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双重建构

2017-03-10 09:24王沙沙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生态

曾 铭 王沙沙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新时期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双重建构

曾 铭 王沙沙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生态问题愈演愈烈与社会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解决社会生态问题,必须坚持典型示范、持续熏陶和实践渗透等原则,从教师与家长的双重引导、校园与社会的多重熏陶、理论与实践的双效渗透等方面出发,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构建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这与整个社会生态责任意识的不足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责任思潮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其是否具有生态责任意识直接关系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的构建。[1]

一、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与必要性

(一)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

关于责任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责任不仅是一种任务,也是一种使命,它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具体责任,是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责任,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都存在。[2]生态责任便是众多责任的一种,主要体现为人对自然环境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和道德责任,这种义务和责任是客观存在的。生态责任不仅是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等简单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思维导向下具体实践活动。而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应,它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能够促进或者阻碍事物的发展。生态责任意识属于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基于保护人类自然环境、远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一种主观觉悟和自我认知。它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更外化于自我的实际行动上面。正确的生态责任意识必然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能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的自我认知,生态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其对生态的认知是其形成对自我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础,没有基本的认知便谈不上生态责任意识。生态认知是指大学生对有关生态的范畴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总体的感知。其不仅包括对它物的认识,更包括自身在生态系统中应当承担的责任。而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则是其生态责任意识形成的动力,它包括大学生个人对生态相关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看法、认识、态度和追求等等。日常行为规范则是大学生有无生态责任意识的直接体现,它建立在生态认知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构建的必要性审视

1.克服当代大学生生态认知不足的必然选择。

生态认知是指对当前生态相关问题拥有的客观的、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包括对生态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把握,以及自身应当承担怎样的生态责任的认识。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在整体提升,但是其生态认知水平却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决胜阶段,其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形成和完善。受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生活上锻炼不足,缺乏节约环保意识,自我责任认识不够成熟,对当前环境问题理解不到位,诸如垃圾不分类、水电浪费、践踏草坪、破坏公物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功利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生态问题方面不能认清自己的应当承担的责任。多数大学生在生活中以功利性取舍实践行为,未能将生态责任意识融入自身价值观念,导致诸多生态保护理念无法真正付诸实践。此外,由于当前学校缺乏生态知识方面的相关教学课程,使得广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的途径不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状况了解不到位,在生活实践中难免产生不良的生态行为。要克服以上大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必然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2.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必要前提。

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思想基础。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总是指引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否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具备怎样的生态责任意识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影响着其在处理生态相关问题时的态度。所以,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是使其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来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其是否具有生态责任意识不仅影响着自身的行为规范,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态效益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欲望,但只有在正确的生态责任的引导下才能清晰认识当前的生态危机,才能认清自己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义务,才能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也只有在具备这种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危机感时,他们才能正确看待我国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来,最终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深刻根源,厘清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辩证关系,进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3.奠定大学生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确立的又一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参与,而欲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必然要增强其生态责任意识,奠定其思想基础。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好,更体现为社会发展之美、人民安居乐业之美,它清晰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任何一种理念必然要靠实践、靠人力来完成,美丽中国的设想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美丽中国建设后备军,其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任。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推动力,要使大学生明白其所承担的使命,必须要能动的加强其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不断抓住大学生求学的机遇,循序渐进的对其引导教育,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来,才能逐渐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典型示范原则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说明榜样的作用必不可少,在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同时,必须坚持典型示范原则。示范原则是指充分发挥部分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从而激励和感染受教育者,促使其不断的内省、效仿和学习,进而达到付诸实践的效果。当代大学生处于积极上进、易受感染的时代,坚持典型示范原则正符合其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学校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这是有效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典型示范原则要义所在。

(二)持续培养原则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在看待问题时我们应当有长远的目光。对待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也是如此。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实践过程,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或者局部的成效而放弃对整个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教育。生态责任意识源于对当前生态问题的不断反思,它是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人因地区而异,所以我们应当放弃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长期持续性培养原则,打好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培养的持久战。[4]

(三)实践渗透原则

实践渗透原则即通过实践的方式向大学生渗透生态责任知识,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示范引导的同时,注重将其接触到的生态认知、观念、理论等运用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去,通过耳濡目染的实践渗透方式,使其在接触自然生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环境的认识,进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的提高离不开亲身体会、离不开社会环保实践,因此,必须坚持实践渗透原则,坚信实践出真知,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环保实践。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双重构建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教师与家长的双重示范作用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追求的永恒典范。[5]加强教师队伍生态素质的建设,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规范作用是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必然要求。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更是方兴未艾,教师若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心诚意的引导学生,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应看到仅仅依靠教师引导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家长教育作用。家长做为学生的监护者,对其思想责任意识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阵地,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子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欲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坚定自己的生态立场,为学生做好模范作用。同时,还要注重主动的培养子女的环保意识,鼓励其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以生态主体之身份感受和谐自然的乐趣。家长和教师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由幼稚走向成熟关键环节,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示范作用,才能更好的做好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与社会舆论的持续熏陶作用

接受学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必然经历之阶段,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毋容置疑。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必然对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具有无形的熏陶作用。所以,欲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关键在于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在校园规划上要注重保留自然风光,诸如草坪、树林等等,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美,培育其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其次,要注重校园的绿色化布局,做好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爱护自然”等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时刻警警示着每一位同学;最后,将生态教育融入到课堂,设置专门环保知识课程,定期组织考察等等。学校是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的场所。所以必须注重社会舆论的宣传。首先,要充分利用报纸、期刊、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介对生态问题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在信息化日益繁荣的今天,网络空间已经占据着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所以必须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特别是微信、微博、QQ等等社交工具,持续向大学生传达生态现状及其原因,让同学们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充分运用生态理论与自我实践的双效渗透作用

生态理论学习是掌握生态知识的必要条件,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更能接近真知。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关键在于生态理论知识的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切思想形成的基础,只有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生态问题,才能逐渐形成初步的生态意识,把握自身的生态责任。所以,当前学校要广泛开展生态知识教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讲生态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生态知识的积累,并通过读书会、交流会等等丰富其生态理论基础。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学习不是目的,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靠自我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的洗礼,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认知。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必须要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理论指导之中,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锻炼其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真知。所以,学校应当积极组织诸如城市环卫、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以及生态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这不仅提高学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自身在社会生态中的地位以及当前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逐渐锻造其价值观念,将生态责任意识融入到其理想信念之中。[6]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育其生态责任意识不仅是丰富其生态知识的需要,更是促进其参与生态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然而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不断成熟和完善时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位,所以,培养其生态责任意识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长期熏陶、典型示范、实践渗透等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出发,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双重引导作用,注重校园文化与社会舆论的多重熏陶作用,同时发挥理论与实践的双效渗透作用。如此,才能避免由主观排斥造成的认识偏差,才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1]

[4]潘凌芝.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培养研究——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329.

[3]曾铭.浅析增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权[J].老区建设,2016(16).

[5]何玉华,汪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析高职教师师德规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6]黄晨,华启和,花明.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2).

2016-12-12

[资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HYC-2016021)阶段性成果。

曾铭(1990-)男,河南信阳人,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王沙沙(1990-),女,新疆伊犁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生态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生态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