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究

2017-03-10 09:36张海臣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院校校企

张海臣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1)

关于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究

张海臣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1)

通过分析现代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其模式,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许多国家都有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基本模式。并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手段改革两个方面论述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用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改革设想。

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基本模式

一、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模式

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至少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的职业教育比较特殊,不宜照搬外国。要允许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院校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离不开校企合作,脱离行业企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就业市场;高职教育脱离岗位情境、工学结合就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工学一体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包含的“四合”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多年实践取得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元素。一是因为校企合作涉及基本制度,工学结合涉及课程模式,二者在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内涵建设工作中地位重要;二是校企合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作为院校办学基本制度,一定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定聚焦在课程模式这一载体上。无论从世界先进国家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看,还是比较本国职业教育两类院校的实践,管用实用的课程模式概莫能外。走校企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光辉远景的必经之路。

(三)关注一体化的标准要求

我们需要对其有个基本标准和最高标准的界定和要求。职业教育规律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实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五个基本原则。其中的第三个是:职业院校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对接”“结合”到理想状态就是“一体化”。所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也可以进一步简称为“一体化模式”。

二、职业教育基本模式的构成

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是校企合作;核心内容是工学结合;结构形态主要由下列三个部分构成。

(一)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可分为: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学习任务、一体化学习活动

一体化专业。凡是培养方案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精神的专业,均可认为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专业分为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调整三个阶段;一个一体化专业由若干门一体化课程组成。每个专业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该目标上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下导各门课程目标。一体化专业建设由系部与企业合作实施,教务部门协调、指导。

一体化课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均为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的特征是: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一体化课程上承一体化专业,下导一体化学习任务。一门一体化课程由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每门课程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一体化课程由企业实践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在一体化课程标准指导下由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实施。

一体化学习任务。以企业实践专家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开发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出来的具备教学价值的工作任务就叫一体化学习任务。一体化学习任务包含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学习任务评价、学习任务改进等阶段。一体化学习任务上承一体化课程,下导一体化学习活动,由若干个学习活动组成。每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均包括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审定计划、实施计划、过程控制、验收总结六个环节(步骤)。

一体化学习活动。是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环节的组成部分。比如,一个一体化学习任务的“明确任务”环节可以设计为一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制订计划”环节也可以安排一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实施计划”环节过程复杂,历时较长,也可以设计为多个“一体化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一体化学习活动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最底层结构。由一体化教师集体根据一体化学习任务要求协商确定,是一体化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型构成:一体化课程、基本技能培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一体化课程。以“工学结合”为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载体是以专业技术培养为主,兼有知识传授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类课程。

基本技能培养课程。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体化课程教学之前必须打好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课程,如钳工、车工、焊接技术技能训练课;二是经过调研,针对初学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开设的基本技能性质的课程,例如应用设计类专业的素描课、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操作系统使用、网络设备配置等。

职业素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载体可细分为三类:思想品德类、文体美育类、职业指导类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言行习惯、职业指导、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身心健康、艺术能力、工匠精神等。

(三)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式层面的内容:课程开发、教师培养、课程教学、课程管理、课程教学评价、课程开发成果改进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环节解决职业院校课堂“教什么”的课程内容问题。开发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体现工学结合。开发的过程包括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转化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成果、制定专业课程规范、课程资源建设与保障等。

师资培养。教师培养环节解决“谁来教”的教学主体合格性问题。如何将专业教师培养成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是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

课程教学。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怎么教”的方法问题。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体现职业院校价值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关键阶段。该环节的重点是六个环节的教学如何进行才能保证质量。

课程管理。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怎么管”的规范问题。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实施与传统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存在明显的区别,需要有独特的管理制度使之规范、高效。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开发的管理、教学的管理、班级的管理。

课程评价。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教得怎么样”的效果问题。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价,总结成绩,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措施。一体化课程评价包括一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学习任务教学质量评价、一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一个专业培养质量评价。

课程改进。该环节解决一体化课程“开发效果如何”的质量测评与不断改进问题。根据评价结果,从课程开发角度,对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扎实有效的整改,促使一体化课程开发由于周期性的调整,得到不断的改进、完善。

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创造互惠三赢的驱动机制

职业院校在充分开发利用自身现有教学资源的同时,选择专业相近、资源互补、健康发展的企业建立长期深入的校企一体化培养关系,以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建共享。职业院校要以优化企业生产、开发新型实用技术为方向,利用自身学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的便利条件为企业职工提供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

企业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中,为学校解决实习实训场所设施不足、专业技工型师资力量缺乏、一体化培养模式单一落后、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储备适应岗位需求的各类人才。

学生作为校企一体化培养的直接受益人,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珍惜校企双方共建的实习实训条件,尊重来自校企双方的授课教师和实践导师,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成长为合格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健全校企融合的保障机制

以校企一体化培养为基础的工学交替、教做交替和学练交替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依托强大的实习实训资源,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也只能通过校内校外大量实用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才能实现,而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师能力和技师能力一体、校内实训室和企业实习车间一体、专业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一体既是校企一体化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保障校企深入合作的有效途径。其中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主体是企业和行业,因此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为桥梁,可以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融合。

(三)创新校企一体化培养的管理机制

坚实地箍紧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建议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类院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经常的交流,携手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基本模式。为此,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校企一体化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建立双方人员常态化、深入化的联系,才能实现校企之间深层次的合作。将职业技能锻炼和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将企业的发展观、核心价值观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融入一体化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依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与企业深化交流合作,重点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能力化为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优化企业生产的新型实用技术纳入核心课程内容,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还可以让用人单位参与到毕业生的考核当中,校企一体化联合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1]刘吉元,许雪梅.超前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对主编思维超前性的评价 [J]. 编辑学报 ,2002,14(5):315-316.

[2]郭希义, 海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7(17):100.

[3]PANBo-quan.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 装备制造技术 ,2006,(3):116-118.

[4]粟芳.高校图书馆—培养适应创新人才的摇篮[J].河北科技图苑 ,2001,14(1):20-22.

[5]王佳.开展旅游创新教学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J].教学研究 ,2006,29(5):430-432.

[6]胡贤民.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研究初探 [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3(2):39-41.

2017-05-11

本文系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科研课题“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16-135-Y-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海臣(1960-),男,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粮食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粮油食品科学技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盐工学人
——宋辉
盐工学人
——沈 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