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课程文本的传承、借鉴与创新。这种跨学科性的融入,反映了学科课程发展过程的自洽,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相信可以迎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春天。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大学语文 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在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繪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吁职业教育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出有原创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大国工匠之基石。在这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学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群体。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他们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有的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有的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价值观的缺失容易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一些学生成为精神世界的流浪儿,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来打发时间。除此之外,中国当下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别是一些理工类院校“重技能,轻人文”,仅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就交给政治老师,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提不起兴趣,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专业操作技能,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小,最后只能沦为操作机器的机器,未来也无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价值观的构建,是以人文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利用大学语文学习平台,加强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不器”的君子,使之正确领悟为学、为人之道,无疑比传统的说教要好得多。本课题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提出。
二、两者融合的可行性
(一)基于“君子不器”理念,两者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论语·为政》曰:“子曰:‘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虽然最初是说明“为政”这一方面的道理,讲一个为政的人,就要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此话虽然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尤其适用于高职学生。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此句释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并写到:“这句话今天可以读作人非robot(机器人),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我们把它假借过来,发现也同样能适用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教育上——不管你是从事哪种职业,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而不是沦为操作机器的机器。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行为是受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的,因此,作为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院,不能仅仅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更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应使其“文道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我们可以从“君子不器”的理念出发,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将两者融合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他们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软技能,在教学中设计学习活动,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和积极主动性、操作能力等软技能融入教学中。
新加坡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包容等理念相结合,既以东方价值观为本,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又崇尚西方先进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即“亚洲价值观”,就是强调公平、正义、有序、伦理。他们不仅将道德作为必修课,还设定了“重要阶段教育目标”。
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强调国家对公民的教育责任、强调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研究,如侯捷的《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李长水的《试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指出当今教育过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过于重视现代文化的培养而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人为本理念、和谐发展理念落实不足,对精神文化的长期培育和深度挖掘不够,和谐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强,等等。许多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和现实参考。
三、两者相融合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利用大学语文这一平台,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和语文实践活动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养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教育传播学理论:在教学中可以把教师作为信息源,学生是信息宿。人文教师在高职教育的地位同样重要,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四、结语
将“君子不器”的儒家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借助大学语文平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促使高职生自觉践行。而针对高職生群体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具体对策,讨寻融入路径和策略,是非常有意义的。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思政“两课”的任务,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做一个品质健全、人格丰满的人,“君子不器”,干一行成一行,能更好地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反过来,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课程文本的传承、借鉴与创新。这种跨学科性的融入,反映了学科课程发展过程的自洽,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相信可以迎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春天。
(基金项目:“‘君子不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JK016CZY02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2-12.
[3]李孔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语文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
[4]杨正先.大学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4,(2).
[5]孙伟平.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N].光明日报,2013-8-17.
[6]习近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N].人民日报,2006-6-1.
(邓滢 湖南株洲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4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