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

2017-03-10 09:36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职业

沈 芳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职教论坛

论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

沈 芳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教育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帮助贫困人口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由于各自教育特征的不同,其扶贫助困功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职业教育因其在专业设置上紧跟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受教对象接纳上开放包容,教学内容上轻理论重实践,教学活动紧扣岗位工作过程,使得其在扶贫助困功能上更具优势,减贫效应更显突出。

教育扶贫;职业教育;扶贫助困功能

所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在顺应受教者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传授其知识与技能,熏陶其品德与情操,发展其智力与体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类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度关联,具有促进个人提升与社会进步的多重功能,而且伴随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学制开始灵活化,办学模式逐渐多样化,教育类型趋于丰富化,教育已经能够接受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为受教对象,这使得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开始日益凸显,但在教育的结构层次中,不同类型教育的扶贫功效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性、生产实践性、实用针对性的特征,使其在扶贫开发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一、教育扶贫的实施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始终将扶贫开发工作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经过30余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有将近7亿人口脱离了贫困状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到2016年年底,我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4335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全员集体贫困倾向非常突出,贫困人口家族式世代贫困特征明显,其在我国长期连续多轮次的扶贫开发中始终未能实现脱贫,究其根源,教育水平落后是造成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文化知识素质低下、谋生手段与技能的缺失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决定性障碍。因此,以前单纯送钱、送物而罔顾剖析贫户致贫原因的输血式物质扶贫手段已经不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状态,帮助贫困人口建立造血细胞,增强其造血功能已经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适时调整了战略部署,2013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自此,我国正式拉开了教育扶贫的新序幕。

二、教育扶贫的体系构成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在教育扶贫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了我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在扶贫实践中,各级政府主要是采用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做法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夯实师资力量、优化教学点布局,进而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使基础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实现均衡配置,使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少年获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机会,从而为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奠定基础,为贫困地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扎牢根基。因此,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扶贫体系的基础,是治贫脱贫的百年大计,其作用不容忽视。

(二)职业教育:服务地方、转移就业

在我国的教育扶贫体系中,职业教育扶贫主要有两条并行的实施路径:一是重点支持与贫困地区的优势特色资源和民族文化、民族技艺紧密对接的专业,以学历制教育的形式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人才的积累来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期实现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目标;二是紧扣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设置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对贫困地区的适龄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帮助其实现转移就业,从而提高培训对象的收入水平,最终使贫困人员逐个脱贫。

(三)普通高等教育:倾斜招生、定点扶贫

普通高等教育是贫困者获得更好工作机会和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具有较为重要的扶贫开发价值,目前,其在扶贫工作中主要有两条服务途径。一是普通高校招生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实施专项招生,使贫困地区的适龄学生获得更多的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实施定点扶贫,即普通高校面向特定的贫困区域,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采取人才帮扶、科技帮扶、民生帮扶、智力帮扶等手段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三、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与其他几种教育类型的比较

(一)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地方产业发展趋势,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契合性更强

我国中西部的多数贫困地区有着辽阔的地域、富聚的矿藏,有着鲜明区域特征的特色农业,而且其民族环境、文化历史、地理区位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但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贫困地区在其资源禀赋优势面前呈现着一种“富饶的贫困”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因此,瞄准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基础,培养能服务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成了教育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而从我国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基础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价值取向,长时间会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但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不会产生明显的推动效应。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是一种根据学科来开设专业的教育,其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突出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科理论的普适性,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以“服务某一特定地域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性特征使得其难以针对某一特定贫困地区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与前两种教育类型截然不同,是一种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的教育类型。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所能获得的财力支持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两者之间这种相互促进并且又相互制约的互动互驱关系,使得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必须瞄准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来设置并调整专业,从而培养适应当地生产实际需要的人才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终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加大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效能,必将能培养大量的符合贫困地区生产实际需要、满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教育在受教对象的接纳上开放包容,其覆盖的扶贫范围更广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以尚未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适龄儿童、少年为唯一的教育对象,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对象仅限制处于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因此,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需要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连续对多代贫困人口进行基础教育的普及,其受益范围才有可能扩大到整体贫困人口群体,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效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而普通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实行扩招以来,其虽然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对象仅限于应届普高、职高、中专毕业生,并且带有高强度的竞争性和严格的选拔性,录取比例仍然比较低,加之受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失衡的影响,导致普通本科院校在贫困地区的招考比例更低,贫困人口中只有处于适龄阶段学生中的极少数才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因此,普通高等教育虽然是贫困人口获得更高收入和提升社会地位的可靠途径,但其在扶贫实践中能辐射的受益人口面域极为有限;我国职业教育分为学历制和非学历两种类型,包含院校教育和技能培训两种模式,从学历制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中分为中、高两个层次,其生源对象既面向初中毕业生,又面向高中毕业生(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同时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学历制职业教育的招考限制较为宽松,录取比例明显要高,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都能获得就读机会,而从非学历制教育来看,包括妇女、农村剩余劳动力、残疾人等几乎所有处于适龄阶段的劳动力,职业教育都可以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帮助其实现转移就业,从而成为职业教育的扶贫帮扶对象,较之于前两种教育类型,在扶贫对象方面,职业教育能覆盖的范围更广,层次更多。

