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道”与“路”

2017-03-10 13:34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宋 莉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道”与“路”

宋 莉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明确了当代教育的根本使命;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培养人才的深刻内涵。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本文旨在探究“立德树人”的含义、历史由来及时代内涵,进而寻找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为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其中,将师德与立德联系在一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高校;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1]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及历史由来,丰富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努力探索出适宜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以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立德树人”的含义及其历史由来

(一)“立德树人”的含义

立德树人,寥寥四字,却意存高远,饱含着对“人”的殷切期望。立德树人是关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2]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对于立德树人有了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气息的内涵。

立德,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方式,引导人、鼓励人、激发人奋发向上、奋勇前行;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适切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塑造人的品格、完善人的人格。因此,立德树人寓意深远,可以将其视为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并且,“立德树人”是在我国历代教育中,可以看做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今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不仅是需要在理论中深入,回归教育的本质;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砥砺前行。

(二)“立德树人”的历史由来

“立德”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提出的“三不朽”。《左传》有言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休。”该思想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观念。[3]“树人”概念最早出现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些话集中体现了管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4]观古照今,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行,并将关于学生德行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的目标体系之中,为了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德行健全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断努力。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党建育人等有效路径,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并通过德育管理系统、德育运行系统及德育评价系统的建立,充分激活各种机制要素,创新高校思政服务工作。[6]由此可见,十八大报告中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连续两次报告均涉及到立德树人,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视,对于青年成人成才的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现在的教育改革政策具有连贯性,符合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

立德树人并非尽然发生在高校。在基础教育中,因为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发展均处于变动性、可塑性都非常大的时期,因此,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其德行,坚持立德树人,事必躬亲的、努力的开展德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同样值得重视,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为其寻求肥沃的土壤,以便其生长出深厚的根基、成长出强壮的枝干、孕育出繁茂的枝叶、成熟出累累的硕果,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时效性。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德”字含义为做人做事要正直向上,不偏离前进的方向,光明磊落地直达目标,既包括内在的品格、德性,也包括外化的行为规范。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在立德树人的内涵上会有不同的侧重,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立德树人的内涵会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更新。但是,其主要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在当代社会,立德树人并不是简单的塑造一个好人,而是要塑造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立德强调的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将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7]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既传承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想的精粹,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立德树人,将传统与现代所共有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一以贯之,成为联结古今的纽带,以便将优秀的精神薪火相传。尽管我们已经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立德树人永远不会过时,深深的融入我们的骨血和生活之中。

将立德树人按照不同的层次来划分,首先是要成才,先成人,使他们懂得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使之受用终身。其次,是要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使其能够立足于社会,为社会而服务。因为人在工作和服务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体现其价值,同时,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是一种美好的品德。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尊重其天然的倾向,使其能够自己发挥。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并不是强加的,而是在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之后,所作出的正确判断和价值选择。

立德树人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表面,也不能仅仅做一些浅显的微小工作,而是应该以入心为主,真正起到涤静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其德行统一,从而能够进入更真、更善、更美的世界,拥有更高、更远的追求。然而,面对当今时代所特有的国际化浪潮、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所造成的海量信息等方面的冲击,使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的科学性

在高等教育中,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远大目标,就必须了解其实现的机制。首先,认识到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再次,把握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最后,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科学地掌握立德树人的机制是实现的前提,对于扮演着“中国智库角色”的高校来说,科学性也是高层次人才群体的特色。正因如此,更需要提高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的科学性。

“一天能挣100元,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也有6000多元的收入。除去生活费用,每月还能存一些。虽说有点苦,但我们也不能光等别人帮扶,还得自己干。”近日,在农田里干活的二师二二三团农四连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兰花说。目前,像马兰花一样,该团许多贫困户都抛弃过去“等、靠、要”思想,在师、团、连干部的帮助下,由过去“要我脱贫”变为主动脱贫,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

在高校中,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之中。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重视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划分为许多微系统、小系统、中系统等。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许多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其错综复杂而很难厘清,或者很难研究并整理出具有高度系统性、全面的实现路径。但是,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又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相对来说,探索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路径较为容易。也正因为如此,做出更加细致、具体、便于操作的德育途径才是最有研究价值的。

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其受教育的经历和时间是不会重复的、不能推倒重来的,因此没有太多机会用以试错和改错。由此,教育研究者应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科研精神,在探究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中,将提高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的科学性作为重要任务,乃至当务之急。

(二)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和师风建设

目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已不容小觑,因此要格外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师德成为重要的话题。因为,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经年不衰,所以重视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强教师职业的育人荣誉感,使其自觉以美好的品格感染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管理好自身的情绪,找到合理的释放压力的方式,并引导学生加强德行规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发生学校欺负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8]由此可见,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去赢得学生、同行,乃至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同。高校教师,任重而道远。从师德方面来论述如何使教师“身正示范”,可以更好的以自身的“立德树人”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将师德发展的各方面要求作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

高校教师唯有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牢固树立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注重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方能更好地践行好立德树人。[9]由此,可以以师德引领学生立德树人,努力打造立德树人的使命共同体,使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意愿加入立德树人的远景目标,从而实现持久而强大的树人和育人力量。

(三)借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立德树人的引导,属于一种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已广泛存在的一种方式。借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此一来,才能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打造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载体之一,以求切实发挥其作用,促使教育的本质得到彰显。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10]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当今我国主流价值观,是符合道德要求的正确价值选择,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可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对实现立德树人有所裨益。

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以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提高教师的感染力,将教师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积极的、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中。

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就教育课程中,应秉持着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思想中,最后能够使学生落实到行动中去,谋求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并不是简单黑纸白字的理论,而是真正的实践方法论,从而使同学们都能走好路、做好人,从而促进学生毕生的发展。

(四)寻求合力共建高校教育大环境

尽管立德树人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样也有社会的共同责任,并且,责任共同体主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部分。但在谋求立德树人实践路径过程中,仍然要以高校自身为主,将高校作为合力中的中坚力量,最好能够以高效为中心,不断的向外辐散,将智慧化与科学化的方法向其它责任共同体传递,使各个部分都能够参与到共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大环境中去。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但却又持久深远的。因此,更应该把握好环境的特性,使环境能够充分的为教育所用,同时,将教育作为一种净化环境的方式,教育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营造出长久稳定的和谐气氛,有利于立德树人的长效发展。

在高校中,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寻求并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实践体系。同时,勇于探索、力求创新将有助于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1]李岩.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4):6.

[2]杨艳春.立德树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3.

[3][4][7]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141,142.

[5]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穆明,陈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6):134.

[8][9]梁华.高校教师践行立德树人应注意三个基本问题[J].贺州学院学报,2014(6):37.

[10]申文波.“立德树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新举措[J].中州大学学报,2012(12):108.

20102-10-

宋莉(1992-),女,河北邢台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