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简帛典籍异文研究
蔡慧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材料的大量出土,异文研究逐渐成为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文章对清代以来的异文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系统地阐述了异文的研究现状。
异文;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
异文一词,古已有之,清代以前的异文研究是为了服务于经学。《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无异文,而《传》备其事。”杜注“异文”,大概是这一术语的最早应用。《辞海·文化体育》分册则说:异文是校勘学名词。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1]20世纪70年代简牍帛书的大量出土,异文研究进入繁盛时期,研究成果逐渐丰富,研究内容逐渐全面,研究角度逐渐新颖。
“异文”一词的含义从范围上看,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异文是指字词应用上的差别,如陆宗达、王宁先生:“异文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主要有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2]广义的异文是指字句使用上的差异,作为校勘学和训诂学上的术语,指“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或不同典籍转引同一文献,或不同的典籍记载同一事物在字句上的互异”。[3]
(一)异文类研究专著
20世纪古籍异文类的研究成果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发行的异文类研究专著共18本。①研究专著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综合概括性的专著和具体专题性的专著。
综合概括性专著3本:王彦坤《古籍异文研究》、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和朱承平《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这3本书虽然都是总体上对异文进行研究,但侧重点不同。《古籍异文研究》上篇从异文存在的场所、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古籍异文现象;下篇从理论依据、多方面应用、存在问题及二要素三原则这四个方面来研究古籍异文的应用,论述详尽,但主要材料取自传世古籍,很少涉及简帛典籍异文。《简帛典籍异文研究》从文字学、古汉语词汇、语法与古音考订、古籍校勘入手,分析了异文在古书用字、古书训释、词典编篡、古籍校勘中的重要作用。《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按照异文的对象把异文分成不同的类型:版本异文、引用异文、两书异文、名称异文,分别从类型、产生原因、甄误、选择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具体专题性专著成果颇丰,共22本。按时间顺序分类:
1.清代异文研究
清代以前的异文研究是不自觉的,主要为校勘学服务。清代是小学发展的繁盛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异文研究专著。沈宗畸《诗经四家异文考补》、李富孙学《春秋三传异文释》、沈淑《陆氏经典异文辑》、王云五《陆氏经典异文补》、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李富孙《诗经异文释》、朱骏声《春秋三家异文核》。清人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经史,研究方法是考据法。直到清代,异文的研究范围才拓展到古音学研究,如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中对上古的声母系统进行研究,证明第一条结论时,征引了五十一条异文材料。
2.清代以后的异文研究
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吴新楚《〈周易〉异文校证》、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苏杰《〈三国志〉异文研究》、景盛轩《〈大般涅盘经〉异文研究》、程燕《〈诗经〉异文辑考》、李丽《〈魏书〉、〈北史〉异文语言比较研究》、赵灿鹏《梁书诸夷传异文比勘》、沈文倬《礼汉简异文释》、朱怀清《〈老子〉楚简本、帛书本和王弼本之异文研究》。海外对于异文的研究,有柳富炫《汉文大藏经异文研究》。
有些异文研究是研究生在校释简牍的过程中零星反映出来的。主要成果有: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戴维《帛书老子校释》等。
以上专著,在比较不同版本间的异文,和比较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异文,都体现出异文在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异文类研究文献
据不完全统计,1999-2015年,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20多篇,学位论文近9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74篇,博士学位论文13篇。①针对上述论文,按照异文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分类,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1.研究内容
按照异文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文字研究、音韵研究、词汇研究、文本研究。
(1)文字研究。简帛典籍出土于地下,历千年而存旧貌,真实地反映了古人书写用字的情况,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和汉字应用问题的珍贵材料。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如叶声波《居延汉简异体字研究》,先阐明异体字的界定及考释方法,然后根据《说文解字》详细地对《居延汉简》中的异体字进行通释,接着介绍了《居延汉简》异体字的类型、产生原因及研究意义。通过对《居延汉简》中的异体字的研究,发现异体字的研究有利于文字发展形体的描述、字典辞书的编纂和古文献的数字化,同时为解读史料奠定基础。关于异文文字类的研究论文还有:史湘云《〈宋书〉与〈南史〉异文之字词研究》、马晓稳《出土战国文献〈尚书〉文字辑证》、莫艳《东汉译经语言文字类异文研究》。
(2)音韵研究。异文研究在音韵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汉语声韵的规律,考订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刊正其中的讹误,补正脱字错字等;或根据韵文时代特点,考证作者的历史年代或鉴别文献真伪等。龚冰花的《〈春秋〉三传经文异文音韵研究》在何九盈先生提出的“散点多线式”语音史框架理论指导下,以《春秋》三传经文异文为研究材料,寻求先秦后期的方音线索,探讨上古方音演变的音理规律。如声母方面反映出如下特征:唇音之间的交替,反映秦晋音洪于齐鲁音,秦晋有用浊音交替齐鲁、楚的清音的倾向,齐鲁有把合口读为开口的倾向,或者说秦晋以合口封应齐鲁开口的情况;《公羊》《左传》章组还没有从舌头音端组中分化出来;《公羊》无舌面音,章组部分读入舌尖前音,部分读入舌根音;《公羊》所反映的语音系统里舌尖前音有读入舌根音的情况;舌根音之间交替频繁,尤其以见组与匣的交替最为频繁;以类与邪书知类都有交替,似乎可以表明《公羊》《左传》存在以类字读如舌头音的情况;来类与疑类的交替,表明来类可能有疑类来源。
(3)词汇研究。词汇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对异文材料的词汇对比研究,考释词语,探讨语义变迁,可反映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冯青在《〈世说新语〉与〈晋书〉异文词汇研究》中,以《世说新语》和《晋书》异文词汇为研究对象,从两书的异文从词形、新旧词、词汇更替以及异文词汇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还有郑章云的《〈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
