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2017-03-09 20:01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能工作站应用型

曹 盈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双能型”教师是指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强,既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又具有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教师。“双能型”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主导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新形势下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有鉴于此,国家近年来频频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件,积极推进高校“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高校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也进一步指出,高校要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因此,加大“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2月,黄山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学校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依托地域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制定了《黄山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和《黄山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2014年黄山学院获批建设安徽省“省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以此为背景,分析学校“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现状,以黄山学院建立“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为创新点,提出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新思路。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能型”教师培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2000年左右,大批专科学校、中专学校及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实现了第一次转型,我们称其为地方本科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创新,这一批次的地方本科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逐步提高,绝大多数高校已经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处在转型升级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不断调整,初级人才、长线人才富余,而应用型人才相对缺乏。法国著名学者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教育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体现和结果,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说明教育的转型。”[1]231-239因此,面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型,地方本科院校也必然直面改革的压力,再次面临“二次转型”。这是办学类型、办学功能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学型转变为教学应用型,从单一人才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从封闭式办学转变为与社会协同合作办学。总体而言,就是从“地方”到“新型”的转变。因此,初始的重教学科研轻实践创新的高校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转型的需要,那种既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又具有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双能型”教师才是适应新发展的选择,重视“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机制创新,变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双能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地方性”与“应用型”成为其主要立足点,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就学校而言,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支撑地方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针对当地企业单位的特点开展科学研究;就地方政府及企业而言,就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与推进高校与地方进行校地共建,校企进行产、学、研、用互动合作,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换、技术服务等与当地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应用型”即学校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及课程,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能解决生产一线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上述两点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双能型”教师培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对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双能型”教师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保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2]213。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培养目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内容、教育途径方法三个方面[3]14-15。简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式,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系统等保障系统的支持下,以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等实际需要为基础进行教学,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需要应用型师资,也就是“双能型”教师。由此可见,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保障。

黄山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明确知行合一办学思想的前提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和应用型教学培养体系,进行应用型专业结构调整。开展学用结合的教学改革,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学练一体的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能力。同时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还不断引进与培养“双能型”教师,进行机制创新,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创新探索

(一)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设为中心,完善“双能”型教师实践培养体系

为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应用型教师实践培养体系,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推进,以求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努力创新“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在全省率先提出建立“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的目标,并以工作站为载体,加强对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调整应用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满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按照学校“双能型”教师培养规定,专业教师轮流到工作站开展挂职锻炼,行业企业负责对挂职教师在技术和业务方面进行考察和审核。同时按计划聘请行业企业单位技术负责人、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且将这些兼职教师安排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互融。培养出“走上讲台能上课,下到工厂能干活”的优质“双能型”教师,拓展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实现教师、企业员工双双获利,校企双赢的局面。组建团队,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技术服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与课题,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服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组织开展员工职业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校企组建团队,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技术服务,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与课题,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服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组织开展员工职业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工作站”近40个,进站教师100余人,逐步改善学校应用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健全完善“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并予以经费资助。通过建立“工作站”,使应用型专业“双能型”教师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

(二)以人才柔性引进为抓手,“内培外聘,双向交流”,加大“双能型”教师培养力度

为推进“工作站”建设及“双能型”教师培养,学校积极完善人才柔性引进制度。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依托黄山市优美的宜居环境,提高引进待遇,安排生活设施齐全的校内住房柔性引进人才。同时以此为契机,聘请已设立“工作站”的相关单位中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校工作,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或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工作、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承担科研任务和高层次项目申报指导工作,指导所在院部做好专业设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优化专业结构。此外,引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将在“双能型”教师培养方面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以促进“工作站”建设及“双能型”教师培养。

如建筑工程学院引进国内多所著名大学建筑专业教授和建筑设计院中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学校授课或从事学生项目指导工作;艺术学院开设徽州民间工艺艺术实践课程,邀请民间传统工艺大师来校讲学,探索高校现代艺术教育与地方民间工艺相结合的教学和应用创新之路。柔性人才的引进,在充分发挥他们丰富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优势的基础上,吸引和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校内外资源共享、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初步成效

1.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来,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为应届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先天性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建立“工作站”,选派教师进入“工作站”挂职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及技术开发,承担科研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逐步建立,自身的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人”也因此转变为“育人”。近两年,学校共派出300余名教师参加双能素质训练,有效提高“双能型”教师数量,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学校“双能型”教师达380余人。

2.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提高

挂职教师在进站之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项目研究,为企业提供智力及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两年,黄山学院与黄山市徽州区、歙县等地进行了全面合作,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徽州区、歙县校地合作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建设,共立项23项。与对口扶贫县潜山县开展互访交流,落实扶贫任务,扩大学校影响。加强校企联合,与永佳集团、黄山股份、昌辉集团、黄山广播电视台、中航工业中国搅拌摩擦焊中心等多家单位和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通过举办大北农班、员工培训班、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校企文化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与绩溪大北农集团的合作领域。

3.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多年的转型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教师在进站工作锻炼的同时,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养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三次被评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本科初次就业率达97.36%,近一半专业的对口就业率高于80%,35%以上的毕业生在黄山市及周边地区就业。

4.“双能型”教师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快速完成“二次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黄山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实施意见》《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黄山学院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实施“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工作,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具体培养“双能型”教师的途径有:鼓励教师进企业、厂矿从事产学研工作或校企合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如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指导等;鼓励教师从事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践工作,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将科研成果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工程实践等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鼓励教师参加与现从事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各种资格证书考试认证等。2016年,由学校牵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19所高校共同制订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这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发展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在钻研教学的同时,提升自身科技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

(四)提高“工作站”建设成效的进一步做法

1.提高认识,推进教师进站工作常规化

教师进入“工作站”挂职锻炼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之举,学校将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建设“工作站”是让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一项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争取挂职,在挂职的过程中变“挂职”为“任职”,为企业多做贡献,为学校和企业建立沟通交流的纽带。

2.完善制度,推进教师进站工作的科学化

首要,完善激励机制,比如挂职经历及挂职绩效可视同为职称评聘及考核聘任的依据,对挂职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予以奖励。其次,强化管理,建立学校工作站管理领导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督促院部选择企业及挂职教师,与企业、院部进行沟通协商,共同确定挂职目标、考核方法、岗位职责、工作时间等工作方案。

三、结 语

实践证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是基于产、学、研、用校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是高校“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点,这种模式能使学校、地方、教师、企业、学生多方共赢。新形势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依托“地方性”与“应用型”两个主要立足点,不断探索“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新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才能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1]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汪小飞,陈国平,汪宏健.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学术论坛,2012(3).

[3]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双能工作站应用型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建立工作站 力促杂志健康发展
——《行政科学论坛》杂志工作站挂牌运行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