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航,喻学林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3)
大学新生学习生活适应状况调查
——基于武汉纺织大学2016级新生调查分析
廖 航,喻学林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3)
环境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走上人生发展的新征程,是许许多多大学生进入大学面临的第一课题。调查表明,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在通过自我调整后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新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模式转变等方面,新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学校、老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走好入校“第一步”;设立新生导师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关键还要看学生自己。
大学新生;适应状况;校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是青年走向未来社会的桥梁,进入大学也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状态都会经由这个阶段而走向成熟。大学生能否顺利的适应这个重要转折期的变化,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步入大学的新生们不仅要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同时还要面临着学习模式、人际交往、自我规划等多方面的人生课题。这个时期,大学新生们在心理和生理上也正处于敏感多变且叛逆的青春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将给每个新生带来不可避免的压力和挑战,能否正确地去应对和解决这些压力和挑战,并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成为大学新生所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因此,了解并关注新生入学后的适应状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所要解决的第一个课题。
(一)调查抽样情况说明
本次调查以武汉纺织大学2016级本科新生为样本总体,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80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0%,女生120人,占60%;92人来自城镇,占被调查对象的46%,108人来自农村,占54%;文科95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7.5%,理科105人,占52.5%;独生子女8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41.5%,非独生子女117人,占58.5%。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环境适应情况、学业学习适应情况、大学生活规划情况和人际关系适应情况等四个主要方面,并依照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3个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深入调查了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状态。在问卷发放和回收的过程中,对192名大一新生进行了访谈。对回收的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站提供的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经过对回收后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后,下面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并把访谈内容融合进来,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状况做全面地分析。
(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规划意识
在对大学生活的总体了解方面,有88.5%的同学在入学前对大学生活有所了解,有4.5%的学生则是十分了解,同时有1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与高中一样按部就班,有34%的认为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高达61%的则认为大学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有15.5%的学生有思考过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有74.5%的正在着手准备相应的规划,剩下的10%的学生则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新生们把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炼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排在首位,其次则是选择考专业技能证书或考研,排在末位的则是出国留学和尽情享受大学生活。在大学毕业后的择业问题上,37.5%和32%的新生选择考研和进入企业工作,有12%的同学表示会选择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仅有9%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二)新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绿化、生活设施、运动设施、教学条件、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等在内的校园环境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感到满意,并能较好地适应这些新环境。其中,在教学条件、学习氛围、校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表示满意的学生比例还不是很高,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7%、65.5%、73.5%和69%。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在这四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从而影响到了自己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与适应度。而对校园环境的基础设施部分,即校园绿化、生活设施和运动设施三个方面,都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学感到满意,分别有4%、2%和1.5%的学生对上述三个方面感到不满意。
在饮食习惯、宿舍生活、作息时间、同学关系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好的适应并迅速融入到新环境中去。只有2.5%和1%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作息时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
(三)新生的学业学习适应性
相对于高中时期以板书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新颖多变,在延续讲授式教学的同时,案例教学、活动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也逐渐成为老师们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这对新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43.5%的新生反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有互动教学,“偶尔”开展互动教学占54.5%,仅有2%的新生说“没有”开展互动教学。这表明,绝大多数新生能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并在逐渐适应。大学像高中一样有常规的课后辅导吗?18.5%的学生反映老师课后开展过教学辅导,34.5%表示“偶尔开展教学辅导”,有47%表示没有开展课后教学辅导。对此,有66%的新生认为需要开展课后辅导,13%的认为完全不需要,21%的则认为可有可无。自主学习是大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老师讲授为辅。59.5%的新生偶尔会在课后主动找老师交流学习,6.5%的学生是经常会主动找老师交流,34%的则是从不主动找老师交流。教学方式从单一转向多样,主题发言、课堂辩论、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给学生的适应状态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转向自主学习,给新生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观念还急需转变[1]。
在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方面,83.5%的学生认为学生与老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深入交往,12.5%的新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与老师的关系不大,剩下的4%则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保持身份距离。当自己的认知与老师所讲的不一样的时候,59%的新生会选择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再做决定,5%的新生选择听老师的,4%的新生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老师所讲与自己无关,另有32%的新生会选择自己查询资料来求证。不同于高中阶段老师们灌输式的教学,大学老师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们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社会生存中,社交是必不可缺的需要之一。大学生更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社会价值。大学新生的社交群体以高中同学、大学室友和大学同班同学为主。有89%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社交活动会与自己的学习发生冲突。当两者相冲突的时候,72.5%的学生选择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来灵活取舍;有20.5%的学生坚持以学习为主,另有7%的认为以社交活动为主,事后再补学习。针对社交活动中所产生的交际费,87%的学生认为要理性消费、合理选择,5.5%的学生认为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开销,而7.5%则认为社交开销是很有必要的。新生在步入一个新的环境时,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但社交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困惑和烦恼,往往会令新生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表示存在‘与他人交往困难,缺少知心朋友’问题的学生达到了75%以上”,“在有关大学生自我评价方面,多达65.1%的学生认为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存在较大差距”[2]。不难发现,人机交往困难在当今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心理适应状况
