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赵汝愚与永嘉士人

2017-03-10 11:02
关键词:道学孝宗永嘉

李 超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广州 510275)

周必大、赵汝愚与永嘉士人

李 超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广州 510275)

孝宗淳熙末年,叶适、薛叔似等永嘉士人构成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围绕在周必大的周围,成为其坚定的支持者,并因此而遭到留正攻击,大都被逐出朝廷。与周必大相交莫逆的赵汝愚回朝后,有意重新启用这些永嘉之士,他们再度团结在赵汝愚身边。正是在这些永嘉士人的竭诚协赞下,赵汝愚成功地策划实施了绍熙内禅,令南宋度过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永嘉士人;周必大;赵汝愚;留正

淳熙末年,就在孝宗禅位光宗之际,朝廷上出现了一起执政大臣攻击道学的事件。黄榦《朱先生行状》中提及此事,称朱熹[1]: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除主管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会执政有指道学为邪气者,力辞新命,除秘阁修撰,仍奉外祠。

孝宗任命朱熹主管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但其时朝中却发生了执政指责道学为邪气事件,朱熹因此拒绝了新的任命。然而,究竟是哪位执政制造了这次事件呢?

王懋宏认为该执政是施师点和萧燧,束景南已否定了这一观点[2]954-955。夏炘则断定是留正,他认为留正对道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反对到吸纳的转变过程,周必大门下多道学之士,故留正攻击周必大牵连而攻道学,周必大罢相后方转而与道学群体合作[3]。束景南基本上承袭了这一看法[2]955。近来,许浩然又提出了新见解,他推测当时指责道学为邪气者应该是周必大而非留正[4]153。但是,许氏自己在分析周必大、留正门下的理学成分时,指出叶适、詹体仁、孙逢吉、郑湜、沈清臣五名道学中人皆属周必大一党,而留正一方则仅罗列了李信甫、刘光祖两人[4]154-158。周必大门下的道学人士显然要远多于留正。在这种情况下,周必大恐怕不会有比留正更强烈的动机要攻击道学。

不过,他指出留正门下亦有道学中人这一点却颇值得注意。虽然留正与道学的广泛合作是在周必大罢相后,但此前他的门下确实已收罗了一些道学之士。留正在淳熙九年(1182年)出任四川制置使后,曾朝廷荐举蜀中人才,在被推荐者中,包括了黄裳和范仲黼[5],两人皆传张栻之学,为道学中人[6]2410,2418。是则早在四川期间,留正便与道学中人交好,并积极向朝廷加以推荐。如此,他明目张胆地攻击道学,似乎亦有悖于情理。

尽管黄榦、李心传皆对究竟谁发动了对道学的攻击一事讳莫如深,但朱熹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在给蔡元定的一封信中,朱熹提到:“留疏伪学,以上下文考之,正谓永嘉耳。”[7]

“留”无疑是指留正,由此证明淳熙末年攻击道学者确实为留正。然而随后朱熹又说,他根据奏疏的上下文意,发现留正所攻击并非是全部道学,而仅仅是永嘉之学。这样就解开了我们前面的疑惑,留正攻击的对象是永嘉之学,黄裳、范仲黼等人皆属张栻门下,自不会遭到波及。不过,这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留正何以在此时要攻击永嘉之学呢?无论是夏炘、束景南,还是许浩然,都将这次攻击道学的事件置于周必大与留正之争的脉络下加以考察。因此,留正对永嘉之学的攻击必然与他同周必大的政争相关。那么,周必大究竟与永嘉学派存在着怎样的牵连呢?

一、周、留之争中的永嘉士人

光宗即位仅三个月,身为左丞相的周必大就遭到罢免。对罢相原因,周必大自身有较清醒的认识,他在《光宗御书跋》一文中提到,孝宗本打算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举行禅让,但因二月恰逢日食,故他暗中建议将禅位时间往后稍延,这引起了光宗的不安。周必大认为[8]1147册∶486:

意间言或自此入,辅初政之三月,内外相睥睨,遂请罢政。

光宗即位三个月,他在朝中的处境已是“内外相睥睨”,不得不请求罢政。所谓“内”是指光宗,外则是指右丞相留正,他与周必大“议论素不相合”[9]10。周必大的罢相是光宗与留正合谋的结果。对于罢相的过程,束景南已做了翔实可信的论述[10],不必重复,这里只就其中涉及周必大与永嘉士人关系者加以论列。

