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稳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文学概论》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
洪永稳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在国家推行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形势下,《文学概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应用性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坚守《文学概论》的理论性品格,不忽视学生理论性思维的培养。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应用性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等,全国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要转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学工作将迎来新的挑战:第一,教学理念由传统的重书本教学转向重实践教学;第二,教学工作由传统的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重技能的运用;第三,教学形态由原来的学校独立型转变成教、企结合的混合型。这种转变对于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文学概论》这样理论性较强的文科课程来说,是一次挑战,要探索一个合适的富有成效的转变方法还是要下一番功夫。
《文学概论》作为传统文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文学各专业课程的基础,为文学各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理论性指导,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与哲学、美学紧密相连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理论性特征,因此,要完成本学科教学的应用型转变是文学专业应用型转变中难度较大的关键性一环。具体地说,这样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不利的因素:第一,从主观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是一个不利因素。传统的教学思维把《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待,局限于在理论的框架内教学,只在课堂中传授,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不关注实际的操作能力,没有想到如何和文学实践联系起来,没有把它作为应用型教学的课程对待。例如,对于一般普通的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文科来说,使用的教材大多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教师只满足于按照书本的结构,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很少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的环节。本教材的体系也是块状的理论体系互相连接,从理论到理论非常明显,大学生刚接触理论,没什么基础,也不大感兴趣,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听课不积极,倦怠,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较差”[1]、《文学概论》教学成了老大难的现象。第二,客观上来说,《文学概论》本身的理论性特征也是一个不利因素。由于文学概论具有抽象性、思辨性和理论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应用性教学的难度,传统的教学只满足于教材的理论性教学,不考虑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计目标也只是理论方面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对理论的厌烦,甚至有的学生大学毕业时,总结大学所学的课程,即使记得的也说《文学概论》最无趣。
那么,是否《文学概论》课程就像上面所说的最抽象、最没趣、听不懂、没有用,因而不能进行应用性的教学改革呢?我们认为,《文学概论》教学仍然可以从传统的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中走向重实际技能的教学。其一,随着当下中国大学教学改革思潮的兴起,以及应用型大学定位的转变,主观的教学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任何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都可以尝试,因此《文学概论》教学也可以尝试从传统重理论、重思辨的教学模式走向重技能、重运用的教学模式。其二,《文学概论》虽然是理论课,可是它来自于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学实践,具有实践性的品格,是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总结众多的文学创作的实践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所以童庆炳说:“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2]6实践性的品格为我们《文学概论》教学走向应用型教学提供了潜在可能性。
因此,我们试图探索:如何调整原有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为重要目标,避开它的纯理论的抽象性,并把抽象性化为具体性,把它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使理论紧密地结合实践,发挥理论的应用功能;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展开教学实践,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实际的应用能力,比如,运用文学理论进行各种文学批评实践,能写出批评性的论文,掌握文学理论能够进行一定的文学创作,运用理论分析各种文学现象等。总之,要把理论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针对教学改革的需求和《文学概论》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调整,我们以《文学概论》的教学活动为中心,以教材的实际内容为教学任务,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也就是说,立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学活动为中心,教材和学生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展开应用性的教学活动。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我们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主要教材,辅助教材有顾祖钊的《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董学文的《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由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课时由原来的总课时量96学时缩减到48学时,我们的教学内容也作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对教材的删减和选择是必然的。我们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同时也要考虑传授知识的完整性,教材内部的系统性等情况。我们对教材的“导论”、“文学的本质论”、“文学的创作论”、“文学的作品论”、“文学的消费与接受论”等方面各选择一章,既考虑到理论的完整性,又考虑到理论的运用性。所选择的章节,要求学生在辅助性的教材中找出相关的论述,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未选择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以弥补理论的断裂,保持理论的完整性。
第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方面。为了培养学生文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他们的知识结构,根据社会对文科生实际应用水平的要求,寻找增强学生文学应用能力的措施和方案。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科学生来说,以前只有一些文学常识性的知识,对理论可以说是个空白,而且文学的感性认识也不丰富,因此,我们建议把《文学概论》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这样,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半或两年的大学阶段学习,已经学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作品等文学相关的课程,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文学感性知识,这是我们理论能力培养的的起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结合教材的各部分内容,探索《文学概论》应用型教学的具体措施,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教学活动方面,制定可操作的教学方案。首先,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我们采用讲授与讨论、座谈三结合方式。教师讲授一定的内容后,对学习的内容整理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查资料,安排具体的几个学生主讲,让学生作为主角,变被动为主动,在讲台上发言,在班级进行全面的讨论,同学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炼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得出自己的答案。比如:关于“文学的活动论”,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也是这门课学习的开始,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我们选择教材中有实用性的、容易理解的主要章节作为教学的材料,去除那些纯理论性的部分章节;课堂教学着重于把对文学的本质的理解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使学生既能理解又有兴趣。关于“文学创造论”,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我们取其实用性较强的章节作为授课内容,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法:首先,讨论文学创作过程与价值追求;其次,要学生自己动手,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文学作品,体裁不限,对优秀的作品开展同学评议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关于“文学作品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作品体裁和理想型态的认识,我们的教学重点不放在纯理论的阐释上,而是放在对作品各种题材的感性认识上,结合前面的创作论,增加讨论课的次数,开展适当的写作研讨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关于“文学消费与接受”,目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使他们能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文学批评活动。教学中,一方面要把握理论的实质,一方面是运用理论于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每人写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分组讨论、评议,展开批评再批评。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多种形式和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其转变成应用型教学形态。
