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根山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及其在海南的实践
郭根山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改革开放是价值实现的动力,人民的满意是价值评价的标准。海南建省办特区的理论与实践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表现。
海南;国际旅游岛;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基本问题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核心问题,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人的历史追求和现实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推动着海南快速、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基本问题,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首要基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深刻地反思了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新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开始逐步阐述他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和新认识。
邓小平提出这个命题,不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既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又不知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说,随着时代主题由革命和战争逐步向和平与发展转换,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1980年5月5日,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3页。这是邓小平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的开始,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即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这是认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就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价值就不能实现。“搞不好”是指实践结果;“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是“搞不好”的根源。在理论认识方面,僵化和错误地理解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就无法体现。
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是人类行为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必然,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价值,这却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多种场合下都强调一个共同的问题:必须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必须正确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经过审慎的理论思考和对中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邓小平才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完整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最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阶段奋斗的最高目标,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价值的实现而展开。这样,“邓小平从价值层面上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从价值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伟刚:《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体系,是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实现动力和价值评价标准的有机统一。
1.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邓小平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他总是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创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先是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出发,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时,他用的是排除法,排除原来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和片面做法。后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思考。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积累,邓小平才逐渐开始从正面展开阐述,用肯定的方法表述他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理解。
社会主义到底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并不清楚,但他却清楚地知道,贫穷肯定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他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逻辑起点。1979年,邓小平指出:“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随后,党的十二大之后到十三大以前,邓小平又多次谈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看似十分简单的话语,却是中国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的痛彻感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反思。
贫穷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但两极分化的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价值目标的设定,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社会发展程度、价值主体的需要的科学定位基础之上。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必然是一个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过程。因此,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内容及实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实现小康的近期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长远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小康”,这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广大群众对衣食无忧生活状态的一种美好向往;“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共同标准;“共同富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三者的完美结合表明,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2.价值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社会力量总动员,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公平公正的目标而奋斗。
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作价值主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是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策结合起来,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统一作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点和立足点,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他始终相信,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道路是可靠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不动摇。
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作价值主体,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要比资本主义创造出速度更快、水平更高的生产力,为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基础条件。
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作价值主体,这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体现。从终极价值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它是由全体人民参加的、为全体人民服务的,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策能否有效,都取决于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与否,而这正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性的体现。
3.价值实现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快速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和途径。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动力何在?在改革开放。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多方面改革的耦合。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近二百年来中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新时期是近二百来乃至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对此,邓小平无比自豪,充满自信。
4.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人民满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伟大事业,人民是价值的主体,当然也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人民满意是评价标准。
改革开放的政策对不对,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效果如何,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这是“三个用于”标准的不同表达形式,它表明,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标准。
改革开放是实现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动力,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的理论与实践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正体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推动发展的思想。
1.海南建省办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海南建省办特区的决议,一项决定海南命运、影响全国的重大决策形成。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标志的时刻,但酝酿的过程却始于四年以前。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认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时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页。29日,邓小平接见美国企业家时又指出,“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海南岛自然条件不比台湾差,面积相当于台湾。”*《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72页。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
从“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到“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再到“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那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体现了邓小平对海南改革开放从想法到决策再到具体实践的过程。这三次讲话为海南加快改革开放、建省办特区奠定了方向。
建省办特区30年来,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适合海南省情的特色发展道路,从“放胆发展生产力”、“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一省两地”、生态立省,从“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到建设国际旅游岛,再到争创特色范例建设美好新海南。这些重要的发展思路立足省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30年的艰苦创业使海南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现代热带农业在全国独具特色,新型工业、新兴产业蓄势而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快速优质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海南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2.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建设美好新海南,回报邓小平的期待和关怀
2010年国际旅游岛展开全面建设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刘赐贵:《凝心聚力 奋力拼搏 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海南日报》2017年5月2日。在发展开放型服务业、特色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高效优质政府服务、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日海南》2015年第12期。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争创特色范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抓手。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进入后期建设阶段,未来几年,要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五个字做文章,在发展战略的筹划和执行层面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际”这两个字。这是一个立场概念,不同的立场,自然有不同的眼界。它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开放的眼光,不能盯着中国来办国际旅游岛,要参照国际先进水平来筹划海南的发展前景。要向巴厘岛、佛罗里达、济州岛等开放型、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地区学习,并争取超越。
其次是“旅游”这两个字。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概念,旅游是海南产业发展的抓手。这一点必须坚持不动摇,但海南的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也要参照国际国内经验教训,要逐步确立以旅游为重但不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理念。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以第二产业巩固为前提的,综观国际国内,我们发现,在第二产业发达、巩固之前,凡是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都很难跻身发达之列。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支柱产业不是旅游业,同样,欧美日也不因旅游业而发达。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绿色崛起必须由绿色工业来支撑。
最后是一个字——“岛”。这是一个区域与区位的概念,是海南发展的立足点、出发点。海南处于祖国的最南端,相对祖国大陆,是边缘地区,处于区位劣势。但如果换个角度和思路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而相对国际而言,海南却处于开放的最前沿,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也是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地缘基础。海南与台湾有多方面的、较强的可比性,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或许能够给海南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台湾经济腾飞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上世纪60年代台湾加快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加快新兴工业园区建设肯定是重要因素。
上述三个层面,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区位和视域,二是产业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岛一要有国际的视野,二要有合理的产业布局。
结 语
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切实可行地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把邓小平对海南的战略期待变成现实。
DengXiaoping’sSocialistValuesanditsPracticeinHainan
GUO Gen-shan
(SchoolofMarxism,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In Deng Xiaoping’s socialist value system,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goal, and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masses are the value subject, whil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value realiz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 is the standard for value evalua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ainan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its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the embodiment of Deng Xiaoping’s socialist values.
Hainan;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Deng Xiaoping; socialist values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海南争创特色范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nkyzx2014-05)
2017-05-09
郭根山(1963-),男,河南洛阳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A849
A
1674-5310(2017)06-0106-04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