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有3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环境,58.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在短期内调整好自己并迅速适应新的环境,而有8%的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还有1.5%的学生无法独立适应新环境,需要有他人的引导和帮助。在如何看待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上,高达91%的学生可以积极对待,认为有压力是正常的,5%的学生保持中立的态度,另有4%的学生认为心理问题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当遭遇烦恼或困惑的时候,朋友和家人仍然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倾诉对象,向朋友倾诉的人数略高于向家人倾诉的人数。其次则会选择向老师、网友或其他人倾诉,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
对于新生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无论是在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在心理环境上,都与以往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学习上要从老师讲授转向自主学习,在生活上要从父母一手包办走向自我独立。特别是在心理上,要逐渐接受并实现由纯粹学生身份向社会人的过渡转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新生才能更好地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新环境。
(一)新环境适应程度:独立生活能力多种不足
现阶段的大学新生主要以“95后”为主,而“95后”又以独生子女为主,其所成长的环境是处于父母的呵护和宠溺之下,在心理成长上受到家庭的保护过多,直接深入社会的体验太少,在物质需要上得到了家庭的充分满足。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受制于现有的高中教育模式,在生活上“放手”、“放权”,家长全身心投入到“后勤保障”工作,生活上绝大多数事情都由家长们一手包办[3]。而进入到大学之后,新生们必须丢掉“拐杖”独立生活,自己去应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突然转换是大学新生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障碍,一道艰难的‘坎’。”这一转折期是青年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际关系建构的关键期。校园环境、饮食条件、宿舍生活等基础环境也就成了部分新生重点关注和吐槽的热点话题。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新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亟待提高。衣服怎么洗、被子怎么叠、宿舍卫生怎么做、生活费如何合理使用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新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独立生活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是处于一种颓废的生活状态:饮食方面不规律,晚睡晚起,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不利于新生的学业学习,同时更加不利于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不利于新生的心理健康。长此以往,新生们在生理健康上走向紊乱,在心理上更是孤僻内向。日常生活的懒散和放纵必然波及到新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力和理想追求,最终会造成入学适应困难问题,严重的就是在大学混日子,成天浑浑噩噩。
(二)学习方法上茫然无从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的学习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在高中阶段,教学活动都是由老师来主导进行,依托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地讲解,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大的指导和督促作用。而在大学里,大部分学业学习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都要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查询资料来完成学习,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也需要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同时,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都是安排的满满当当,而大学阶段每天除了几节课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的节奏感一下子就从紧凑转向了宽松。因此,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紧凑到宽松的转变,使得多数新生们都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没有了外力的推动就不知道如何前进。特别是如何合理地把握和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多数新生表示感到十分的迷茫,总觉得自己是在虚度光阴,想好好把握住学习的时间,但又不知道从何做起[4]。
(三)人际交往困惑重重
1.人际交往从单纯走向复杂使新生困惑。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交群体无外乎家人和同学,大部分学生和同学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远超于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彼此之间也就形成了相对熟悉和稳定的同辈群体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大多数内容是青年人自己的情感变化,兴趣爱好和学业,交往方式比较单一和纯粹。而大学阶段的社交群体在原有的家人和高中同学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大学同学、社会中的朋友和在学生社团中认识的朋友,同时,伴随网络聊天平台和游戏等网络生活又结交了许多网友,从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交网络。这里面夹杂了复杂的习性、利益、权力、情感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的社交问题,要么导致学生性格转向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环境中去,从而影响学习和个人的健康成长;要么受到片面价值观的诱惑和鼓动,做出激进的、有害的行动,也会伤及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可怕的是对价值观的扭曲。
2.亚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多数新生的社交重点都在学生会组织和各种社团。如何处理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新生所关注的重点,特别是遇到一些所谓的“奇葩”社交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去面对,对新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其次,由于家庭文化与教育背景的差异,同寝室之间同学的相处偶尔也会出现不太和谐的局面。特别是当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一起的时候,由于物质生活追求以及相应价值观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在性格上转向内向。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过度的优越感和对他人的不体谅,这就使同学间关系变得紧张。
3.异性交往的困惑。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与高中时期纯粹的异性交往相比,大学时期的异性交往夹杂着更多、更复杂的情感,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都处在“性”的敏感期,因而与异性的交往也迎来了一个“尴尬期”[5]。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男女同学之间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多数学生很难准确地区分和把握“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因而加大了与异性交往的难度。那么如何处理恋爱中彼此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心理状态,给很多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困扰[6]。同时,新生们进入大学之后,原有的家庭关怀和同窗情谊的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感,使他们迫切渴望得到新的关怀,而异性往往比同性更容易倾诉。但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学生们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困难重重,异性交往的失败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远远大于其他人际交往失败所带来的影响。
(四)心理上迷茫和失落
上大学对于部分新生来说也是第一次长时间的出远门,新的城市、新的学校,给很多新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感,同时也带来了失落感。在一个全新的陌生城市中,很多新生很难一下适应过来,想念家乡想念亲友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如果长时间下去则会导致新生们产生心理障碍和社交恐惧。而且,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凸显,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普遍,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则很有可能激发更大的矛盾[7]。当前,大学生之间因口角冲突所引发的他杀事件,以及压力过大所引发的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这都是因为青年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缺失,不懂如何正确处理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同时,面对大学里面宽松自由的学习模式,部分新生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和规划未来的前进方向,简而言之,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这种茫然的感觉也会引发新生的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既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挑战,也是高校和辅导员所面临的课题,那么只有学校、辅导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有效的联动机制,才能更好的帮助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
(一)走好入校“第一步”
