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刘根旺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性等,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综合育人,汇聚各方力量,凝成教育合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还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而且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使命。它的渠道和载体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还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等。它的实施力量不仅仅是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还包括学校党政机关、共青团组织、学生自我教育组织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必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综合育人的态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要求综合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1]所谓立体的过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使人由内化到外化、不断循环往复,人的思想品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立体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主体不止一个,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高校各個部门、各种机构、各种力量在思想认识上的不同和对思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差异,导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做法的不同,有的部门不作为,有时会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只有多个部门、多种力量、多个主体统一理念与具体做法,齐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杜绝不作为和不同主题之间的冲突,才能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不断进步、不断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环境中既充斥着积极的因素,还包含着消极因素。积极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努力向上,保持真善美,消极因素会削减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严重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与外化。高校舆论环境、管理环境、学习环境、服务环境、网络虚拟环境等把学生团团围住,而其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挑战。而优化这些环境并不是单个力量所能完成的,必须聚集多种力量,相互协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综合育人。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性要求综合育人
当前,社会总体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这并不表明没有斗争存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异常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腐蚀,把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焦点,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挑战。美国的智囊库兰德公司在1998年6月份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报告中指出,美国对华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美国中情局的十条戒令明确提出,要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中国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而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当前,一方面,美国在中国扶持自己的“代言人”,给予资金支持,使其为自己发声,进而使这些“代言人”发挥自己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借用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电影、歌曲、书籍、电视剧、广播等形式向当代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腐蚀青年学生的思想。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教书育人,是不可能抵制资本主义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的渗透侵蚀。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守住意识形态的高地。习近平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只有坚持综合育人,调动多方面力量,多层次实施管理,多主体进行教育,多角度完善措施,才能迎接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才能保持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政治性,守住意识形态的底色。
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性需要综合育人
青年对于国家发展的特殊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综合育人。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国家才有未来。高校能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在现阶段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高校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先做人,后做事。一个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即使拥有再高的专业技能,那么他对社会进步不可能做出贡献甚至起到反作用。一个国家拥有接连不断的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步入社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人才系统补充人才短缺,注入新鲜血液,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创造发展动力,贡献力量。未来几十年都是当代大学生有所作为的时空,国家未来的发展就寄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高校必须坚持综合育人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育人。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这是大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个人道德品质对大学生一生具有重要影响,但此时期大学生思维灵活,情感丰富,行为易变,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不良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各部门、各种教育力量要尽最大努力优化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环境,消除不良影响,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
[2]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作者简介】
李 琦(1993-)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根旺(1991-)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