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

2017-03-10 09:36黄慧化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黄慧化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营销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析

黄慧化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从工匠精神的本质来看,其涵盖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对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工作态度对应职业素养,工艺技术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技能,对应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因此,素质、知识和技能三者并驾齐驱。结合多年的营销人才培养经验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向,营销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可以归纳为“六个一”:立足一个理念—全新教育理念,围绕一个重心—现代学徒制,坚持“一培一整一重置一创新”的培育路径,着眼于过程和结果,双向推动育人者和培育对象的逐步融合,将培育的体系和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以期实现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三者的完美结合。

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培育路径;营销专业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工匠精神再次被提起,明确指明了培养人才的方向。于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带动下,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了工匠精神培育的风潮,长期将工匠精神引进校园,带入课堂,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田。

一、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工匠精神原本是对车间工人娴熟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的一种提炼和升华,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能工巧匠们永不止步、追求极致的精神。所以,工匠精神本来源于生产车间,是对工人的认可和赞扬。也正是因为此,工匠精神曾一度被人们所忽视,局限于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可以这样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综观现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工匠精神的影踪。比如,日本的制造业,精工细作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也是日本制造产品质量的保证,传统的制造业,流水线的生产,每个动作都被规范到极致;比如,华为的员工,只负责工作流程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不失毫厘;比如,外企的管理工作,看似笼统而繁琐,实则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进行引导和规范,这也是精细工作的一种体现。因此,不管规模大的还是小的企业,不管管理还是制造工作,不管国外还是国内企业,都无一例外地默默追求着精益求精。与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太一致的地方是,工匠精神并不仅仅存在于工厂和车间。那么,校园文化的“工匠精神”该如何理解呢?

从工匠精神的本质来看,其涵盖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对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工作态度对应职业素养,工艺技术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技能,对应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

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素质教育的产物,拟通过第二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的友爱精神,培养学生守时、勤奋、恪尽职守的良好态度,并以此根植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寄希望于他们在踏入工作岗位时能将这种习惯和素养移入到工作中。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角色发生转变时并没有如设计者所期望的那样,快速地完成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而是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逐渐适应企业的各种制度。由此可见,人才培育的职业素养和企业要求的工作态度还是存在着差距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素养是一种宽泛的要求,工作态度是具体而细致的;二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并未要求学生完全遵循,而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一个员工的硬性要求,有明确规定。那么,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强调实现学生生涯和员工生涯的零距离的对接,因此,职业素养的培育可以以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态度要求作为蓝本来进行。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专业技能,在相关岗位上能熟练运用这些技能处理各项事务,这是培育人才的核心,把它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职业技能是职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职业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职业教育的通用做法是先讲授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任务式或者项目化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两段式教育教学的方法在职业院校非常盛行,而企业中的技能培训的方法与之迥异。对应每一个具体岗位而言,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是相对固定的,企业注重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基于此,员工必须首先学会岗位的技能,在逐渐熟练的过程中慢慢悟出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也就是说,企业培训属于典型的“重技能,轻理论”的类型。而工匠精神重视的精湛的技艺并不简单指技能的熟练程度,其着重在熟练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琢磨和研究继而有所创新,落脚点在创新上。创新并不是头脑发热的产物,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功底上。对理论的反复推演,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和结果,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发现问题,循环往复,将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技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工匠精神崇尚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不分伯仲。从这个意义来讲,职业知识是职业技能的重要基石,职业技能是职业知识的完整呈现。

二、营销专业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自掀起工匠精神的热潮以来,理工科尤其是制造类专业比如机电一体化、软件技术等展现了巨大的热情,投身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事业中,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发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都属于显性知识,师带徒一教便会,多次训练便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提升非常快。同时,理工科专业的职业态度的要求较为呆板,基本大同小异,要求认真、细致、严肃、守纪,变通的可能性较少。所以,培育工匠精神的效果较为显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贸类等文科专业。一方面,其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不是一成不变和固化的,受到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影响较大,面临着不断调整的状况;另一方面,文科的职业技能大多属于隐性的,需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沉淀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套路。因而,大家普遍对文科专业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成效持有保留意见。