若要成功打垮周必大,首要在控制台谏。《宋史·光宗本纪》载:“(淳熙十六年三月)己未,以左补阙薛叔似为将作监,右拾遗许及之为军器监。拾遗、补阙官自此罢。”[11]696

拾遗、补阙是淳熙十五(1188年)年正月新增设的两个谏官职位[11]689,孝宗设置这两个职位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利用它们攻罢时任宰相的王淮,薛叔似和许及之两人则是被精心挑选出来完成这项任务者[12]。孝宗罢免王淮与擢用周必大本为一体两面之事,政治上站在王淮对立面的薛叔似、许及之二人实际上也是周必大的支持者。光宗即位后仅一个月就将薛叔似、许及之以迁升的方式调任他职,同时更将拾遗、补阙两职务一并废除,无疑是有意削弱周必大在台谏系统中的势力。很快,薛、许两人就遭到了贬谪,前者“除将作监,出为江东转运判官。俄以谏臣论罢,主管冲佑观”[11]12092,后者则“除军器监,迁太常少卿,以言者罢”[11]12042。有意思的是,薛、许两人皆是温州永嘉人[11]12041,12091。

约略废除拾遗、补阙的同时,光宗又对台谏官员进行调整,他向中书舍人罗点咨询可为台谏者,罗点向他推荐了叶适、吴镒、孙逢吉、张体仁、冯震武、郑湜、刘崇之、沈清臣等八人[11]695。然而,光宗认为此八人“皆意向与周必大类者”,也即是说他们皆属周必大一党,故而一个也未曾任用[9]10。这八人中,罗点将叶适放在了首位,而叶适恰恰又是温州永嘉人[11]12889。叶适与周必大的交往可以上溯至叶适入仕之前。淳熙六年(1179年),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8]1149册∶90:

前年秋,偶见温州叶适者文笔高妙,即以门客牒漕司。适会有石司户识见颇高,遂置前列,省试幸在行间,廷试遂居榜眼。……然叶行年三十,在乡曲未尝发荐,以此知遗才甚多。

叶适年届三十尚未得“发荐”,可谓不遇。在周必大的推荐下,他才以门客的身份参与漕试,一举登第。于叶适而言,对其实有知遇之恩。就在周必大罢相的同月,淳熙十六年五月,叶适出为湖北参议官[13]292。

除了上面提及的三人外,尚有至少四位温州士人站在周必大一方。

叶适在为王闻诗所撰之墓志铭中称:“周丞相既罢,因以去者多善士,公尝与御史同僚贻书镌诮,由是出守。未及上而移浮光,公欲无往,余固劝,乃行。”[14]315

王闻诗,字兴之,是孝宗朝名臣王十朋之子,为温州乐清人,在淳熙末任大理丞。他对留正打击周必大门下之士的行为非常不满,时常与御史同僚对朝政加以抨击,因此被贬至地方。

何澹在攻击周必大时曾对刘光祖言:“陈益之,周相门下士,澹旧与之同在两举,不欲明言,姑以此警之耳。”[9]12-13

何澹这里特别提及了陈益之,此人名陈谦,益之为其字[11]12079,他为陈傅良从弟[6]1720,亦为温州永嘉人,“有隽声,早为善类所予。”[11]12097光宗即位前后,正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一职。他为周必大门下之士,故在周遭到攻击时,“先已不自安,遂乞添差通判江州以出。”[9]13

又有徐谊,《徐公墓志铭》载[14]402:

公讳谊,字子宜,一字宏父,……丁奉直忧,知徽州。光宗内禅,……宰相邀公留,公谢曰:“某方欲劝公去,奈何?”

