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粮收入不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

2017-03-10 11:11朱忠贵
粮食问题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纯收入大户种粮

◎朱忠贵

农民种粮收入不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

◎朱忠贵

近年来,进城打工经商、从事养殖业和种植经济作物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粮食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副业,谁来种粮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是涉及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事。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采取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提高湖北农民种粮收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变粮食种植方式、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实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等对策。

农民种粮 效益低 建议对策

近年来,由于受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食生产规模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导致种粮积极性下降。许多农民放弃了粮食生产,有的改种经济作物,有的甚至让土地抛荒,这将会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十分必要。

一、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必要性

(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虽然连年增长,但粮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农民种粮收入不高,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一直将粮食自给率95%作为粮食安全的目标,但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了90%。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产量虽然连年增长,但由于食品工业、饲料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大于供给。因此,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增加粮食产量,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1]

(二)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2.75:1。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5.2%,家庭经营占人均纯收入的42.6%,其他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2.2%。农民种田收入低于打工收入,农民种田收入低,主要原因是种粮效益低,现在农民种植苗木、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的收入,是种植粮食收入的三倍以上。因此,许多农民选择种植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放弃粮食生产。一些地方政府也从发展本地经济出发,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许多地方的粮田都改成了菜地、果园。因此,提高农民种粮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根测算,2015年全国水稻的平均市场收购价为公斤2.70元,比2014年的2.76元/公斤价格有所降低,再加上种植成本增加,扣除化肥、农药、种子、人工等费用后的纯收益,年均每亩不到300元,比2014的310元有一定下降。2014年小麦的收购价格是公斤2.36元,2015实际收购价为公斤2.00元。由此测算去掉各种成本后的每亩纯收益不足100元,明显低于2014年。粮食价格的下降,极大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

二、农民种粮收入不高的原因

(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近年来,由于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粮食价格不高,种粮比较效益下降 (见表1)。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和进城打工的效益远高于种粮的效益。因此,粮食主产区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不高,在家种田的农民大都选择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而放弃种粮 [2]。同时,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据湖北省物价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省主要农资价格有一定的上涨,尿素和过磷酸钙同比涨幅超过10%。小麦、油菜、棉花等种子价格同比上涨5%。农药农膜价格,与上年的同比涨幅为7%。2013年湖北农民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是:种子50元,化肥120元,农药30元,土地承包费260元,柴油费每亩地20元,人工按照每亩地300元来计算。算下来每亩地的投入为780元。如果亩产为500公斤,按照目前小麦2.24元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地纯收入只有340元。由于种粮成本高、收入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3]。

(二)粮食生产规模较小

据湖北省国土资源部门2014年公报显示,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3亩,比全国人均1.52亩的平均水平还要低。据湖北省统计局对农户经营情况的调查,农民户均经营规模在3亩左右 (见表2),其中用于种粮生产的面积更小,由于粮食生产规模太小,形不成规模效益;从农户总收人来源比重来看,兼业农户所占比重超过80%,而纯农业户的比重只有17%[4]。在纯种田农户中,纯种植粮食的农户比重更小。尽管全省出现了一些粮食生产大户,但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是多样化,粮食生产规模较小,自然经济特征比较明显,这严重影响农民种粮收入的提高。

(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不到位

一是补贴对象不明确,种粮补贴一般发给了原承包土地的农户,而流转土地的真正的种粮农民却得不到补贴。二是补贴费范围较窄,种粮农民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一般农田基本建设投入较多,应给种粮农民一定的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的补贴。三是粮食补贴标准较低。 (见表3)目前我国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标准偏低,每亩补贴资金数额占粮食收入的比重很小,不足以构成农民增收重要来源。据统计,2015年,粮食直补只占农民种粮收入的0.5%,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每年几百亿美元,甚至上千亿美元的粮食补贴相比较,我国的粮食补贴规模较实在太小。因此,应该提高我国粮食补贴的标准,拓展粮食补贴的范围,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持续的粮食补贴政策,不断提高粮食补贴标准。[5]

