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琦(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院,北京10004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冯琦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院,北京10004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饱含着深刻的时代特色与哲学蕴含。“四个全面”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概括升华;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战略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光辉,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四个全面;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长期酝酿形成并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新理念、新方法、新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提出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关乎中国命运,放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科学思维,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是党中央在长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理解与科学认知基础上,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思路解决问题——实现发展新局面”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上,上下求索、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结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提出,是我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发展成果,立足当下现实问题,着眼未来“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实现的奋斗目标而创新构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知与科学把脉,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理论新动态与时代精华,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2月13-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四个全面”作为整体首次提出。
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5月,习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辩证关系及其战略意义。其中,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全面辩证梳理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个纲领性目标,三个战略举措,构成国家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乎中国命运,放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科学思维、问题导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新理念、新方法、新作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服务于实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015年2月11日,习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深刻阐释了“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其一,“四个全面”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创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同时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诸多矛盾;面对大国复兴、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难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战、深水区的难题;面对法治建设、党的建设、国家安全的严重考验等等。这些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所无法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难题。“四个全面”正是立足中国问题、瞄准矛盾突破口,从战略高度从理论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创新理论回答。
其二,“四个全面”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概括与升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早在1978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开始用“小康”描述中国的现代化。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十三大则把实现小康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2002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奋斗目标,十八大则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逐步升级,人民生活水平逐级提升。不难看出,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是逐步走向全面深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战略部署。邓小平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标志着党的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成熟。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面会做出的重大治国决策。从理论到实践,党中央将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再动员、再部署。“四个全面”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继承,又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升华。
其三,“四个全面”是新时期党治国理政战略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新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画新图,写新篇。“四个全面”是党对治国理政认识的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而非零碎的拼凑;“四个全面”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集中回应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关切期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动员,意义重大而深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立足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而开辟的治国理政的新境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光辉。
其一,“四个全面”高度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基本问题的本领。”“四个全面”内涵深厚的哲学思维。
高度体现唯物辩证法滋养的结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个全面”以这个基本国情作为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在立足中国客观实践基础之上,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的精准把握,它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充分发挥先进意识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促进作用,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度体现唯物辩证法矛盾观。世界是按一定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既有方向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构成了全面整体协调的辩证关系。
高度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面对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习总书记告诫全党:“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他多次强调了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体促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有勇有谋,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德治结合,相得益彰;全面从严治党要治标和治本统筹兼顾,他律和自律双管齐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要求和运用。
其二,“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四个全面”坚持实践第一,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全面”根据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存在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动力不足,法制推进不力及党面临的作风考验等,有针对性地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提出纲领目标和实现措施。
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四个全面”确保意识正确反映社会物质,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一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认识当前世界并积极改造世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
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随实践发展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极其伟大艰巨的事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又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四个全面”正是认识与实践高度统一的产物。
其三,“四个全面”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党现阶段设计提出和实施的理论、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正确,在于它们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本立足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意识,立足现实,从我国现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实情出发,是我国基本国情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情况在观念形态上的正确反映。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依据这种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径,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提供了动力支持,全面依法治国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四者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革命、最活跃、最根本的基本要素。“四个全面”的重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所以,“‘四个全面’是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根本问题、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秦宣.“四个全面”: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6).
〔6〕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01).
〔7〕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01).
〔8〕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5-02-13(01).
〔9〕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
〔10〕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1).
〔11〕韩庆祥.关于“四个全面”思想内涵的哲学思考〔N〕.北京日报,2015-03-16(17).
〔责任编辑:侯庆海〕
D61
A
1009—2234(2017)08—0017—03
2017—08—06
冯琦(1993—),男,山东济宁人,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