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 曹培强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探索
王福全 曹培强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其发展历史和独特语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下探索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建设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独特的政治意蕴,可以从文艺审美视角呈现和探索其政治性;而文艺的表达形式和意境同样离不开其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不断发展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文艺与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是对现实进行革命改造的能动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说系统在本性上就与文艺政治学有不解之缘。文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怎样影响和制约文艺、文艺又怎样干预和超越政治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政治学思想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思想,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文艺政治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和政治学的内容和突出特征,是在继承传统文艺政治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起来的。首先,从哲学上讲,德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人类对审美生活的探索。在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说中,美学本来就是其全部理论大厦的重要支柱。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前提,自然把其中的美学思想吸收到新哲学的胚胎中。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重视美学和文艺问题。它不仅深刻揭示了经济活动与艺术审美的关系,并且经常以审美的方式思考现实经济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凭借文艺对道德理想的美化发挥文艺巩固现存秩序的作用。再次,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政治上的浪漫主义者,重视艺术对于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作用。它不仅有对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的乌托邦式的审美幻觉,而且希望通过仁爱、和谐的路径加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文艺与审美发展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关系之间的逻辑和辩证关系的探索中,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的阐述,以及“文艺要体现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等判断和分析适应了革命实践性的需要,第一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下融入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理论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者如卢森堡、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等都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同时,对于艺术的来源和本质、欧洲的艺术思想史以及资本主义的艺术进步都做了深入探索和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后,伴随着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就愈加重要。列宁在《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重要文献中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刻阐述,认为在政治革命的这架机器上,文艺就是其“齿轮”和“螺丝钉”。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越南、朝鲜、古巴以及东欧各国都走向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相比较,其意识形态建构的任务更加繁重。文艺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得到显现和重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人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邓小平等以及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者胡志明、日夫科夫等认为,文艺服务于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无产阶级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要面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列宁、毛泽东对文艺政治学进行了多维度探索,为文艺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论著中对文艺政治学做了最为经典的分析。毛泽东阐释和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观念,科学地论证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1]865-866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重要阐述。北京大学哲学系阎国忠教授在《毛泽东:文艺政治学的创立》和《邓小平文艺政治学初论》等文章中,对文艺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政治学思想作了深刻分析和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辟阐述,为文艺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文艺与政治存在内在的辩证关系。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服务”与“从属”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个基本原则。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文艺要由政治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决定;文艺要通过一定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们产生启发和教育的作用。同时,一定时代的政治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作用于文艺工作者的生活和实践,文艺作品又必须真实、正确生动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因此,从来没有超政治的文艺。周扬就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决不能穷尽整个文艺的广泛范围和多种作用,容易把文艺简单地纳入经常变化的政治和政策框框,在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上表现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导致政治对文艺的粗暴干涉。”[2]59周扬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纠正了“从属说”与“服务说”的偏颇。二是认为文艺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不应该为政治服务。王若望说:“文艺跟政治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把文艺作为政治的仆从,把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就是不科学的”。[3]三是认为,文艺与政治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文艺和政治是上层建筑范畴内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文艺必须经过政治的中介为经济基础服务,但“中介”并不等于决定,二者不能混淆。[4]笔者认为,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既要反对文艺完全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的唯政治化倾向,也要反对文艺完全脱离或远离政治的“去政治化”“非政治化”倾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从属”或“服务”关系,也不应当成为“平行”或“脱离”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互渗互动的良性关系。
从文艺政治学的视角科学分析和把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新的视角科学分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就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内在动因。
从实践意义上的动因分析,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创新教育路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多学科交叉融合工作需要与以往工作彼此融通,相互助力。从文艺政治学的角度看,艺术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模式。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视角来思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创新教育路径问题,可以有效促进两者在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把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需求。为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艺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深度融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学生的环境适应与行为养成、专业学习与思维发展、社会责任与使命意识等课内教学内容的融合问题。更要积极地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探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与音乐赏析课、艺术赏析课等进行结合。正如美国学者安·兰德所说:“艺术家靠人生观来掌控并融合他的艺术,人生观主导着艺术家在大到艺术题材,小到风格上的细节等种种选择中作出决定。观众或是读者也是靠人生观对艺术作品感动、接受、赞同,或者反感、鄙夷,这样的反应是复杂而自发的。”