徐谊为温州平阳人,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他在光宗即位前后出知徽州,这里挽留他的宰相当即是周必大。徐谊与周必大的交往很早,在淳熙九年的信中,周必大对徐谊说道:“朝士虽众,略无相亲相益之友。”在淳熙十一年(1184年)的信中,又说:“惟中外之事未易区处,顾于斯时而载高位,略无相助之人。……非老兄相爱厚,孰肯箴其膏肓。”[8]1149册∶97很显然,周必大将徐谊视作是能够“相亲相益”之友,是能“相助”自己之人,而徐谊也能够针对周必大之不足直言不讳,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墓志中称周必大曾有意挽留徐谊,无疑是希望他能够留在朝中相助自己,但徐谊却对他说“某方欲劝公去,奈何?”看来徐谊已经意识到周必大在朝中的不利处境,不仅自己不愿留在朝中,更希望周必大也能尽早从朝廷中抽身而退。

此外,蔡必胜也为属于周必大一方之温州士人。《蔡知閤墓志铭》载[14]317-318:

公蔡姓,必胜其名,字直之。……为温州平阳人。……知邵州,……(孝宗)命周丞相留公馆伴,公辞。至郡,……在邵二年,公私便之。……还,知光州,未至,光宗召复为閤门舍人,迁带御器械。……其再为舍人也,知閤有阙,将用公,执政亟召刘弼授之,上固不快,至是遂召知閤门事。

蔡必胜知邵州之阙即为周必大所推荐,在前引淳熙九年给徐谊的信中,周必大曾提到:“蔡邵州阙整二年,在今亦未易得,因会致意。”[8]1149册∶97看来,蔡必胜与徐谊亦为好友,故周必大可托徐转呈己意。蔡必胜完成邵州之任还朝后,曾得光宗青睐,获除閤门舍人,后又准备进一步擢升其为知閤门事,但却遭到了执政的阻挠,执政“亟召”刘弼填补空缺。结合光宗初期的政局,有此能力又有此意图之执政,非留正莫属,留正的用意自然也是旨在削弱周必大之势力。

综上可知,在光宗即位前后周必大与留正的政争中,至少有七位永嘉士人围绕在周必大身边,分别是薛叔似、许及之、叶适、王闻诗、陈谦、徐谊、蔡必胜。就学术而言,他们并非皆属永嘉学派,薛叔似、叶适、陈谦固属永嘉之学,但王闻诗所传承者为其父王十朋的家学[6]1435,徐谊则属陆学一脉[6]1968。但抛开学术上的差异,他们同为温州人,共同的地域让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关联。薛氏与陈氏相互通婚,薛叔似之子薛师雍娶陈傅良之女为妻,另一子薛师董则为陈谦之婿。徐谊之子亦娶了陈傅良之女[15]。王闻诗之弟王闻礼,其两名女婿中一名为薛师谦,与薛叔似之子同行辈,显属薛氏一族,表明王氏薛氏两家亦有联姻[14]324。许及之为洪适之婿,而洪适的另一女婿为薛绍,薛绍亦是永嘉薛氏中人[14]366。如此,则七人中,薛叔似、许及之、陈谦、徐谊、王闻诗相互之间皆存在着姻亲关系,属于同一婚姻圈。

这种共同的地域、相互的联姻,再加上学术上的交流,当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共同立场,而周必大与他们中的大部分皆存在密切的私人关系,两相结合导致了他们在周、留政争中,紧密地围绕在周必大的身边,与其同进退。这也让他们成为留正攻击的重要对象。指责永嘉之学为“道学邪气”,为“伪学”,当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所谓“伪学”本就是为打击政敌而制造出来的名目,故不必与纯粹学术上的永嘉学派相对应,薛叔似、叶适等人皆为温州士人,加之相互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已足够将他们加以似是而非的“伪学”之名。

薛叔似等七人,基本上都因与周必大的关系而在光宗即位之初而遭到惩处,其中大都被逐出朝廷。尽管随后不久,留正开始援引道学中人入朝以为己助,但这些永嘉士人与留正之间的隔阂却似乎并未易消除。绍熙年间,他们大都在地方任职,只是到了绍熙后期方逐渐还朝,并在绍熙末、庆元初的政治舞台上重新活跃起来,这一切与周必大的至交好友赵汝愚息息相关。