对于以上的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第一,《文学概论》教学重视实际应用性是否就要抛弃《文学概论》原有的理论思维的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决不能因为应用性教学而人为地放弃《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思维培养的目标。这是《文学概论》区别于其它文学课程的最根本的特征。我们要在坚守这一课程独特的理性品格的前提下,向应用型教学方向迈进,不能因为应用性的追求而丢弃了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根本目标。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文学概论教学必须坚守理论的品格,不能因为理论难学、难懂就回避理论,或者用稀释了的理论遮蔽其应有的魅力与价值。文学概论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建立起对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比较明晰的轮廓和认识。如果因为其抽象、深奥、枯燥而把理论卡通化,把思辨训练平面化,将有深度的理论课堂蜕变为献媚于学生抽象思维低能的舞台,无疑是理论教学的另一种完败”[3]。“‘文学概论’课要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为目的,要敢于直面‘理论’,绕着走不是办法。”[1]这些观点无疑具有合理性。如何保持《文学概论》的理论魅力,又能实行向《文学概论》的应用型教学的转化,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一味地由原来的《文学概论》的知性分析教学转向审美感知的鉴赏性教学,那就会混淆了理论和文学的根本区别,使理论失去了魅力。因此,我们要时常警惕教学中应用性教学的分寸和适度,在不损害理论思维培养的前提下,进行《文学概论》的应用型教学。这两者的关系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灵活地把握,并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现成方法。
第二,关于《文学概论》应用型教学的创新性问题。当下的教学改革大方向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具体的知识应用,教学如何创新?创什么样的新?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广泛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也设置了学生给教师评教的平台,教师要接受学生的评分,这些举措无疑要求教师高度重视教学活动,其中,教学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我们说教学创新,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创新,二是指教学方法的创新,三是指教学观念的创新。在教学内容的教授中,我们不能死守教材,要有一种批判意识和对话精神,不能把教材看得过高,也不能离开教材对话,教材只能作为师生对话的话题的来源,对话不局限于教材,“在于追向、辨别、检验教材的内容,对寻求其中的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取出难点、疑点、模糊点,从而为进一步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的达成提供共同的对话话题”[4]。把教材内容作为可能性的存在,作为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文本,教材自身存在于教学活动中,要对其内容进行不同程度与范围上的修正、补充、深化、否定以及批判等的实践。教学方法上,虽然提倡方法的多样性,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论什么方法的使用也要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以师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文本,追求主体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一个理解者与本文相互作用、互相交融、平等交流的无限开放的历史过程,对教材的把握也应如此。在教学观念的创新上,我们要注意扭转传统的师生关系的观念,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传授者、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接受者、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受动的地位。现在我们认为教师除了传授者的功能外,还应该是引导者、调节者,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对于教材,教师和学生一样是教材的理解者、研究者和批判者,而对于学生,他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和对话者,灵活地变换自己的身份,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第三,关于教育和教学的关系。应用型教学的转变,突出了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但我们也要时刻牢记教学活动中的另一隐形的目标即教育,这是当代高校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目标之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运用并不能忽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用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念结合传统文化的人格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我们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之一。《文学概论》教学尤其要承担这样的重任,因为中国传统就重视“诗教”、“乐教”等审美教育,《文学概论》利用文学的审美属性,很容易承担其教育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教”的养分,用审美教育熏陶学生的精神品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当下的现实形势,培养他们的理想和品质。习总书记在视察中科大时教导青年学生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习总书记的讲话正是我们大学教育的指南,其精神可以贯穿在《文学概论》的应用型教学中。
总之,在应用型高校的《文学概论》教学面临着改革,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还在探索中,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将纯理论的教学转向理论知识的应用上和文学技能的掌握上,因此,在教材、方法和理念上等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不管怎么调整,《文学概论》本身的理性品格和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应丢弃,《文学概论》担负着大学文科教育教学的重任,其改革的特殊性也应引起同仁的关注和重视。
[1] 鲁庆中.《文学概论》教学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关于《文学概论》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周克平. “文学概论”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设计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1,(6).
[4] 陈增福. 理论品性意识与批判精神 ———文学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体认[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6).
(责任编辑 何旺生)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IntroductiontoLiterature
HONG Yongwen
(SchoolofHumanities,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reform ofIntroductiontoLiteratureis imperative. Teachers should us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to ensure that teaching practice can improve skills training for students. In the meantime, teachers also should adhere to the theoretical feature ofIntroductiontoLiterature,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eoretical thinking.
IntroductiontoLiterature; curriculum reform; application
2017-04-29
本文为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文学概论》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gkk013)的阶段性成果
洪永稳(1962-),男,安徽舒城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文论、美学和艺术学。
I0-03
A
1674-2273(2017)04-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