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好学”思想新解及其教育意蕴

2017-03-10 06:05:08孙蓉鑫
关键词:好学孔子思想

孙蓉鑫

孔子“好学”思想新解及其教育意蕴

孙蓉鑫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重视教育在人的教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好学”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好学”不单指爱好学习,以学习为乐,还有其深层次的内涵——品德的培养。做到“好学”,不仅需要学生、学校和家庭的多方努力,更需要学生自身学会调节、平衡内心的各种冲突。“好学”思想在当今社会应该活起来、动起来。

孔子;教育;好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把人划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下不一一标注。在这四等人之中,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是极少数,连其本人都属于“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经过学习,才会知道世间的道理,增长智慧。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在孔子的思想中,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介于这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改变命运。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孔子认为不外乎两个字:“好学”。

一、“好学”之内涵

“好学”(loving of learning)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其重要性可以与具有西方哲学精神特色的“爱智”(the love of wisdom)相比。[1]孔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的“好学”,“好学”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从字面解释,“好学”指热爱学习,喜好学习,以学习为乐。孔子学生众多,但他极其吝啬做“好学”之评价。得到“好学”评价的仅颜回一人,“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除了自己的学生颜回,在孔子心中能够称得上“好学”的,还有一人。子贡曾经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圉之所以被称为“孔文子”,源于其爱好学习,谦虚下问。孔子经常被学生以及周边的人称为博学多识之人,但他自己评价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会有像自己一样既忠心又诚信之人,只不过不像自己这样好学罢了。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信之人有很多,但称得上“好学”之人的极少。那么“好学”在孔子思想中究竟代表什么?

从《论语》全书以及孔子对颜回、孔文子和自己的评价可以看出,“好学”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热爱学习,更是一种品德。颜回好学,体现在人格上是平和不迁怒他人;孔文子好学,在于其不因为对方比自己地位低下或者学识比自己少而放弃向他人的请教;和孔子一样忠实诚信之人有很多,但孔子胜在爱好对学问的追求;等等。这些描述都体现了孔子已经把“好学”提升到人格品德的层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个人品行的发展方向。《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八章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清晰地体现了“好学”对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喜欢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容易被人愚弄;爱耍小聪明,不知道学习,就容易放荡,失去根基;诚实却不爱学习,容易被人利用;勇敢,但轻视学习,就容易闯祸;刚强,却不爱学习,就容易养成胆大妄为的性格。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好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砝码。只有努力做到“好学”,人生的天平才不至于摇摆、倾斜。

在《理想国》第四卷中,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智、激情与欲望。他认为欲望占每个人灵魂的最大部分,而且本性是贪得无厌的,它喜欢财富美色,追求口腹之欲,渴望达到肉体的最大快感。欲望在灵魂中常常企图越过自己的职位去支配理智与激情。如果理智和激情被欲望支配的话,生命就会失去平衡,遭遇毁灭。只有当理智担负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都服从它的领导而不反叛,三个部分才会正常运作,一个人才不至于出差错。这与上述孔子和子路的那段对话不谋而合。“好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上升到哲学层面,类似于西方哲人所推崇的“理智”或者“理性”。勇敢、刚强、诚信等一系列品质是人心灵中激情与欲望的表现,只有在“好学”的引领下,一个人才能平衡内心的各种冲突,成为一个真正智慧之人。

二、“好学”之法

“好学”从浅层意义理解就是:爱好学习,喜爱学习,以学习为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到“好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首先做到浅层意义上的“好学”,才能真正实践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好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本质论里有一个论点: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校生活即社会生活的雏形。中小学教育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学生在这个阶段真切地生活着。人生的方向与轨迹在这个阶段得以确立,所以“好学”需要从基础做起,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如何使学生做到“好学”?这需要学生、教师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

(一)学生层面

第一,立志于学。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只有时刻加强学习,才会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年轻的时候树立致力于学问的志向,掌握各种知识,在生活中才会不断增长才智,明辨是非。因此,学习是人一生的事业,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心态。首先,爱好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自己感兴趣,并以之为乐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其次,对待学习要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三,学习需要实际行动。孔子和冉求曾经有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为自己不喜欢孔子的学说找借口,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太低触及不到孔子的高深学问,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冉求的能力有问题,而是他不肯开步走,没有行动起来。在学习上,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懒惰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所牵绊。因此,学习是一件需要时刻付诸行动的事业。

第四,学与思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梁漱溟在《我生有涯愿无尽》一书中说:“我实在没有旁的,我只是好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出来。”[2]85学与思是一个整体,带着思考与问题去学习,我们才会生发真知灼见。

