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财(李达故居管理处,湖南永州425000)
九一八事变对李达个人命运和创作的影响
陈汝财
(李达故居管理处,湖南永州425000)
基于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看待和分析事变前后李达个人命运和理论创作的巨大变化。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李达的个人命运和创作的变化中可以得到见证。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达的一生与日本有着不解之缘:三次留学日本;三次拒绝接受日军请他出面“维持地方治安”。以九一八事变为分水岭,李达的个人际遇和理论研究与宣传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潜伏上海到北上北平成为“红色教授”;为抗日而呼吁国共合作;发愤而作《社会学大纲》,“献给英勇的抗日战士”。
李达,九一八事变,抗日
李达早年三次留学日本,领导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给日本学界和军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他三次拒绝接受日军请他出面“维持地方治安”,说“要我改变自己的信仰,那是难上难”。以九一八事变为分水岭,李达的个人命运和理论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青少年时代萌发学习日本报效国家的雄心。李达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弱国弱民的旧中国,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李达的父亲李辅仁先生“居恒手一卷,每迄时务家言,经史子集,莫不浏览”〔1〕,他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李达从5岁起就常跟父亲到永州南六县坐堂听课。李达常从父亲那里得到各种时事信息,当时八国联军中唯一的东方国家日本为什么国土那么小而能欺压煌煌中华大国?这激起了他探究日本向日本学习的兴趣。1905年李达考入永州府中学堂,获得公费待遇。在四年学习期间,他开始接触新知识,了解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抵制日货、练习军事操、练习打来福枪等反日爱国活动,湖南辰州教案发生后,他领头上街游行抗议。
二是留学日本,试图救国图存。1912年,李达受孙中山“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的主张”的影响,放弃“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实业救国”,改学理工科,参加统考,以赴日本留学。1913年李达以湖南第2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师范留日官费生,在日期间,发愤读书,很快学会了日语、英语、德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李达因用功过度,身患肺病,贫病交加,辍学回国。三年后,1917年春李达再度前往东京,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数学、物理、采矿等课程。日本人在中国留学生的碗底画上猪猡,蔑称中国人为“支那猪”。李达十分愤慨,更加坚定了学习日本的先进科技,报效国家的信念。1918年,李达从日本报纸上获悉十月革命的消息,开始留心这方面的消息,阅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文章。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政府签定《中日共同军事防敌协定》,李达与黄日葵、龚德柏、阮湘、王希天等组成留日学生救国团,罢学归国,分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救国运动,率领2000多名留日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卖国协定的签定。这一运动持续一个多月,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火种,李达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请愿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日本各大报纸和学校档案中都有记载和报道,李达其人其事在日本学界军界造成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示威请愿运动遭遇挫折后认识到:要想救国,单靠游行请愿是没有用的;在反动统治下“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一种行不通的幻想。只有由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像俄国那样走革命的道路。
三是专攻马列,找到革命救国的道路。1918年6月,李达第三次奔赴东京,放弃理科的学习,师从河上肇教授,专攻马克思主义。“初步学习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说,剩余价值说,阶级斗争说,《资本论》第一卷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达在日本寄回国内发表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陈独秀与新思想》《女子解放论》等文章,马克思主义从日本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信息集散地传入中国。李达与日本从此结下不解之缘,日本文化对李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周佛海等有留日背景的早期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利用,成了大汉奸。而李达却毅然坚持抗日救亡。在李达故居前,有李达同志1946年栽种的两棵树。
九一八事变后,李达走上抗日救亡新征程。
