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长征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
刘 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长征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忘过去走过的路,才能的走好今天的路,新时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长征精神;高校师生;理想政治教育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苦的革命征程中铸就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期,如何看待“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继承传统,发扬品质,与时俱进,是当今时代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回顾了八十年前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壮举,总结了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那就是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坚持理想、信念伟大旗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断地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站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是革命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以长征精神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坚守理想信念,肩负历史使命。
(一)把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广大师生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每个中华儿女内心坚不可摧的基石。当前,党中央发起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把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历史,重视历史,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响应时代的召唤,全身心的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肩负起历史使命,让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二)把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引导广大师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推进民族复兴
理想信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习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把长征精神融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助于广大师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斗。
(三)把长征精神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广大师生培养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办事思路,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是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产生的。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历史中找灵感,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师生重实际,敢于求真,敢于求实,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膨胀,物质欲望更愈发强烈,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状况面临着重重考验。当前,碰瓷、老人扶不扶、大学生裸条借贷等问题刺痛着每个国人的神经,这种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国人价值观念的扭曲,传统道德的沦丧,理想信念缺失,时刻触及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底线。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生活的发展,寻找新的契合点,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引导广大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内涵,对当我国社会呈现的不良风气有很大的警示和教育意义,对于纠正歪风邪气,引导人民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有很大作用。
(一)固本抢基工程建设,需要高校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夯实理论武装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是培育基层党员的基地,为党输送大量治国理政的人才,回顾我党的光辉历史,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从学生运动中开始并扩散出去的,这就要求高校要继承传统,发扬中国精神,夯实理论基础。
(二)加强铸魂基础,需要高校以长征精神为引领,严格阵地管理
“魂”指人思想的精髓,优良的品质,加强铸魂就是锤炼、熔炼人的品质,道德,注重构建人的精神支柱。在校大学生一般正值青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的铸魂基础势在必行。以长征精神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陶冶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构筑民族魂。
(三)加强组织保障,需要高校以长征精神为引领,构建骨干队伍
基层党组织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高校各级党委在在办好高等教育,构建骨干队伍方面有重要的职责,尤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长征精神,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领导。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人,构建未来党组织的骨干队伍。
(一)重视高等教育的原因
1.高等教育标志着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科技,人才为核心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发展,人才成为成败的关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提高国家竞争力,就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2.我国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别国,愿与别国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和自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契合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提供大量、优秀、各式各样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
1.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是永恒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要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建设者,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导者。
2.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提供人力支持。
3.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
中国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是让人民通向幸福的小康之路。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导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4.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优质的各式各样的人才,推进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为其服务的人才。
(三)培养人才的方式
首先,培养为中国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上各种势力登上中国政治的舞台,最后都经历失败。证明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其次,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需要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坚持正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办好高等教育的途径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要保证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委的领导要多到高校走走看看。
其次,高校的党委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全面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定期进行党员教育培训,党支部书记要定期在线学习,观看党课。在高校教师学生中发展优秀,高水平,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
再次,以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形成良好的党风,引导师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总之,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资源,对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寻找新的契合点,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充分开发和利用长征精神,对解决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有典范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理想,坚定信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保障。
[1]刘万军.当代中国以德为先用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04-01.
[2]郭伟,杜祥培.建设一支宏达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干部教育思想评述[J].人民公仆,2014(10):11.
[3]王海杰.新疆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05-30.
[4]徐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06-06.
[5]徐洁.论毛泽东法律思想[D].江南大学,2010-06-01.
[6]李祖华.创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之路[J].考试周刊,2014(10):11.
[7]朱丹.谈大学生廉洁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71.
[8]邢丹,李小平.管党治党新常态八大特征[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07):05.
[9]王怡.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12.
[10]俞晓菁.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85.
2016-12-10
刘博(1989-),男,河南永城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