二、周必大与赵汝愚的交往

周必大与赵汝愚的交往可追溯至孝宗乾道前期。赵汝愚于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及第,六年六月任校书郎,至七年七月迁著作佐郎[16]116,周必大则于乾道六年七月至七年七月期间任秘书少监[16]86。是则赵汝愚在秘书省期间,其长官恰为周必大,两人之间的交往当始于此时。乾道八年,周必大因为反对任命张说为执政一事而触怒孝宗,遭贬谪奉祠[11]11967-11968。在返乡途经余干之时,他曾特地前去探望正在家居的赵汝愚[8]1148册∶879。

此后,周必大与赵汝愚的交往颇为频繁,《文忠集》中收录了二十余封周必大致赵汝愚的信件,最早一封作于乾道九年,最晚的一封则在绍熙四年(1193年)夏[8]1149册∶164-173,是知两人的交往前后持续了二十年余年。在仕途上,赵汝愚得到周必大的大力提携。淳熙十一年,周必大向孝宗进言,称:“赵汝愚在福州百废具举,孜孜国事,殆不多得。”[17]卷99∶1737其时赵汝愚正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应该正是在周必大的极力举荐下,一年之后,淳熙十二年(1185年)十二月,“知福州赵汝愚为四川制置使。”[11]684

正因如此,周必大势必希望赵汝愚能够回朝协助自己。果然,在孝宗禅位前不久,发生了召赵汝愚还朝之事。《宋史·赵汝愚传》载:“孝宗谓其有文武威风,召还。光宗受禅,趣召未至,殿中侍御史范处义论其稽命,除知潭州,辞,改太平州。进敷文阁学士,知福州。”[11]11983

孝宗在禅位前下令召还赵汝愚,但光宗即位后,情势发生逆转,殿中侍御史范处义弹劾赵汝愚稽延诏命,将其改知太平州。这显然是阻止赵汝愚入朝的一种举措。范处义是在光宗即位后方由知滁州召入朝中任殿中侍御史的,他在台官任上的主要作为就是协助何澹攻罢了周必大[9]11,其为留正所擢用之台谏当无疑问。如此,他弹劾赵汝愚自也是奉留正旨意。

至绍熙二年(1191年)九月,赵汝愚自福州召还出任吏部尚书[11]701。他的还朝,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与周必大关系密切的永嘉士人的回朝之路。虽然限于史料,已无法一一指实叶适、薛叔似等人还朝的具体过程,但依旧有些许痕迹可寻。

《历代名臣奏议》中保存有一份赵汝愚应诏荐举人才状,他向朝廷荐举了李信甫、徐谊、郑湜、王闻礼、范荪、杨翼之等五人[18]。其中曾因周必大而遭受牵连贬谪者即有两人,即徐谊和郑湜,前者时任浙西提举常平公事,后者则为知建宁府,赵汝愚推荐二人“可备郎官卿监之选”。郑湜名列罗点向光宗所推荐的八名备选台谏名单中,他于淳熙十六年三月迁任秘书郎,但在周必大罢相两个月后出为浙东提举[13]292。而徐谊,根据叶适所撰行墓志载[14]402-403:

(其)丁奉直忧,知徽州。光宗内禅,……移提举浙西。……过朝,疏兵民十二事,持不下。留丞相请付外,上悉钩摘要语,多施行者。时方拜右相,将引公自助,延纳甚密。公曰:“上圣质宽平,相公宜匪躬协赞。若意向稍偏,祸不旋踵。”揖而起。……入为吏部郎,迁右司左司。

徐谊自光宗即位前后出知徽州,后除浙西提举,当已在绍熙中,他在过朝之时上疏陈奏兵民事务,得到了留正的重视,这当是留正改善与道学关系后的产物,但显然留正也无意将其留在朝中,反倒是当时新拜之右相对徐谊积极笼络。留正自周必大罢相后一直独相,直至绍熙四年三月,葛邲方擢任右丞相。这里新拜之右相当即是葛邲。其时,留正因光宗召还姜特立之事与光宗矛盾加剧,葛邲觊觎相位,故相中曾与留正有过节的徐谊为自己之辅助,但为徐谊所拒绝,依旧外任浙西提举。不过,很快在赵汝愚的推荐下,徐谊再度被召还朝,出任吏部郎。

与徐谊一道被赵汝愚推荐的还有王闻礼,此人乃为王十朋之子,王闻诗之弟[14]322。至于王闻诗本人,其墓志铭中称他:“复丞大理,知和州,易知光州,自请华州云台观,召为考功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始公召审察,比再为郎,皆赵丞相所进。”[14]314-315