(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轻理论、重实践,与扶贫对象的受教能力更相适应

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扶贫对象的受教能力,要与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只有扶贫对象学得会,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用得上,教育的扶贫功效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我国,目前处于贫困标准线下的4335万贫困人口中,适龄劳动力占整个贫困人口的65.62%,成为了贫困人口中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适龄劳动力绝大多数学历偏低,文化基础薄弱,其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但在长期的劳动锻炼中获取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模仿能力,因此,轻理论、重实践,成为教育扶贫中教学内容设置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的三个教育层次中,基础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其主要传授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将来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基础性的、通识性的,一方面对改善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无直接帮助;另一方,在我国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情况下,贫困人口中的多数适龄劳动力一般都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这些知识的重复传授完全没有必要。而从普通高等教育来看,由于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追寻客观规律的学术科研型人才及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创新管理型、技术研发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一般以反映专业领域自然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为主,其教学活动以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为导向。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某一特定岗位群为指向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强调课程和岗位紧密对接,并按照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理论知识往往是经验性的,而且以够用为度,把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理论与实践并重,倡导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从教学内容来看,职业教育的生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更能适合文化基础弱、理论接受能力差而又急需通过技能提升来改善收入水平的贫困人群。

(四)职业教育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紧扣岗位工作过程,培养对象的就业适应力强,职业适应期短,扶贫效应更为直接明显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要在2020年前实现连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扶贫任务将会异常艰巨。首先,我国在近3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每出台一项扶贫政策,都会有一批人从中受益而脱贫致富,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已经有6亿多人脱离贫困,现在仍处于贫困线下的人群其致贫原因非常复杂,属于难啃的“硬骨头”。另外,目前距2020年剩下不到4年时间,要使433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相当于每年要减贫11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90余万人,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将会面临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短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的扶贫措施必须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较高的减贫效应。从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职业教育相较于其它几种教育类型,在扶贫的减贫效应方面的反应无疑是最为迅速的。基础教育的受教对象由于年龄上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劳动工作来提高自己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基础教育虽然在改变贫困地区的精神面貌、落后观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连续对多代贫困人口进行基础教育普及,其扶贫功效才有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学制比较长,目标偏向于培养学术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而学术类、管理类的工作活动,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段以后才能释放其经济效能,所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虽然有着较强的发展后劲,但其职业成长期是相对漫长的,收入增长在一定时间内是较为缓慢的,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教育类型,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针对具体目标岗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其主张“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确保“学生现在所学即将来所需、学生现在所练即将来所用”,以期使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因此,培养对象在完成职业教育学业以后,能够马上进入相关岗位实现就业,并不存在所谓的岗位适应期,其能在工作岗位中立即将自己所学施展于实践,从而提高自己收入水平并迅速脱离贫困状态,因此,较之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较高的减贫效应。

[1]胡蝶.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J]. 改革与开放 ,2016,(21):84-86.

[2]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14,(3):43-46.

[3]曾绍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9-11.

[4]桂早芳.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研究 [J]. 社会心理科学 ,2011,(Z1):248-251.

[5]贾海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25):70-74.

2017-05-03

沈芳(1982-),女,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职业写作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我爱的职业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