[5]26因此,大胆探索、努力改变原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状态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理论价值的动因分析,一是加强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创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艺术性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科学性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为了有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加强文艺政治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恰当地使用语言、选择时机、选择突破口、把握适度以及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文学、电影等各种艺术手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强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艺术课程的融合创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对文艺政治学理论的应用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者应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作为重点研讨的课题。从文艺政治学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理论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开辟了新路径,也为进一步调整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艺术的审美和体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改变和升华。安·兰德指出:“艺术家与艺术的欣赏者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如下的精神认识论过程:艺术家先把一个宽泛的抽象概念依他所以为适宜的一些确切实体表达出来;而后,艺术的欣赏者会感知那些实体,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并领会它们源自的抽象概念,这样就完成了一个轮回。从哲学上来讲,创造的过程即推论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即归纳的过程。”[5]27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础和依据。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教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继续提升教育教学的生动性、艺术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当前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艺术教育通识课的融合,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研究和探索文艺政治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工作模式和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开展由学校多部门协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学校党委和行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核心,宣传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政策统领部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处(部)以及各学院学生工作部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与落实部门。总体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要由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工作的系统性落实和体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模式和体制机制就需要“认识一致”“机制创新”“工作求实”。认识一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政治学思想为指导,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机制创新,是指学校各部门在工作中要遵循文艺政治学思想所体现和要求的文艺与政治各自以及之间需要遵循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在部门与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体系和工作协调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比如,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就需要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部)有机融合,使时代性与文艺性相融合的大学生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和统一。工作求实,是指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融入文艺政治学思想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社会实践。比如,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感动心灵的故事”“讲述老照片和新照片”等文艺和审美形式,促进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的融合
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和形式,因此应运用文艺政治学、传播学、艺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感染力、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的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结合”等途径来实现。英国学者罗斯金指出:“艺术的精致程度,是它所展现的道德之纯净和情感之庄严的指标。”[6]33因此,在艺术赏析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和政治情感的理性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的结合。具体表现在: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艺术化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外国文学名著赏析、外国影视名作欣赏、外国音乐赏析等艺术课程有机融合;研究和探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现代文学名家评介、中国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书法鉴赏、中国美术作品赏析、摄影艺术与赏析、中国影视名作欣赏、演讲与口才课等课程的结合。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下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外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结合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结合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大学生演讲比赛、大学生电影台词模仿大赛等,举办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的主题设计和评选活动。三是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艺术课在课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在构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工作体系的同时,积极向校外扩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例如,让大学生走进社区、乡村、油田生产一线,通过诗歌、散文、摄影、DV、书法等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赞美,凝聚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三)探索艺术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以文艺政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切入点,采用交叉学科的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艺术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三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一是艺术教育法。文艺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本质的[7]127,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感染性、本质性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以音乐、电影、文学、书法、舞蹈、歌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感染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向上的追求、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二是情感激励法。通过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情感浓厚、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艺术氛围,激发大学生为中国梦而奋发拼搏,实现人生价值的昂扬斗志。三是隐性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是指隐藏教育目的和主题,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和方案,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与暗示性、教育效果的独特性与持久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接受教育的自主性等显著特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隐性教育法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提高艺术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白烨.文学论争20年[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若望.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J].文艺研究,1980(1):61-66.
[4] 中岳,周舟.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目的:兼论文艺不能从属于政治[J].新文学论丛,1980(3):147-158.
[5] 兰德.浪漫主义宣言[M].郑齐,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6] 罗斯金.艺术与道德[M].张凤,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7] 刘家驹,刘芳,楼焕甲.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毕凌霄)
1006-2920(2017)02-0121-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24
王福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249);曹培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2249)。
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文艺政治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融合创新研究”(BJSZ2015Y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