然而,综观各企业对文科人才需求的条件,不难发现他们在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仍然具有一致性。就拿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参与调研的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不外乎以下三点:素质要求上,具备诚信、守时、遵纪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常用的社交礼仪,具备一定的抗压力和心态调节的能力;能力要求上,掌握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力;知识要求上,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商品推销知识、商务沟通技巧、客户管理、财务基础知识等。同时,在营销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中,显性知识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培育营销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理应可行。

换个视角来看,近些年培养的营销专业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在学生的择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些学生毕业时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徘徊在就业的边缘;有的学生能够承担大型的活动策划,有的学生却还没有勇气跨出第一步;有的学生以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学生宽于待己,过于懒散;有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后劲不足;有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育人标准宽松,活动的范围过大。因此,以“工匠精神”的标准严格要求,培育营销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三、“六个一”的营销人才培育路径研究

结合多年的营销人才培养经验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向,我们制定了“六个一”的营销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立足一个理念—全新教育理念,围绕一个重心—现代学徒制,坚持“一培一整一重置一创新”的培育路径,着眼于过程和结果,双向推动育人者和培育对象的逐步融合,将培育的体系和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之更符合营销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期实现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三者的完美结合。

1.立足一个理念:全新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指导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过来说,教育教学受制于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培育营销人才的“工匠精神”,我们认为应当立足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和理解人,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不断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的是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细微的差别。前者更加推崇通识教育,倾向于大众教育;后者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性教育和精英教育并重。此外,素质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而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来看,素质教育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将知识放在相对不起眼的位置,而在向上发展中,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工匠精神讲究技艺的精湛,还追求精益求精,利用理论知识进行调整、更新和创新。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驾齐驱的过程,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单纯的以人为本或全面发展或素质教育或创新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并不能完全契合工匠精神的培育,而需将几种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整合和融合,取其精华,成为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为本为基石,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素质、能力和知识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重,鼓励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提炼出理论,激励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2.围绕一个重心:现代学徒制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工学结合到订单培养再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学徒制在国内外的发展由来已久。国外的学徒制兴起于家庭作坊的手工业经济,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德国的“双元制”特色职业教育极大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家纷纷效仿这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的新型的学徒制形态。比如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主要侧重于需求引导型的学徒制,英国、荷兰、丹麦和法国则侧重于供给引导型的学徒制。

国内的学徒制起源于传统的师徒制。师徒制是从“子承父业”演变而来的,当子女不愿继承父辈事业时,外姓人便可以徒弟的身份来习得某一门技艺。师徒制往往从最基本的打杂开始,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尔后才开始练习基本功。师徒制教育中,一般来说,徒弟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师,完整掌握一门技艺,能够独当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师傅传授技艺时,没有任何理论知识的铺垫,也不会从旁多加指点,依靠的是徒弟自身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悟性高的徒弟自然习得时间短一些。

现代学徒制不同于师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基于工作的学习为本质特征,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师和企业专家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企业专家传授操作技艺,真正做到理论实践并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它与师徒制最大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学徒制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关键的操作技艺;二是企业专家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将内在知识外在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学生能迅速找准重难点,抓住重心。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培育工匠精神所围绕的重心。美中不足的是,校企之间相互衔接,教师和师傅之间的相互配合成为阻碍现代学徒制顺利执行的一个难点。

3.一培:培养职业倾向

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走访情况来看,营销人才的流失率和岗位更换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恰好表明了当前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职业倾向性。大多数营销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的认识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没有特别的偏爱,认为这个岗位也可以,那个岗位还不错。而狂热的执着是我们坚持的驱动力,是能在一个岗位一个行业“干几十年如一日”的重要前提,是掌握精湛技艺的必要保证,是能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有所创新的重要基石。“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同等重要。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职业倾向性的培养。