(四)粮食生产风险较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农业的基础。但由于粮食生产周期比较长,面临的自然风险的概率也就比较大,这些灾害包括水灾、旱灾、虫灾等等。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水旱灾害频发。2011-2014年,湖北省年均因自然灾害导致2138.8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受灾民人数达25.8万人,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46.2亿元。2012年湖北省面临大旱,农作物受灾370.8万亩,其中绝收16.95万亩。 [6]近两年由于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在玉米、小麦和水稻的收获季节,降雨偏多,导致粮食霉变,种粮大户损失惨重。

三、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对策

(一)改革种粮大户的粮食种植方式

一是建议种粮大户实施粮食生产的共生模式,包括: “稻虾共生”、 “稻鳅共生”、 “稻蟹共生”、 “稻鳖共生”、 “玉米鹅”等等。这些种养结合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而且可以大幅增加种粮大户的收入,是一种较先进的种养模式。湖北潜江市种粮大户采取 “稻虾共生”的生产模式,每亩平纯收入达5000多元,比单纯种水稻增收高出一倍多。湖北省宜城市种粮大户实施 “稻鳖虾共生”的农业生产模式,每亩纯收入达10000多元,比单纯种水稻高出五倍多。二是要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种粮大户大力生产有机稻、优质稻、小杂粮等市场稀缺的粮食品种,既可满足市场对高端粮食品种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收入。山西寿阳农民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户均种粮收入近3万元。

(二)实行粮食规模生产

粮食规模生产,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粮食规模生产的形式较多:一是由种田大户生产粮食。2013年,湖北京山县农民刘某某租种了1290亩地,复种面积2580亩,其中水稻、小麦等粮食种植面积占75%。光粮食一项,净收入可达70多万元。二是由龙头企业生产粮食。湖北监利县福娃集团按照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12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4万亩有机稻基地。福娃集团实行 “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推动”的水稻生产产业模式。在有机稻基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福娃公司统一提供,农民只负责种植、田间管理和收割,收割的稻米,福娃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和农民自己种相比,平均每亩增收500多元。三是成立粮食生产合作社。湖北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2014流转土地8.6万亩用于粮食生产,土地流转成本每亩1120元,远高于小户农民种粮的纯收入,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8.5万元。

(三)改革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

一是改变粮食补贴对象,过去,农业 “三项补贴”,包括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变成为农民的财政补贴性收入,很多农民不种粮,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却很难得到补贴。现在,我国补贴政策已经改革,农业 “三项补贴”,合并为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因此,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应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谁多种粮食,就补贴给谁。二是要扩大补贴范围,对种粮农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机购置应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提高种粮大户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要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农场主60%左右的年收入来自于政府财政补贴。目前,我国的粮食补贴占种粮大户的种粮收入的比重太低,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程度,起不到对粮食生产的保护作用。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

(四)开展种粮农业保险

农业生产是高风险高损失的行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最大,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农业保险是保护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农业产值的3.2‰,覆盖我国耕地面积的25%,对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政府应当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优先把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生产列入农业保险,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湖北省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对实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增加粮食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大户由于生产规模大,风险集中,更需要农业保险。

1.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3).

2.程国强;朱满德,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现实状态与政策框架,改革,2013(1).

3.陆文聪; 李元龙;祁慧博,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4).

4.刘珺;刘吉荣,湖北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理论月刊,2008(2).

5.朱俊林,湖北省粮食供应能力实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6.钱克明;彭廷军,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4(3).

(作者为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农村经济。)

(1)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提高湖北农民种粮收入的途径研究 (项目编号:15Y042);

(2)长江大学校基金,土地非粮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2012csy002)。

猜你喜欢
纯收入大户种粮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画画就如种粮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种植大户为什么不赚钱?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