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涛(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教学优化方法
□何涛(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现阶段,田径在受众人群中的关注度不断的提高,其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断的攀升,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之一,主要包括投掷、跳跃、走跑等项目,对运动员身体各部分体能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任何一个部分的体能水平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依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课程构造单调,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体能训练整体效果相对较差。针对该种现象,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练员,必须转变思想,摒弃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断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为其他训练项目成绩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针对体能训练在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教学优化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田径径赛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优化方法
体能训练在田径径赛项目训练中占据主导与核心地位,运动员想要在田径径赛项目中获得优异的成绩,首先需要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田径径赛项目的体能主要包括耐力与速度两个方面,体能训练在田径径赛项目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强化体能训练,为大强度、大负荷运动训练奠定基础,提高其竞技水平;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态,保证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攀登世界运动顶峰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能训练是发展其他训练的前提,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逐渐的向专项需求方向发展;降低运动员发生运动伤病的概率,有效的降低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但是,通过对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现状进行分析,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效果非常有限,难以提高运动员的田径径赛成绩,亟待采取科学、有效的优化措施对体能训练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文章在很对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教学优化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化体能训练,为大强度、大负荷运动训练奠定基础。如果田径径赛项目的体能训练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将会导致运动员的体能始终处于原有水平,难以实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大强度、更大负荷的训练,不断的提高体能训练强度,遮掩才能够保证运动员更快的适应更高的训练强度与负荷,进而提高其竞技水平。
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态。现阶段,田径径赛项目对运动员各个方面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再加上田径项目比赛对运动员身体能量的消耗巨大,在无形中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其中体能状态对运动员心态的影响至关重要,保证自身体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赛前保持心态稳定提供了保障,让运动员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这对于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在进行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时,无论心理、技术怎么变化,体能依然起到主导作用,其对田径径赛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径赛成绩,必须加强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保证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攀登世界运动顶峰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能训练是发展其他训练的前提。田径径赛项目训练包括智力、心理、战术、技能以及体能等,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基础,通过加强专项体能训练,能够不断的改善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充分的发挥运动员的身体技能和运动素质,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同时,加强体能训练,能够对运动员身体外部形态进行改变,塑造专项需要、健全的体型,特别是对机能、形态或者某种素质要求特别高的项目,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逐渐的向专项需求方向发展。
体能训练能够降低运动员发生运动伤病的概率。体能是运动的前提,具有良好的体能,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各种运动技巧,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运动员在训练、径赛过程导致的伤害。体能训练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加强耐力训练,能够有效的延缓疲劳,降低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加强力量训练,即使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出现意外,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意外事件对运动员身体造成的损伤程度,同时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降低再次受伤的概率。强化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应急能力,还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有效的降低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现阶段,虽然我国在田径径赛项目中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体能训练观念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因为国情、政治以及环境等众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成绩和其他体育强国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体能训练方面,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对于体能训练的认知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体能训练理念以及方法陈旧,对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效果相对较差。按照项群训练理论对田径径赛项目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耐力与速度两大类,对于耐力,主要包括竞走、中长距离跑等径赛训练项目;对于速度,主要包括短跨、短跑等径赛训练项目。因为田径径赛项群训练项目众多,不同训练项目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训练理论、训练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许多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练员素质水平有限,不能够充分、全面的了解不同田径径赛项目之间的差别,导致我国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过分的重视专项训练,并不重视对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在赛场上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难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使运动员运动水平和成绩停滞不前。此外,我国高校田径径赛教练员不能够准确的理解“极限体能训练论”,缺乏对该理论的科学理解,在开展体能训练时,不仅会限制运动员最大运动潜能的发挥,还会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总的来说,虽然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因为各个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提高体能训练的实效性,尤其是教练员的训练指导能力较差,研究成果不成熟、研究方向不深入,导致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亟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进行优化和完善。
培养教练员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水平。体能是田径径赛各项目的前提和基础,是所有田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硬件”,同时也是运动员赢得比赛的“利器”。因此,在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培养教练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是,部分教练员在田径径赛项目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专业理论教学,过分重视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并不考虑学生的训练接受能力以及训练方法等,不仅不能够达到提高运动员体能和田径技能的效果,反而会增加运动员的心理负担。针对该种现象,教练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自主意识,尽快的掌握国内外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各种先进理念、教学方法等,并且在实际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过程中,明确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合理的选择训练强度,尽可能的提高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适用性。此外,教练员还应该重点做好体能专项训练的理论指导工作,真正的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系统、科学以及潜移默化的提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水平,这对于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视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和实效性。体能训练作为田径径赛项目的基础,运动员体能水平与运动项目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田径经济项目技术水平。在进行运动员体能训练时,必须重视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和时效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加强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体能训练效果。为了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需要创建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机制,制定科学的基础训练项目,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体能训练,最大化发挥运动员的潜能,系统性的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效果。