可以从行业、企业、岗位和技艺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倾向。首先,让学生了解行业,知道这个行业做的是什么,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行业存在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重点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前景。学生通过对行业的认知,逐步建立起对行业的整体印象,判断自己对行业的兴趣,以及加入此行业的意愿大小。这部分工作可以借力于行业协会来完成,邀请行业的知名专家讲座、观看时事新闻和研读行业发展报告等。第二,企业是工作岗位的载体,是技艺发挥的场所,是人才的第二个家,获得对企业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因此,让学生了解企业,知道企业的文化、主营业务、经营产品、面向受众、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人事制度、晋升空间、薪酬福利等等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通过对企业深入而细致的了解,评估企业与自身追求的一致性,作出是否加入此类企业的选择。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企业宣讲、视频观看、企业实习等方式实现。第三,工作岗位是人才即将为之奋斗和实现理想的地方,对人才来讲是最为重视的。让学生了解此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上下级关系、关联岗位、依附平台和上升空间等,帮助他们准确判断自己和此类岗位的匹配度,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尽早作出抉择。了解岗位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兼职和实习。最后,技艺是实力的展现,也是人才赖以生存的手段。让学生了解技艺的关键技能、基本要求、核心知识、同行水平、习得时长等,以利于他们衡量自身能力与技艺要求的契合度,从而确认自己的职业倾向性。

4.一整:整合优质师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都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理论水平较高,但难以落脚到实际。二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不太协调:重学历,轻能力;女性远多于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无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硬伤,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而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理论知识最终都会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因此,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整合优质师资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提条件。

师资的整合无外乎三种路径:内培、外引和共享。内培,指从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中挑选出合适的苗子送到行业企业的一线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业内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常用技能,提高教师的实操能力,自主培养双师型师资。外引是从学校外部引进教学名师、能工巧匠来充实教师队伍,可以来自于企业的技术骨干,也可以来自于同类院校的翘楚。共享是指与企业共享人才,或与企业合作办学,或邀请企业专家讲学,或让学生师从企业专家从旁学习等等。人才的共享,聚集优势资源,成本最小化,这是目前最为提倡的整合优质师资的方式。

5.一重置:重置教学体系

工匠精神中将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与之前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体系应相应作出调整。习惯上,营销专业的教学体系由公共素质领域、专业核心领域和专业拓展领域三部分构成,其中尤以专业核心领域重点内容,占用了一半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专业核心领域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大体占到了1/3的时间。这是以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的育人理念为指导制订的教学体系。就当前的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而言,我们有必要重新设置教学体系。公共素质部分、专业知识部分和实践训练部分所占比重大体相同,课时分配和教学内容分配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6.一创新:创新实践教学

精湛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育人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课堂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有赖于实践教学的创新。综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和主流方向,其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践课程设置的创新。往往实践课程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存在的,理论先行,实践检验,以往基本属于这种课程设置模式。那么,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模式,将某些实践课程单独设立出来,或者实践开设在理论课程之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入理论教学,或者单纯通过实践来培养某个特定的技能;二是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传统的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的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根本不足以满足学生技能培训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做出改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教学,全程跟踪所带学生的动手情况,并适时做出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手把手教学。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现代学徒制实质上就是实践教学手段创新的产物;三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的创新。评估实践教学效果不再拘泥于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应该从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职业素质、技能的熟练程度、任务的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和创新程度等多角度综合评估。创新实践教学的道路还很长,有待于更多更深层次的摸索和尝试。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 [J]. 职业教育研究 ,2016,(2):14-17.

[2]杨红 ,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J]. 职教论坛 ,2016,(16):27-32.

[3]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 合研究 [J]. 职教论坛 ,2016,(16):21-26.

2017-04-14

黄慧化(1985- ),女,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和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