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017-03-10 12:09孙士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德医患

党 辉,孙士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诊断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党 辉,孙士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与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医德意识、医患沟通方法、法律意识、文化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还可全面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促使其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

诊断学;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医生。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作为医疗主体的医生,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病人的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与高尚的道德修养[1]。

1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诊断学课程特点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程度,医学人文精神是我们理解医学本质和目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提供不同于专门科学实践的另一种技术支持[2]。人文与技术是医学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以往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培养,忽视了作为一名医生真正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造成医学生在医德情感、文化修养、医患沟通、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不但制约了医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会影响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只有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正确价值观、高尚道德与人文关怀精神、满足岗位能力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心理过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3]。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空泛的抽象概念,只有将其具体、生动地体现在教与学的每一次活动中,将人文理论、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

2 医学人文精神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始终以人类的最大利益为前提,敬畏生命,关注人类身心健康[5]。医学人文精神包括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人道主义精神、利他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良好的职业精神、端正的医学态度、依法行医。现就诊断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介绍如下。

2.1 树立“大医”意识,注重医德情感培养

医学事业是一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医生应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仁慈博爱的献身精神。然而在社会风潮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只为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而学医,社会责任感淡薄,对生命缺乏敬畏及关爱之情,对病人缺乏同情之心,甚至表现得极端不负责任。可想而知,如此培养出来的医生又怎能“性命相托”?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同时,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清代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提到“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著名医学家裘法祖先生曾有“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之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警诫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圣典,从两千多年前流传至今,是医学从业人员首先要学习的重要内容。现代医学教育始祖威廉·奥斯勒更是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医学这门学科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让人求新、务实并有慈悲”。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树立“大医”意识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且应在整个医学生培养全程渗透。为人师者首先应具备“大医”意识及医德情感,以身作则,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医学知识精益求精,并引导学生大处着眼,不拘泥于眼前利益,理解医学本质,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名医事迹感染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医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医德,为以后走上医生职业道路外化为“仁心、仁术”奠定基础。

2.2 重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医疗活动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为诊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疾病好转,提高治愈率,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6]。希波克拉底教导我们:“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手术刀。”也就是说,语言交流和药物、手术刀一样具有治疗作用。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很多医疗纠纷甚至伤医事件都是由于沟通不到位引起的,有数据显示医疗纠纷原因位于前三位的就有医患沟通障碍[7]。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十分必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场景教学等方法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培养,强调良好的医患沟通并不是言语的华丽,而是作为医患沟通的主导方,具备尊重、同情和耐心,掌握病人病情及心理状况,避免使用刺激病人情绪的语言,分清沟通对象等,收到良好效果。

2.3 注重法律意识培养

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职业,随时可能面临医患纠纷,因此具备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对于医学生来讲是十分必要的。诊断学教学中,应将法律意识培养融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践操作及病历书写当中。尤其是病历,其内容可以再现病人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的全过程,是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文件,也是医疗鉴定的重要依据和医疗诉讼的重要证据[8]。另外,还要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学习,尊重和保证病人的择医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通过案例讨论、专题研讨、情景模拟、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以一些典型案例阐释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增强医学生法治观念,提升教学效果。

2.4 提升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发展与哲学、心理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在医学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哲学思想、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可潜移默化地增强其人文素质,为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医德情感提供支持和帮助,并为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及全面发展意识奠定基础。

3 在诊断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诊断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问诊、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几部分,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好奇心,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贯穿于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常能收到较好效果。

3.1 症状学和问诊部分注重培养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

问诊是诊疗活动及医患沟通的开始,且会贯穿医疗活动全程,问诊技巧与获取病史资料的数量、质量密切相关。对于此部分教学内容,首先强调熟悉常见症状的特点、伴随症状及可能诊断,这样问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条理清晰,同时通过典型病例、模拟场景、模拟病人、PBL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手段和技巧。比如在问诊时态度要认真而主动、语言要得体,尽量站在病人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给予引导和梳理,认真而客观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注意保护病人隐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当的肢体语言等。可通过举例讲述由于病史采集粗疏,忽视既往史、个人史造成误诊误治的教训,让学生体会责任感与治学作风对医疗效果的影响。

3.2 检体诊断环节渗透人文关怀精神

检体诊断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知识点多而零碎,实践性强,视、触、叩、听的基本操作往往不被学生重视,以致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导致漏诊、误诊。同时,不当的检体操作也易引起病人反感和不配合,甚至加重病情。诗人马提亚尔有一段话:“我病了。但那时你把我介绍给了有上百个学徒的辛马库医生。于是一百双被西北风冻僵的手在我身上摸来摸去。我在看病之前还没有发热,但现在我发热了。”[9]这段话本意是想描述医疗实践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那就是在检查病人时不仅要从诊断疾病的角度尽可能详尽地查体,还要以病人为中心,体贴关爱,尽量避免造成病人心理和身体不适,甚至加重病情。因此,讲授各种检体方法时,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同时强调按照合理、规范的逻辑顺序进行全身体格检查,这样不仅能提高检查效率而且也避免了让病人频繁更换体位造成的不适。

3.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部分渗透医德医风教育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检查项目的选择上强调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选择必要的检查项目,避免盲目检查和过度检查,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等。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常用检验方法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还需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医德医风角度强调避免程序性检查而增加病人负担。

3.4 诊断步骤、思维方法及病历部分注重文化素养提高及法律意识培养

正确、及时的诊断是准确、有效治疗的前提,正确诊断不仅需要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还离不开正确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临床实例、误诊案例分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提高文化素养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病历书写内容应及时、客观、规范、完整,叙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流畅,不易产生歧义和误解,这就要求医生具有深厚的文字组织能力和书写技巧以及法律知识。病历作为医疗文件是法律依据之一,如果书写不规范,可能造成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提高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因病历书写不规范造成医疗纠纷的例子来警示学生,突出病历在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4 结语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的日臻完善上,还应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及每个学科。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此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怎样接触病人、进入临床及服务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诊断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诊断学知识点多,内容琐碎,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医德意识、医患沟通方法、法律意识、文化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还可以全面提升医学人文素质,促使其向优秀临床医生转变,为向病人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1]方华,宋咏堂.从医学目的转变看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0):3192-3193.

[2]Evans M.Reflections on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Education,2002,36(6):508-511.

[3]王莺燕,李春艳.诊断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实践[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5,36(2):94-96.

[4]莫雪妮,杨益宝,唐梅文.诊断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2):109-110.

[5]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5):103-105.

[6]王芙蓉,张云,苗志敏,等.医患沟通现况调查及改进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49-52.

[7]高晓飞,周维燕,孙忠河.我国医疗纠纷原因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60-163.

[8]刘鑫.病历法律评估研究[J].证据科学,2014,22(3):325.

[9]肯尼斯·卡尔曼.卡尔曼医学教育史[M].管远志,潘慧,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G421

B

1671-1246(2017)01-0043-03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德医患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