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第一小学 郭燕燕
舞蹈是以音乐为背景,以人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常运用舞蹈来进行形象的塑造,抒发情感。舞蹈律动,就是人们根据听到的音乐节奏而进行的肢体的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规律,包含了情感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美术等科目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使部分小学生对这些科目失去了信趣,教师难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力。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急需对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探索能够利用的资源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舞蹈律动就是其中一种简便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同样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律动,跟音乐相辅相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教学的拓展和升华,丰富学习音乐课堂教学。
舞蹈律动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将舞蹈律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在歌声中舞蹈,在舞蹈中歌唱,形成一个声音与肢体协同配合、情感表达由内而外、立体完整的“唱”与“演”结合模式。舞蹈律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演唱方面的小欠缺,让学生通过体验音乐的内涵,把握发音位置,提高声乐水平,帮助学生在演唱中找到自信,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倡导的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融洽的氛围中理解、欣赏和体验音乐。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牵牛花当喇叭》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牵牛花的形状和生长特点,根据歌词内容,引导他们用动作来模仿表现。在音乐旋律中,进行欢快的舞蹈律动,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如此,就在轻松的舞蹈律动中,降低了歌曲的理解和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的,心情舒畅的学习音乐,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舞蹈律动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的产物,一种通过声音、旋律、节奏来表现情绪,另一种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将舞蹈融入音乐中,让学生通过动作变换,自然的投入情感。促使他们更直接地切身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进一步准确的表现作品。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有所不同的,如小学音乐课本中《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是一首歌词紧紧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小调式旋律加上附点和切分等节奏型,使歌曲活泼天真又不失风趣诙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肢体语言刻画一个个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音乐旋律下的舞蹈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产生积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好音乐的这种德育功能,抓住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时机。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舞蹈律动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产生的心理倦怠现象。在欢快优美、节奏轻快的音乐声中,舞蹈律动帮助学生缓解了疲劳,减轻了学习压力,愉悦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舞蹈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律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探索和尝试,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在舞蹈律动中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不断地实践多种教学形式,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和表达能力,将新课改中的要求落实到音乐教学中,让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加鲜活生动,结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