第五,向他人学习。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一个大家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会接触到更宽广的知识与视野。在《论语·里仁篇第四》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看见贤能之人,我们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之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待知识我们应该虚心求教,以他人为师。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上是从浅层意义上的“好学”来讲,由于中小学生在读书期间其思想、理智还无法达到足够成熟,因此面对学校课程,首先需要其做到爱好学习,喜爱学习,以学习为乐,然后逐渐走上追求高层次的“好学”之路。

(二)教师层面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发达,我们常从各种新闻媒介中看到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报道,如教师被学生群殴,教师师德败坏,教师体罚学生等。师生之间一切不和谐音符都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这不仅影响着师生关系,甚至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策略。

阅读有关孔子的书籍,我们会发现孔子及其弟子做到了思想上的和谐,并且其本人达到了让学生“高山仰止”的境界。子贡曾称赞孔子:“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在学生心目中,孔子达到了被顶礼膜拜的地步。

孔子是如何做到让学生尊崇自己,又“好学”的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以身作则。他身体力行,时刻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礼”,他躬身践行,“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他曾就学习做过反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正是因为孔子本身时刻践行着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才成为学生心中神明一般的存在,并引导学生时刻追寻真理与品格的伟大。

良好的教学策略建立在教师的学问与品行之上。教师在学问上不停求索,在品行上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对教师充满期待,对学习充满热情,那么“好学”也会随之而来。

(三)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一所终身学校。近代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的受教育权从家庭转移到国家,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忽视。比如,17世纪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家庭教育。法国大思想家卢梭也认为:“‘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其含义就是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3]295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或者“在家教育”引起一场教育运动,面对学校教育产生的诸多问题,很多家长选择在家教育孩子,甚至“到1993年,全美50个州均将在家教育合法化”[4]。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下依旧有很多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和国家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或者思想上出现任何问题都把矛头指向学校。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首先要转变认识。家长要意识到对子女开展教育是家庭的重要义务,有责任与学校担负共同的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意识,是引导学生“好学”的一个良好开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关注教育相关问题,比如,上网浏览有关教育的信息,在和朋友同事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多做一些思考和借鉴,等等。再次,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早在17世纪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就提出重视榜样的作用,把榜样作为开展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德行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不良事物的入侵,家长应该及早在家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这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家庭对学生“好学”思想的引导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之中。家长品德良好,学生在学校和教师、同学的交流中就能体现出一种平和、积极的思想。家庭精神可以给予孩子“好学”深层意义上的指导。

培养孩子“好学”,学校、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浅层次意义上的“好学”上升到深层次意义上的“好学”,需要学生自身心灵的升级,在浅层次的“好学”基础上做到心灵内部理智、激情与欲望的平衡。孔子这样阐述深层次的“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在饮食上不追求口腹之欲,在居住上不要求奢华舒适,但对工作要求勤劳敏捷,说话要做到谨慎,不可信口雌黄,时刻向有道之人学习,匡正自己的品行。孔子认为做到这些,可以算得上“好学”了。这里的“好学”就是德行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德行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601在追求真理与良好德行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灵魂中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的运作如同机器的运作。机器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只有当所有零部件都无瑕疵、完美配合,整个大机器才会正常运转。同理,只有理智起主导作用,和激情、欲望恰如其分地协作,一个人才会智慧,才会养成高尚的品格。如此,“好学”的意义便显现出来。

三、“好学”之思

在学校接受教育本是一件开启心智、增长智慧的有益之事,但其受诟病也最多。目前的教育改革,落实到具体实践,却常常偏离改革的初衷;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但学生以学习为苦,产生各种厌学情绪;学生带着成长的使命接受教育,有些人不但没有成长,反而误入歧途;等等。其中的原因很多: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引发人们内心的浮躁,很多人无法静下心去学习读书;家长的“望子成龙”,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其对学习的厌恶;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学生为工作而学习,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热爱;等等。归根结底,我们都犯着一个同样严重的错误:为各种功利性目的而学习。当接受教育不再是一种追求知识、求取进步、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变成一种任务时,学生便背负了一种厚重的责任感。为功利性目的而学习,不仅从一开始就阻碍着我们迈开学习的步伐,甚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不但没有学得知识,反而消磨了追求知识的意志,以致浪费了生命。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应当警醒。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孔子提倡的“好学”思想不应该只停留在《论语》以及各种古籍之中,而应该活起来,动起来,并运用到教育改革之中,使学校以及社会都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1] 李建华,冯丕红.《论语》中的“好学”之德及现代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3(1):112-117.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8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申素平.在家教育的法理分析:从我国在家教育第一案说起[J].中国教育学刊,2008(7):28-30.

[5] 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7)02-0062-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2.013

孙蓉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硕士研究生(开封 475004)。

猜你喜欢
好学孔子思想
谦虚好学的陈能宽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担心等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