一是在上海“孤岛”坚持宣传抗日。李达1927年因躲避国民党追捕,于年底从老家到武汉,从武汉到上海。他于1928年创办了昆仑书店,策划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李达的抗日热情,他决心为抗日救亡而创作。他受党组织委派,先后在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暨南大学等学校讲授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史等课程,宣讲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1年10月在九一八爆发不久,李达在前往暨南大学讲演的途中遭到暴徒毒打,右臂骨和锁骨被被打断,住院达数周之久。〔3〕当时,日本和国民党特务都对李达十分关注。租界的环境虽然掩护了李达的革命活动,但少不了特务的监视和刁难,妄图使李达知难而退。国民党想要李达放弃共产主义信仰,投奔到他们的怀抱;日军想利用李达这位共产党的创始人的社会声望为他们维护殖民统治。汪精卫、陈公博请他加入国民党改组派,他拒绝了;邓演达请他参加第三党,他谢绝了。其时,中共党组织对李达的处境和对革命的态度十分关注。中央宣传部董维健将李达介绍给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书记、地下党员张庆孚,张奉命做李达的工作,李达也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李达将上海法政学院和暨南大学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他讲授的《社会学大纲》讲义后来成了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和讲学的重要成果。暨南大学当局借口一二八事变迁校的机会,于1932年2月将他解聘。
二是在北平被日军作为维持会笼络的对象险遭不幸。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8月,包围了李达在宗帽胡同的家,将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及三个小孩李心田、李心天、李心怡抓起来,关押审问达一个多月。得知李达确实不在北平后,王会悟一家在地下党担保和营救下,被释放。此后,他们逃难回到湖南李达的老家去找李达。当时恰好李达因父亲病重回湖南老家探亲,而幸免于难。日军本想利用李达这个有留日背景的大知识分子,出来担任北平的维持会长,“协助维护地方治安”。没有抓住李达,日军仍然没有放弃利用李达为他们的统治服务的幻想,因而释放了王会悟等人。
三是在家乡仍然被日军盯住不放,李达不为所动。1944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线南部沿线要地,摧毁中国南部的主要空军基地,打通中国与南洋地区的交通线。当时的零陵机场是国军的军用基地,是日军此次战役的目标之一。9月5日,日军侵占零陵城郊的接履桥、火烧铺、五里牌和菱角塘。6日夜24时,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偷袭位于蔡家埠的零陵机场,进占老埠头。7日凌晨,日军分3路攻打县城。上午8时,零陵县城陷落。〔4〕零陵陷落后,日军为了巩固其统治,在当地建立了维持会。此前,日军联队长曾三次登门拜访李达,试图劝说并邀请李达“出面维持社会治安”,第一次,李达答复:鄙人脱离政党之争多年,年迈多病,不便出面。第二次,李达婉拒:鄙人醉心学术,无暇兼顾地方治安。第三次,李达还未答话,就遭到日军头目威胁:您不为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也该为父老乡亲的安危考虑。于是,李达携全家老小、李姓族人49口,另有邻居席姓小孩2名,一并避往永江河胡家洞大马槽、牌楼口等地。李达遭土匪洗劫,著作手稿和毛泽东写给李达的信也遗失了。
上述史实在我们走访当年跟随李达避难的李达侄孙李嗣俊等人时得到验证。那么,李达在家乡又怎么能“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静下心来搞理论呢?据调查,李达在1940年回乡后,他既要著述又要劳动,难以维持生活。得知日军轰炸贵阳、花溪等地,几乎夷为平地。李达十分担心王会悟母女的安全。众人以为王会悟等人早已不在,亲友们劝说李达另外续弦,也好照顾李达的起居生活。李达迫于形势,又犯有胃病,难以坚持写作。只好答应亲友的介绍,找了同乡长塘角村的20岁女子石曼华来照顾他的生活,不久就共同生活在一起。石曼华平常为李达洗衣做饭,菜蔬很合李达的胃口,而且平时来拜访李达的各色人等都要先通过石曼华的甄别,再进行引见。这样,掩护了李达的马克思主义著述活动。李达白天大多躲在李达故居后面靠近湘江边自行挖掘的防空洞中,在一张简易书桌上坚持写作,晚上回家睡觉。直到1944年9月日军占领零陵,1945年8月日军投降,9月李达携带族人一起安全回到老家居住。
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潜伏上海四年,到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抗日救亡,北上北平成为著名的“红色教授”;为抗日而呼吁国共合作,受党的委派参与做冯玉祥的统战工作;发愤而作《社会学大纲》,“献给英勇的抗日战士”。李达的创作从沉淀期到爆发期,出现了喜人的创作高峰。李达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著述活动,以九一八事变为分水岭,其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是规避国民党文化围剿,巧妙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革命文化发动反革命“围剿”,先后颁布了《出版法》和《出版法施行细则》。政府当局常常查禁书刊,封闭书店,捣毁文化机关,直至逮捕和暗杀革命文化工作者。在这种白色恐怖下,为了出版著作《社会学大纲》等,为了对付反动派的书报检查机关,李达没有少费心思,最后以机智而巧妙的办法,予以出版:首先是对书籍中的一些有关人名以及有关的词语作了一些加工处理。其次是,“利用当时外国报刊可在上海租界照常出版和流通的合法性”,于1932年创办了笔耕堂书店,以王会悟(又名王啸鸥,李达的爱人)的名义,向英租界注册了一个书店,事实上并无该组织,纯属虚构,以取得出版流通的合法化。正如李达的长子李心天回忆说:“《社会学大纲》是爸爸在上海法政学院、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书时写的课本。为了对付反动派书报检查机关,爸爸机智地使用了一些列宁所说的‘奴隶的语言’,把马克思写成卡尔,把列宁写成伊里奇,把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写成普列达里亚、希尔乔亚,并且给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写了一个隐晦的书名——《社会学大纲》。1931年前后在上海作为讲义进行讲授,经过几年的修改提炼于1937年5月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笔耕堂书店是由妈妈以王啸鸥的名义向当时英租界当局注册的一个挂名书店,完全是自己筹钱,自己买纸,自己托人印刷的。不然,当时有哪家书店敢冒险承印这样一本书呢?”〔5〕《社会学大纲》的扉页中写道:“献给英勇的抗日战士”,书历经半年通过党的地下交通寄给延安的毛泽东,毛泽东看了十遍,并推荐给党的高级干部,“希望你们也要看十遍”,他还称赞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二是在强劲的唯物辩证法运动中,李达著译兼攻,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九一八后,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上海,出现了强劲的唯物辩证法运动。