赵丞相即是赵汝愚。王闻诗自光宗即位初由大理丞出知光州后,一直未曾回朝,又是在赵汝愚的援引下,才再度入朝为考功郎。

其他几位永嘉士人除陈谦在整个绍熙年间皆未曾回朝外[14]502,薛叔似于绍熙三年(1192年)六月由福建路转运判官入为太常少卿,叶适则于绍熙四年八月,由浙西提刑奉召赴行在,除尚书左选郎官[20]。可以看到,永嘉士人的回朝多在绍熙后期,皆在赵汝愚于绍熙二年九月回朝之后。

或许是在与周必大的政争中,留正对永嘉士人的打压造成了双方之间心理上的隔膜,虽然留正后来转向与道学合作,但徐谊、叶适等永嘉士人似乎并不愿为他所重用。绍熙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地方任职。自赵汝愚还朝后,开始有意收召徐谊等人,这些永嘉士人也似乎更愿意团结在赵汝愚的周围。周必大应该就是连接赵汝愚与永嘉士人的重要纽带。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驾崩后,正是在赵汝愚与永嘉士人的密切合作下,才使得南宋渡过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永嘉士人与绍熙内禅

绍熙五年六月,孝宗驾崩,光宗却坚持不肯主持丧礼,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身为宰相的留正,本打算请求光宗立嘉王为太子,令太子以监国的身份代替光宗主持丧事,但宫中却突然传来光宗“朕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手诏,此手诏真假难辨,留正惊悸之余,借口早朝伤足逃出城外[11]11975-11976。此后,知枢密院事的赵汝愚开始承担起解决危机的重责大任。《宋史·赵汝愚传》记载了内禅的大致过程[11]11985-11986:

(留)正以五更肩舆出城去,人心益摇,汝愚处之恬然。自吴琚之议不谐,汝愚与徐谊、叶适谋可以白意于慈福宫者,乃遣韩侂胄以内禅之意请于宪圣。侂胄因所善内侍张宗尹以奏,不获命,明日往,又不获命。侂胄逡巡将退,重华宫提举关礼见而问之,侂胄具述汝愚意。……侂胄复命,汝愚始以其事语陈骙、余端礼,使郭杲及步帅阎仲夜以兵卫南北内。

所谓“吴琚之议”是指赵汝愚与留正通过吴琚奏请太皇太后吴氏垂帘以主持丧礼事,但遭到吴后拒绝,未能成功。此后,与赵汝愚共同谋划应对危局者乃为徐谊和叶适二人,而同为中枢执政的陈骙、余端礼等人却是在谋划已定之后方被告知相关事宜。有关徐谊、叶适在内禅中的作为,《徐公墓志铭》载[14]405:

公忧愤呕泄卧,责赵丞相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公内虽心惕,外欲坐观,非杂之类欤!国家存亡,在兹一举。”赵公问策安在?公以知閤门事蔡必胜授之,使同为知閤韩侂胄固请于太皇太后。禫之旦,嘉王竟立。《宋史·叶适传》载[11]12891:

(留)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閤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侂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嘉王即皇帝位,……凡表奏皆汝愚与适裁定,临期,取以授仪曹郎,人始知其预议焉。

绍熙内禅,由赵汝愚所主导,而由太皇太后吴氏配合完成,如此一来,在外朝与内廷之间如何进行联络沟通,就至关重要。叶适和徐谊为赵汝愚选择了时任知閤门事的蔡必胜,《蔡知閤墓志铭》载[14]320:

公自争过宫至孝宗崩,昼不食,夜不寐,……独与知枢密院赵公汝愚往反定议。时韩侂胄同在閤门,公素善侂胄,曰:“公于太皇,甥也。吾欲以公至赵公所。”侂胄知指,许诺。公遂挟侂胄见赵公参语,因知省关礼白太皇太后。