1.开好第一次班会。在我国高校,新生入学后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开班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第一次班会这个“初次亮相”的机会,采取巧妙方法促动新生间第一次公开交流互动,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措施让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班集体当中去。其次,安排同专业的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到现场跟大家一起开展交流会,解答新生入学的各种疑问,帮助新生更快的了解校园环境和所学专业,为新生的自我规划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2.组织好第一次军训。如今,军训已经成为大学新生入学后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但是部分学校并不太重视军训,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军训这一机会,那么对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军训不应仅局限于对新生的体能训练,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团队对抗性质的素质拓展活动,加强新生的集体认知和集体归属感。其次,军训教官也可以深入到新生宿舍,帮助独立能力较差的新生学会逐渐独立生活,用军训的纪律督促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目前的问题是,高校新生军训时间短,训练内容简单,不能增加训练强度,可能有的训练达不到要求。
3.上好第一堂课。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也尤为关键。据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介绍,新生入学第一次上课是期待最多、最聚精会神,且印象最深刻的一课。教师的敬业态度、专业水平、教书能力都在学生的期待中,并可能转化成新生接下来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所谓“师表”,就“表”在这里,所谓引导,这就是开端。部分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大学的学习模式都并不了解,而且经过高考后的假期,好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完全放松,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更快地进入到正式学习中去。
(二)设立新生导师制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活就是一项修行,修行的好坏在于学生是否能更好的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而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就在于作为“领路人”的老师是否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们的生活导师,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我们应该弱化辅导员的管理角色,而强化其教导角色,加强辅导员与新生之间的朋辈交流。教育活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意义的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与价值认识。辅导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督促新生的学习,主动引导新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只有让新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当他们有困难时才会主动找老师沟通。
同时,也要注重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之际便建立心理档案,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对于心理状态不佳的新生在重点关注的同时,要做到以引导、疏导为主,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与学生家长一起形成联动机制,一起帮助新生走出心理障碍。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争取勤工助学的机会,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和自卑情绪[8]。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思想教育要及时跟上,确切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
专业课老师则是学生们学习上的导师,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高级顾问”。在新生入学之际可以给新生设立学习导师,可以由专业课老师担任,也可以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旨在帮助新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大致的蓝图规划。学习导师在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同时,也要着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入学之初就形成自学自立的学习风气[9]。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不至于在落后的情况下再次掉队。
(三)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关键还要看学生自己
学校和辅导员所能做的事情都只是外在辅助的作用,要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关键还是要看学生自己。首先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管是面对全新的环境,还是生活中其他的困难挫折,我们都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良好的心态是我们战胜困难、走向成熟的前提条件。其次,要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我们才知道前进的方向,才知道如何规划和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同时,明确的目标也能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激发我们的潜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愿景。最后,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面对宽松的大学生活,我们不能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仍然应该向高中阶段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调整心理状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由内而外的自我革新,积极主动,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大学生活中去。
[1]李静.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8-120
[2]刘海峰.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策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2):78-79.
[3]刘琳. 浅析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J]. 北京教育(德育),2010,(12).
[4]罗杰,周瑗,陈维,潘运,赵守盈. 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6,(3):418.
[5]沙海燕,张霁,丁宁. 大学生异性交往认知观念的调查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08,(11):31-33.
[6]谷秋颖. 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引导方式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98-101
[7]温杰. 大学新生心理调适调查[J]. 教育与职业,2014,(31):76-78.
[8]王惠. 大学新生“三位一体”协同管理模式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4):129-132
[9]景鹏. 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3-47.
责任编辑:郑诗锋
Study on Freshmen’s Adaptation to Study and Life in College —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2016 Freshmen i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LIAO Hang, YU Xue-li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Huma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nvironment. How to adapt to the college life and start the new journey of life is the first difficulty that man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Study shows that only minority of them are well geared into the college’s study and life through self-adjustment. Most freshmen have failed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long after the entrance,especially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pattern. The new environment creates the huge temptation and poses the huge challenge for freshmen,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ir ada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 student and school. They are taking the first step in college well; establishing tutor system for freshmen; students’ self-reliance.
freshman; adaption; campus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08-11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项目“中国梦愿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动力培育的路径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4ZD049)
廖 航,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喻学林,男,湖北孝感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344X(2017)10-00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