从1931年后的整个30年代,既是李达著述的爆发期,也是李达翻译著作的高峰期。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都翻译出版了。李达这一时期集中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出版了穗重积远的《法理学大纲》,川山菊荣的《妇女问题与运动》,杉山荣的《社会学概论》,塔尔海玛的《现代世界观》,马克思的《经济学批评》即《政治经济学批判》,河西太一郎的《农业问题之理论》,米哈列夫斯基的《经济学入门》,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卢波尔的《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根本问题》,河田嗣郎的《土地经济学》,拉比拉斯等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西洛可夫等著《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毛泽东在延安看了《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后,称赞“这部书翻译得很及时”,在该书第3版和第4版写了将近13000字的批注。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吸收了其中不少思想和观点。〔6〕
三是从上海“孤岛”北上北平,李达走上抗日前沿,成为红色教授。抗日的烽火烧遍东北,李达从蛰居上海,躲避国民党追捕中,大胆前往北平。李达先是受党的委派,分别于1932年6月、1933年5月到泰山、张家口给冯玉祥讲学,李达借机同冯玉祥谈起抗日救国问题,劝说他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举起联共抗日同盟军的旗帜。期间,他受聘于北平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北平大学学生得知李达在北平后强烈要求学校当局聘用了李达。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李达是10名领衔签名者之一。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发生后,李达在北平与许德珩、沈志远、邢西萍、许寿裳等109位知名人士联合签名,致电国民党政府要求释放爱国“七君子”。李达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坚决反对不抵抗主义。当时,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和平不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的反动口号。李达在文章中痛斥了这种投降主义的论调,讲课时针对蒋介石的谬论公开讽刺说:“照他这样说下去,读书不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读书,抗日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抗日了。”当年,北平一片白色恐怖。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和宪兵三团,到处捕人杀人,疯狂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李达经常遭到宪兵、特务的监视和跟踪,处境很艰难,他常常戴上大口罩,躲避监视。环境如此险恶,他仍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始终保持革命气节,坚决不与胡适、陶希圣、蒋梦麟之流发生任何往来,更不参加替发动派涂脂抹粉的应酬活动。他对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军特务的种种威胁、恐吓、监视,一笑了之。他身边一直放着一个铺盖卷和毛巾、牙刷,随时准备坐车。他还做了大皮袄,准备冬天在监狱里坚持写书。国民党企图以“侮辱领袖”为名将他解聘,被北平大学法商学院院长白鹏飞拒绝。李达还拒绝了蒋介石请他做行政院参事的聘请。这一时期,1932-1937年李达结合教学撰写了《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社会进化史》。七七事变后,李达被迫离开北平,应聘为广西大学教授,但未到职就又被当局解聘,他失业逃难,躲避日军追捕和国民党监视,乃至回到湖南老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著述活动。
综上所述,李达同志的人生际遇和理论研究与创作活动在1931年九一八前后形成明显的变化:从躲避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屠杀,到九一八事变后走上北上抗日救亡的前沿;从早年留学日本,找到马克思主义,到日军始终关注李达的动向,多次邀请李达加盟,终遭李达拒绝;从蛰伏上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与宣传,到受九一八后全民抗战的氛围熏染,迎来其理论研究和创作的高峰期。以此为佐证,全国上下在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抗日救国的形势,为推动全民抗日作出了英勇的努力。以九一八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1〕王炯华.李达评传〔Z〕.2004:293.
〔2〕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C〕.李达文集(第四卷)〔C〕//.人民出版社1988:734.
〔3〕周可.汪信砚.李达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7.
〔4〕湖南省永州市党史与地方志征集编纂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永州历史.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69-171.
〔5〕见李达巧妙出版《社会学大纲》.长沙晚报,2009-05-19.
〔6〕王炯华.李达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0-181.
〔责任编辑:张港〕
D23
A
1009—2234(2017)08—0057—03
2017—08—13
陈汝财(1975—),男,湖南东安人,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文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