加强体能训练的时效性。为了提高体能训练效果和质量,必须重视田径体能训练的时效性,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化教学模式。体育运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且主动参与的项目。但是,如果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氛围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时,教练员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氛围,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运动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更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多元化教学的初衷,对教学器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进行变更,科学的教学组织,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组织时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运动水平等,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内容丰富、别致的体能训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便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样化教学模式包括趣味性教学、专项教学等。
丰富教学内容。现阶段,高校大部分运动员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望非常强,在进行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时,应该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年龄段特征以及运动水平,制定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能训练教学的积极性性,对于提高体能训练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氛围,使体能训练内容更加丰满,同时还能够提高体能训练效果。体育游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和高校运动员的年龄段特点相契合。例如,在进行跑步锻炼时,如果采用传统的跑步训练,训练非常单调,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对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比赛和游戏的模式丰富训练内容,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接力跑、追逐跑等,并采用实心球、体操棒训练跨步跑,或者组织“Z形跑”、“螺旋形跑”、“追打球”等游戏模式,充分的发挥高校运动员的天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能,还能够使学生的步幅与速度更加专业化,尤其是在进行追逐跑训练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灵敏性,长此以往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力、灵敏性、速度以及跑步技巧等。
创建完善的训练制度。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赛场成绩,因为赛场之上只论输赢。因此,基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失效为目标,创建完善的训练制度,让所有的运动员在系统、科学的训练机制下进行训练,挑选能力拔尖的高校苗子,进行科学性、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田径径赛也快速的发展,运动员逐渐从“全能型”向“专项型”方向转变,专项体能训练已经成为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学的核心,专项体能训练已经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体现专项体能训练价值的首要艺术。因此,各个高校必须将体能训练作为田径径赛项目的重点,不断的完善训练制度,提高体能训练的实效性,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增加科研投入,不断完善科研训练体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高校应该尽可能的增加科研投入,增强和科研机构与训练结构的联系,基于科研理论成果进行训练,能够为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提供现实材料,为提高体能训练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科技投入与管理,不断的完善科研训练管理体系,为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许梿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例如,采用专门的科研实验室对运动员进行常规性检测与生化检测,对运动员的运动状态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并对体能训练计划进行训练,显著的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效率。因此,高校田径径赛教练员应该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以科研成果为依据,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走上科学训练、科技兴体的目标。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强化沟通和交流学习。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练员必须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增强和国内外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国内外关于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成功理论和经验众多,如何将上述理论和经验合理的应用在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中,已经成为困扰高校田径径赛教练员的首要难题。因此,教练员应该摒弃传统保守的观念,增强教练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内部沟通相互“传经论道”,外部借鉴先进经验,不断的提高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运动水平。美国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中有细到大拇指的专用训练器材,对运动员的躯干肌群、四肢以及大肌群进行全面的锻炼,但是,完全依靠机械区训练,能动性相对较低,难以对运动员的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采用组合肌群训练的方式,对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进行良好的锻炼。同时,我国田径径赛项目马俊仁等著名教练,提倡的“以短促长、以长补短以及长短结合”的训练观念,为我国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练员提供了先进、创新的教学观念和经验,显著的提高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评价的变通性。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教学评价时,应该转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评价的变通性,对运动员的的成绩、参与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学生给出最中肯的评价,尽可能的提高过程评价在总体评价中的比重,让所有的运动员都能够体会到田径运动的独特魅力,采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帮助所有的运动员树立自信心,从教导员的评价中获得参与体能训练的动力。例如,某运动员的体重为100公斤,在入学3000米测试中,其成绩超过20分钟,经过大量、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该学生的成绩为15分钟,虽然该成绩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导员不能采用批评的方式,否则将会打击其自信心和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而是应该给予该运动员最大的鼓励,在计算总成绩时,应该考虑其参与体能训练的参与程度或者积极性,虽然成绩不甚理想,但是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导员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并给其及格的分数,这样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帮助其重新树立信心,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能训练中,为田径径赛成绩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导员还应该采用附加分的方式,对于进步幅度大、进步速度快的运动员,给予附加分的奖励,而对于进步速度慢甚至倒退的运动员,教导员应该酌情减分,并和出现成绩倒退的运动员进行沟通和了解原因,然后对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方案或者计划进行调整,在教导员的帮助下,实现全体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对于体能训练的认知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体能训练理念以及方法陈旧,对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方法和手段不合理,导致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效果相对较差,亟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在进行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时,必须培养教练员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水平,重视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增加科研投入,不断完善科研训练体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强化沟通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评价的变通性,不断的提高高校田径径赛项目成绩,甚至达到国际径赛水平,这对于促进我国田径径赛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王炳花.高校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的教学优化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5).
[2]高飞.田径径赛项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策略探究[J].运动, 2015,(12).
[3]黄坚.田径径赛项目比赛的战术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10).
[4]杨磊.普通高校田径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价值工程,2012,(16).
[5]陈伟华.大学生200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6]金宏伟.浅探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J].艺术科技,2016,(4).
[7]雍桂军.高校体育设置径赛项目为必修课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8]邓万先.高职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职业岗位针对性[J].体育教学,2014,34(8).
[9]张宏亮.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0).
G808
A
1006-8902-(2017)-08-SY
2016山西省科学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山西省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号:GH-16032)。
何涛(1977-),男,汉族,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