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中国道路”生成逻辑
白璐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以马克思为依托的视野下,历史为世界根本存在的事实,其脉络则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及普遍交往的拓展,它的发展途径是整体且多原性的制衡,其核心关怀是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我国道路的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义微观化的逻辑,是理论延伸及理论革新的逻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中国道路;逻辑
现阶段,很多舆论对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提出质疑。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在的是“资本社会主义”,而另一些则认为中国目前是“国家资本主义”,更有甚者认为中国正处于“新官僚资本主义”阶段。在此环境下,我们有必要依附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根本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文章将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中国道路”生成逻辑作为切入点,并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中国道路”即中国共产党与民众在国内构建、规划实践中,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一条实效性较强的道路。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自五十年代起,为从根本改变国家贫弱的问题,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摸索,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匹配于实际国情的道路。从“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直至提出要“以苏为鉴”,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和国内事情相融合,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七十年代初,共产党汲取以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历经的诸如“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革”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与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经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予以拨乱反正,坚决的废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作出把党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措施。
一九八三年,我国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挣脱了前进道路的种种束缚,持续在新的实践中寻求有效方针,客观的分析到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意识到了各方面事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缺陷,认为中国的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情形背道而驰,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起步期。依附于这一判断,中国从根本阐述了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环节需坚持的核心原则,进而提出匹配于国情的发展策略。
在分析我国道路走向的时候,也慢慢了解了人类社会进程的内质关联,从根本掌握了马克思构建的唯物史观。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成科学来对待,意为,需要人们分析它。”在探究中国道路环节,我们一直将其视为科学,致力于摸索及分析其实质及规律。自二十一世纪,我国更是意识到了人类社会进程、社会主义发展与共产党执政间的逻辑性,而此逻辑也推动我们事业进程的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中国道路深刻而集中地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领导核心、实践依据、根本途径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清晰准确地界定和阐释了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初步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基本规律,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的八个基本要求。中国道路这一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有些人所声称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更非所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或是歪曲地认为中国是在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不单纯为理论内质化成因,同时又不是理论来源的基点。理论逻辑的整体构架以其切入点来分析,即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的一种概念,是凌驾于理论、理论应用、理论革新的一种多元化逻辑。只有从根本掌握实然及应然、继承及发展、传统及现代、一元及多元之间的关系、择取模式,才可以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我们要遵循、摒弃了核心原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国家实行怎样的“主义”主要看这个“主义”是不是可以从实质上解决这个国家所面对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我们不能够将其视为历史事实本身,同时即不是历史环节本身。历史逻辑是历史超越逻辑、历史扬弃逻辑、历史发展逻辑,我们要分清历史和现实、蛮荒和文明、昏睡和觉醒、进步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间的变革的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看清楚我国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新政”、从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实践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苏联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构成的世界现代史上东方人所追求的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脉络。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依托下,有效的掌握“中国道路”生成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4.1 规律的影响与人民的创造相制衡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系下,所有的民族史、区域史向世界史靠拢均为必然、且无法改变的。与其相统一,现化性一定会伴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而“渗透”一切民族与国家化因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状态和人的自由整体进程,也要伴随“历史整体向世界历史所靠拢”因此变为现实。上述内容,均因社会生产力的进程及互动转变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脉络。我们的侧重点是,很多不可抗拒的历史脉络不但构建于社会主体人和自然之间以及社会之间的物质互动环节,同时还需要依附于人们有意识,在有指向性的历史活动中发挥其功能,且很多规律的存在体系均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客观因素,同时也可以在环境及时代递进中产生变化。从某种意义来分析,历史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构建这一切皆为社会主体的作用。若人类任“历史”所掌控,而不是渗透到历史之中去创造历史,促进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靠拢,那么,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就仅处于设想阶段。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4.2 民族特色要制衡于世界视角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奠定了审视分析“中国道路”的良好基础。这一理论基础我们一定要将对“中国道路”的思考凌驾于中华民族遭遇到西方文明入侵之前,从怎样谋求富国富民民族独立到慢慢承认及借鉴现代文明成果主动实施现代化建设、主动靠拢世界历史发展的环境之中。一些事物皆是了“中国道路”会从始至终都在征途上,“中国道路”不仅客观的存在,同时还在持续性的发展,其核心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终极关怀即人的自由整体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确保、深化及促进“中国道路”的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张扬我们民族的个性,由于“民族个性”与“民族特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且更不等于“中国特色”。所以我们要主动的吸收人类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或思想观念,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坚定战略定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
近年来,很多舆论对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提出质疑。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在的是“资本社会主义”,而另一些则认为中国目前是“国家资本主义”,更有甚者认为中国正处于“新官僚资本主义”阶段。在此环境下,我们有必要依附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根本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
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不单纯为理论内质化成因,同时又不是理论来源的基点。理论逻辑的整体构架以其切入点来分析,即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的一种概念,是凌驾于理论、理论应用、理论革新的一种多元化逻辑。只有从根本掌握实然及应然、继承及发展、传统及现代、一元及多元之间的关系以及择取模式,才可以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我们要遵循、摒弃了核心原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国家实行怎样的“主义”主要看这个“主义”是不是可以从实质上解决这个国家所面对的历史性课题。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系为依托,所有的民族史、区域史向世界史靠拢均为必然、且无法改变的。与其相统一,现化性一定会伴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而“渗透”一切民族与国家化因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状态和人的自由整体进程,也要伴随“历史整体向世界历史所靠拢”因此变为现实。上述内容,均因社会生产力的进程及互动转变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脉络。我们的侧重点是,很多不可抗拒的历史脉络不但构建于社会主体人和自然之间以及社会之间的物质互动环节,同时还需要依附于人们有意识,在有指向性的历史活动中发挥其功能,且很多规律的存在体系均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客观因素,同时也可以在环境及时代递进中产生变化。从某种意义来分析,历史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构建这一切皆为社会主体的作用。若人类任“历史”所掌控,而不是渗透到历史之中去创造历史,促进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靠拢,那么,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就仅处于设想阶段。
〔1〕陈亚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历史基础〔G〕//.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2015,(03):34-35.
〔2〕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G〕//.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2011,(01):18-22.
〔3〕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G〕//.“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2012,(07):68-69.
〔4〕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G〕//.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2013,(05):51-54.
〔5〕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俞思念,社会主义历程的磨难与中国道路的自信〔N〕.湖北日报,2013,(02):24-28.
〔6〕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G〕//.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2011,(03):31-34.
〔责任编辑:侯庆海〕
A811.6
A
1009—2234(2017)08—0023—03
2017—08—12
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题目: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道路实践性研究。课题编号:15KSD03。
白璐(1985—),女,山东郓城人,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