦房,而不是木房。其原因主要是木房底层养家畜,卫生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另外,木房相互毗连,容易发生火灾,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现在瓦乡人地区居民修建住房时,对居住条件与环境要求愈来愈高,建设房屋更加理智,力求与自己的住房意愿相符。
(二)传统木房逐渐被钢筋水泥结构的砖瓦房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瓦乡人地区部分居民先富起来,有的富裕家庭修建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有的还建造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多层楼房。由此产生的示范效应,促使瓦乡人地区人们的住房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加之瓦乡人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修建木房的木材来源受到限制,因而瓦乡人地区人们新修住房时往往选择修建钢筋水泥结构的砖瓦房。另外,瓦乡人地区部分家庭在对传统木质房屋进行维修的时候,底层往往也用砖石代替木材。现在,瓦乡人地区居民新建造的住房,大多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砖瓦房,传统木质住房逐渐被钢筋水泥结构的砖瓦房取代。
(三)新建房多由山坡向平地转移
以前在瓦乡人地区,人们建房多依山而建或建在半山坡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经营和生活的方便,现在瓦乡人地区人们建房大多向地势低平地带转移,以便于从事商业、个体运输,有的干脆把房屋修建在集镇地带。新建的平房大多为三间,新建的楼房大多为两层或三层,四层以上的较少。调查显示,2000年以后新建住房中,有63%的住房建在地势低平地带和集镇地带,有21%的住房建在路边、路口,其他的住房均建在原宅基地及其附近。移位的住房比例很高,新建住房多由山坡向平地转移代表了当今瓦乡人建房择地的一种新的观念和趋势。
(四)新建住房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当今,瓦乡人新建住房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与传统木质住房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变。瓦乡人地区传统木质住房的灶房大多安排在堂屋的后边、家庭的炊厨以火塘为中心。近年来,由于瓦乡人地区煤气和电的广泛使用,瓦乡人新建住房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变化,瓦乡人地区人们新建住房时,往往会设计卫生间和专门的现代厨房,与煮猪食的炉灶分开。随着瓦乡人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部分薪柴获取无需多大花费的村寨,火塘渐渐淡出了瓦乡人地区人们的家居生活。煤气和电等燃料,未来将会成为瓦乡人地区人们的主要燃料,煤气炉、电炉等也将会走进瓦乡人地区人们的家居生活。
(五)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价值特征逐渐显现
瓦乡人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当我们戴着审视村落文化价值的眼镜走进瓦乡人村落时,你就会发现瓦乡人村落是一座座文化的宝库。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建筑文化在村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村落中的建筑文化具有诸多显著特征,首先,具有活态性,瓦乡人村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其次,具有适应性,瓦乡人村落建筑文化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能因时因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其三,具有复合性,瓦乡人村落建筑文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知识和地方技术,还包括那些有特定自然环境的村落建筑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瓦乡人村落丰富的建筑文化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一)增强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意识
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历史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在瓦乡人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和内涵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特色。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在选址方面,通常讲究择吉而居。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物民俗的研究价值,而且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通常会被瓦乡人地区当地村民忽视,只有当瓦乡人真正意识到传统建筑深厚的文化价值,瓦乡人才会从心底里自发自觉地对这些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保护。只有不断地克服并消除瓦乡人对自身文化的这种忽视心理,树立村落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此外,瓦乡人地区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让瓦乡人地区人民群众认识到自身所拥有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及它的价值,不断增强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意识。
(二)做好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的修缮工作
对于一些损坏比较严重的瓦乡人传统村落的古老建筑,要在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修缮。在修缮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建筑原状的原则,可对其内部进行改造,但是它的整个外观和结构还应该保持它原始的式样。计划修建的新建筑要与古建筑相隔一定的距离,同时还应注意与传统村落的协调性,保证两处建筑风貌的和谐,通过修缮重新焕发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的活力与生命力。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政府责任
当地政府需要控制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发展现状与实情制定发展规划。加快瓦乡人传统村落建设步伐。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瓦乡人传统村落建设。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瓦乡人传统村落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升级、公路、能源、信息、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水平。在商业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瓦乡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要注重对瓦乡人传统村落文化的整体性、原生态性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开发对传统文化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当地政府应当树立危机意识,要关注瓦乡人传统村落村民,尤其是务工返乡的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加强瓦乡人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村民对其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主动担负起传承、延续、发展其传统村落文化的重任。
(四)充分挖掘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价值、加强旅游开发工作
在保护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还原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常态,营造出一个怡人的居住环境,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传统村落村民的生活。从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全域旅游时代,核心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出游以及驱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突出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核心旅游产品、打造传统村落旅游形象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快推进休闲度假与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体系。同时,培育新业态和新产品,要注重突出旅游住宿的关键要素,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房车营地、船屋、树屋、客栈、度假公寓、青年旅舍等住宿新业态,以住宿新业态撬动旅游体验升级,不断提升传统村落吸引力。不仅在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上创造旅游的吸引力,还要尽可能地开发瓦乡人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发展瓦乡人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旅游,要与游客体验相结合,让游客了解瓦乡人的民俗文化。瓦乡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应结合周边景观景点进行捆绑开发,优缺互补,打造一个更强大的文化旅游圈,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进一步推动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当地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性质断定为乡土社会,而构成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单位就是村落,从三家村到几千户的大村。瓦乡人地区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历史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独具特色的瓦乡人传统村落。村落文化丰富和发展着的多样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维系着瓦乡人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现在,瓦乡人地区传统村落的消失与破坏,毁掉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民俗。作为承载村落传统文化的载体,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维系瓦乡人地区村落价值系统,因此,保护和传承瓦乡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使之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实属必要。
[1]田光辉.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及无障碍旅游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
[2]田光辉.“一极两带”背景下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研究——基于湖南省怀化市的调查[J].现代商业,2016(18).
[3]王浩,徐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兼评居住证制度[J].北方经济,2017(8).
[4]彭鑫.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人文天下,2017(17).
[5]王晓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J].中国财政,2016(14).
[6]张大强主编.沅陵历史文化丛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Study on the Minority Traditional Village Architecture Culture in Hunan Mountain Area: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of Yuanling Waxiang
TIAN Guang-hui
(The Institute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0)
The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of Hunan Wuling mountain area have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heritage.Yuanling Waxiang peopl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ulture,with high economic,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art.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traditional wooden hous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Yuanling Waxiang people traditional village architecture,contain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hining Waxiang people's creativity and wisdom.It is a very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Bu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the phenomenathat Yuanling Waxiang people traditional village building culture declines and disappears are increasing.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Waxiang people culture protection awarenes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he truth, tap fully Waxiang people traditional village architectureculture,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Yuanl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the village of Waxiang people.
Waxiang peopl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chitectural culture; protection
C953
A
1671-9743(2017) 10-0001-04
2017-10-10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XSP17YBZC139);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全域旅游视阈下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研究”(17A170);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课题“瓦乡人传统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MZMJ2016007)。
田光辉,1972年生,男,湖南沅陵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