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7-03-09 15:45:12李昊泽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选材体育教师

□李昊泽(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李昊泽(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体育课程为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作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将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出发,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在素质教育下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在牢固把握体育活动性质的基础上,从教师队伍、公共课设置、基础设施、体育选材和考核评价几个方面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并举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竞技与健身并重,切实培养出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与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是肩负着这样的教育重任,学校体育最后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力、人体功能、心理适应能力等。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元化功能,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尤其是在“阳光体育”实施后,促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和新一轮的热潮。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1、体育意识正在提升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来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从思想方面引起并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因为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过程中都是以公共体育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从认识逐渐向更深层次的东西转变,需要以身心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身体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引起了体育价值观向更深层次转变,也使得人们重新定位体育、认识更高更全面。体育课程不仅是一种公共课,也不仅仅是来锻炼大学生技能的,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乎着全面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和锻炼的主动性,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项目,为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提供条件。

1.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更加科学

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使得体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和多元化,使得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在“终身体育”思想下要求各普通高校必须树立创新思维、改变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力量、地域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更加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正在响应学校、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向学生主体倾斜,将大学生从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进一步通过体育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2.1、体育教师队伍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着专业人才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优秀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才十分匮乏,而高校又相应出现教师人员过剩的现象。其一,高校没有立足于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吸纳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受待遇、机会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现有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正在逐渐流失,大大降低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其二,从整体上来说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人员数量庞大,导致教师队伍存在富余的人员,缺乏相应的制度使得他们难以流动。其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领域缺乏相对完善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资源得不到充分地使用,无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就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性,部分教师工作岗位及其职务被定性为终身制,有能力的人缺乏机会晋升,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2、体育课程与课时设置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在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主要是一二年级为主,学生体育课程学分修满后就不用再从事体育课程学习,根据统计大约有96%的学校没有继续给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一二年级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和各方面素质上都比三四年的学生好,到大四后部分学生由于缺乏锻炼身体素质甚至是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总体上来说体育课程与课时设置十分不合理,对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消极的影响。普通高校没有结合学生的需要继续开设体育公共课程,对学生身体锻炼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发挥不足,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体育运动水平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3、体育教学选材的问题

体育教学选材单一,普通高校现有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篮球、健美操、排球等常见、易学习的体育课程为主,缺乏多样性、特色性的体育课程,大学生课外活动十分匮乏。这与我国体育课程教材编排具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体育教材编排中没有结合当地高校所处的区域范围、传统特色等进行探讨,导致高校所开展的体育课程缺乏民族文化的继承性,也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变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程选材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体育课程教学很难与人文社会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整体上导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滞后于体育教学新思想、新观念的发展。体育课程教学选材内容缺乏趣味性、娱乐性,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特长等的培养,常常是每一届学生都采用固定的体育教材,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程选材的时代特征与体育锻炼意识。

2.4、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与考核评价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场馆器材配置与学生数量出现了脱节现象,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增大了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压力,班级和学生数量太多,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等有限,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埋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许多大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爱好来选择课程项目,降低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体育考核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体育成绩、学生网上打分等形式,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缺乏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单纯地以结果为主,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体育考核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就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兴趣和个性培养等方面等把握不足。

3、强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分析

3.1、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

要着力解决好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人才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在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才方面下功夫,相应地解决好教师人员过剩的问题。其一,高校应立足于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吸纳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学人才,解决好教师待遇、机会等制度问题,留住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减少其流失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其二,把握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人员数量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将富余的人员安排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上,健全制度使得富余人员可以有效地流动。其三,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领域要建立相对完善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和使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增强体育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公开竞争来从事部分工作岗位及其职务,为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和平台晋升,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高校“三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各负其责,专职专责,实现教学、训练和科研的无缝对接。

3.2、强化体育课程与课时设置

高校在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以一二年级为主、三、四年级学生为辅,强化体育课程与课时设置,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各方面的素质。要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与课时设置,必须以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的作用,结合学生的需要继续开设体育公共课程,强化学校对学生身体锻炼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体育运动水平,缩小其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3.3、科学进行体育教学选材

要解决好体育教学选材单一的问题,普通高校在现有的体育课程上要积极进行创新,以篮球、健美操、排球等体育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增设多样性、特色性的体育课程,丰富大学生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要合理进行体育课程教材编排,结合当地高校所处的区域范围、传统特色等进行探讨,增强高校体育课程的民族文化与继承性,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时代变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从根本上来提升体育课程选材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使得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体育教学新思想、新观念的发展相符合。要增强体育课程教学选材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因素,以当代大学生个性、特长等的培养为目标,增大体育课程选材的时代特征与体育锻炼意识,因地制宜科学选材。

3.4、强化体育基础设施配备、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一方面,要积极改进高校现有的场馆器材配置,以学生数量和学习需要为基础,采取措施降低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的压力,根据班级和学生数量强化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等的配置,导致大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任何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来选择体育课程项目,从学生层面出发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高校现有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在综合考虑学生体育成绩、教师表现网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采取评价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以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体育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体育考核评价要以学生的作用发挥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兴趣和个性培养等方面。

4、结束语

在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形势下,竞争的关键因素已经向人才和技术转变。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以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力争为其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的人才。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承担着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担,要培养出有深厚渊博的理论知识、有健康的体魄的大学生,确保其品德高尚、思维敏捷、洞悉能力强与心理素质过硬等,还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徐素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02).

[2]石华胜.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9).

[3]罗家弘,何寄峤.刍议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优化对策[J].才智,2015(25).

[4]胡小谦,朱峰.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运动,2012(04).

[5]王为.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网友世界,2014(14).

[6]崔艳艳,刘志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B].河北师范大学,2012.

[7]马志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4).

G807

A

1006-8902-(2017)-08-LXY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选材体育教师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5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6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