可知在徐谊、叶适两人的援引下,蔡必胜也深入参与到了赵汝愚的内禅之事中,他与韩侂胄同在閤门,私交颇深,韩侂胄为太皇太后之侄,他利用这层关系将韩侂胄引荐于赵汝愚,最终帮助赵汝愚取得了吴太后对内禅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了皇位的交接。此外,在内禅中参与赵汝愚谋议的尚有詹体仁,真德秀《詹公行状》载:“绍熙甲寅,赵丞相将定大策,外廷无预议者,独诿公与左司郎中徐谊达意少保吴琚,请宪圣垂帘,为援立圣明之地。”①参见:真德秀.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体仁)行状[C] //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 上海书店出版社.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卷47。

不过,在叶适为詹体仁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却只字未提其参与内禅事[14]285-288,叶适为内禅的参与者,又与詹体仁交好,当不会刻意隐没其功绩,看来詹体仁在内禅中的作用并不特别突出。结合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赵汝愚在策划内禅之事中,并未依靠陈骙、余端礼等其他的中枢大臣,而是与叶适、徐谊、蔡必胜等三人组成了谋划内禅的核心集团。这三人皆为前文中所提到的围绕在周必大身边的永嘉士人。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在永嘉士人竭诚协助下,赵汝愚才能够成功策划实施绍熙内禅,从而使得南宋平安度过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四、结 论

孝宗淳熙末年,叶适、薛叔似等永嘉士人紧密地围绕在周必大周围,成为其政治上的坚定支持者。在淳熙内禅前后的周必大与留正之争中,他们因与周必大的关系而遭到留正一党的攻击。这些人虽非皆属永嘉学派,但他们有同乡之谊,相互之间也多有联姻,这些因素促使他们确实构成了一个联系相对密切的政治群体。随着周必大的垮台和留正的执政,他们在绍熙年间的大部分时候都在地方任职,与留正之间似乎始终存在着隔膜。赵汝愚的回朝,某种程度上为这些永嘉士人的重新入朝提供了契机。赵汝愚与周必大相交莫逆,故而他亦可视作是周必大一党的重要成员。他在绍熙二年九月回朝后,开始有意重新启用徐谊等人。这些永嘉士人也乐于重新团结在赵汝愚的周围,他们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在绍熙内禅中展露无遗。正是在叶适、徐谊、蔡必胜等人的竭力支持下,赵汝愚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

[1] 黄榦.朱先生行状[C] // 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 // 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6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416.

[2]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夏炘.述朱质疑[M].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95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2-113.

[4] 许浩然.周必大的历史世界: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士人关系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2013.

[5]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662.

[6]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朱熹.答蔡季通书[C] // 朱熹.朱熹集.郭齐, 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5188.

[8] 周必大.文忠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47-114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9] 佚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M].汝企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 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24-837.

[11]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89-491.

[13] 陈骙.南宋馆阁续录[M].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 叶适.叶适集[M].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 陈傅良.令人张氏圹志[C] // 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周梦江,点校.杭州:浙江大学出社,1999:631.

[16] 陈骙.南宋馆阁录[M].张富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17] 楼钥.楼钥集[M].顾大朋,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卷99:1737.

[18] 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1942.

[19] 金柏东.温州名胜古迹[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13.

[20] 周梦江.叶适年谱:二[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4):62-73.

Abstract: In the late Chunxi of Emperor Xiaozong of Song Dynasty, Ye Shi, Xue Shu and other scholars from Yong Jia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olitical faction. They crowded around Zhou Bida as his strong supporters so that they were attacked by Liu Zheng. Most of them were expelled from the court. After Zhao Ruyu, a good friend of Zhou Bida’s returned the court, he intended to re-commissioned these scholars from Yong Jia, in order to make them once again united on Zhao Ruyu’s side. With the help of these scholars, Zhao Ruyu successful implemented the shift in rule to Ningzong Emperor in Shaoxi Period. Therefor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escaped from a serious political crisis.

Key words: Yong Jia Scholars; Zhou Bida; Zhao Ruyu; Liu Zheng

(编辑:朱青海)

Zhou Bida, Zhao Ruyu and Yongjia Scholars

LI Chao
(School of History,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275)

K245

A

1674-3555(2017)05-0075-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5.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6-10-02

李超(1987- ),男,安徽霍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

猜你喜欢
道学孝宗永嘉
父辈们
扎实地道学英语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我们一定会胜利
皇帝为何要禅位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宋人“道学”与“理学”名称考辨
千眼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