(4)文本研究。同事异文即两部古书或不同版本的古书之间,因抄录其中一部原文,或各自进行描述,表述同一事件的字面相似度较高的文字。如李越在《〈左传〉〈史记〉同事异文自动发现及分析》中,提出了一种结合改进编辑距离以及事件信息标注的计算算法,使异文研究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研究对象
(1)简牍帛书类出土文献。随着20世纪70年代大量简牍帛书类文献的出土,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作比较的“二重证据法”,越来越为学者所推崇,研究成果丰硕。裘锡圭先生曾说过:“古文字资料显然有比传世古书优越的地方:不少古书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它们所记录的语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地下发现的古文资料,年代绝大部分比较明确。除去传抄的古书外,很少有这种问题。就是传抄的古书,通常也要比传世的本子近真。”[4]因此,把时代明确、近古存真的出土文献与年代不定、屡经传抄篡改的传世文献进行校勘,对其异文进行研究,通过它来辨明字句正误、古书真伪、推断年代、考求理论依据和鉴别版本优劣,使异文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共18篇关于简牍帛书类异文研究的硕博论文。以汝鸣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异文研究》为例,该文从校勘学、文字学、词汇学和语法学四个角度分析了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异文,每一类又划分小类,如第四章从文字学看银雀山简本与传本之异文,分为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通假字又分为通用字和同音假借字。不足之处是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进行分类,忽略了异文研究在音韵学中的重要作用。
(2)佛学经书类。佛经类的异文研究,大多数是关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某部书的内容,以《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某一部经书为底本,对比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中国宋、元、明本藏经及高丽藏为主要蓝本,并参考敦煌、梵、巴利等文本的有关佛典加以补充校勘后编集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篇关于佛学经书类的异文研究的硕博论文。这些论文不但分析了异文的来源,还从文字学、校勘学角度分析了异文,建立了异文体系,对异文进行辨证分析,对研究文字的发展演变、补充词义词条具有重要价值。如陈莹《〈修行道地经〉异文研究》、陈立华《〈生经〉异文研究》、易咸英《〈妙法莲华经〉异文研究》等。
(3)诗歌类。诗歌类的异文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位诗人诗歌的异文研究,如李偲佳《李商隐诗歌异文研究》、刘潇《温庭筠诗歌异文研究》、张永梅《王维诗歌异文研究》。这类论文不但从文字学、校勘学上分析异文,还融入了文学的因素,如从术语、典故、避讳及对内容的不同理解上分析异文,异文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的本体;另一类是以某一朝代诗歌的某一特点进行异文研究,如王刚《唐诗韵脚字异文考》、郑章云《全唐诗双音节异文研究》。通过对唐诗的韵脚字和双音节进行异文研究,窥探唐诗复杂的语言面貌。
(4)经史子集类。经史子集类的异文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世文献之间的比较,有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书在文字记载上的差异,如张云涛《〈左传〉〈史记〉异文研究》、朱湘云《〈宋书〉与〈南史〉异文之字词研究》;还有是同一本书,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如吴杨芝《杜、印本〈绿野仙踪〉异文研究》,社科本与印图本的《绿野仙踪》两者出于同一祖本,汉字构件的替换、移位是造成异文的主要原因,大量同素异序词的存在,表明语序作为构词手段在该书语言中较为发达。另一类是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如孙桂彬《〈易经〉异文研究》,把阮元校勘的通行本与各种竹书本、简本等出土文献进行对比,从文字、词汇的角度分析异文,试图还原《易经》原貌。
通过对清代以来的典籍异文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我们发现典籍异文研究在清代以前处于萌芽阶段,作为经学的辅助手段存在,是不自觉的研究。从清代开始,随着小学的兴盛,异文研究的领域也扩大到了古音学的范围。清朝时异文研究主要利用考证法来研究经史。清代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材料的出土,异文研究到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异文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领域越来越广阔,不仅有简牍帛书类的异文研究,也有佛学、诗歌类的异文研究。研究方法越来越新颖,不仅有传统的校勘类的研究方法,还有的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进行事件信息标注,使异文研究从此走向了数字化、科学化的道路。
注释:
①该数据是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上以“异文”为书名进行检索整理所得。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58.
[2]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周大璞.古代汉语教学辞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1.
[4]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A].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张 庆
The Study of Variance Readings in Chinese classics Recorded in the Bamboo Slips and Silks
CAI Hui-ji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Since 1970s,a large volume of records have been excavated. The study on variance reading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attraction in the domain of philology,phonology,textual criticism etc.. The variance reading studies since Qing dynasty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o give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 study in this domain.
variance reading;philology;phonology;textual criticism
2016-08-12
蔡慧婕(1990-),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1004—5856(2017)04—0098—03
H13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