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兰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湖北 黄石 435000)
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医药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让世人看到了中医药的广阔发展前景。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优势,卓著的临床疗效在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药科技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科技期刊承载了传播和交流中医药最新科研成果的光荣使命,它是交流临床诊疗经验的一块园地,还可以与时俱进地报道现代中医药人运用科技手段研究古法古方所得出的新结论。新的时代背景下,办好中医药科技期刊意义深远。如何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宣传报道中医药的传统思想和最新研究成果、繁荣中医药学术、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时办好中医药科技期刊,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期刊人,责无旁贷。
近年来,在非典、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积极有效作用令世界瞩目,它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医药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医药热”,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门诊部,也有国内中医院校与国外医疗机构合办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药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攻克了种种疑难杂症,提高了疗效,正一步步走向世界。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坚定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中医中药正朝着服务于全人类的方向前进[2]。
面对方兴未艾的世界“中医药热”,美国一位医学专家曾做过这样的预言:中医药能适应现代人向往无损伤治疗和自然疗法的大趋势,能适应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能为健康和长寿提供保健,因此它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3-4]。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在人与外界环境上强调天人合一,在整体上强调阴阳调和,阴平阳秘,正气盛则邪不可干。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和环境之中,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中医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还是一门生活化的医术。
中医诊断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中医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外测内归纳为证候,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所独有的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我国药用资源有1 2000多种,文献记载的方剂有10多万首,中成药5 000多种。中医药源于劳动生产,几千年来人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积累形成了如今相对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用于治病的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治疗方法多样,譬如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洗、中药敷贴等等,各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也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理论和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更凸显优势。总而言之,中医药的优势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生命力之本。这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同时也是中医药走向市场化的必要保障。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陈可冀说,“中医药值得像宝库金矿一样去挖掘”。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专家表示,中医药不仅在治病方面发挥作用,还将护航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助力国际卫生体系建设。
目前,虽然对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讨论热闹非凡,却很少有人关注如何加强学术成果的表达窗口——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建设。中医药期刊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办好一本中医药科技期刊,就如同举起了一面学术旗帜,它可以倡导一种中医学风,推动一种中医思潮,传播一种中医理念[5]。据了解,我国目前中医药科技期刊品种已达到140多种,但是办刊质量良莠不齐,在来稿的质量、编排的质量、装帧印刷质量等方面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所42所[6],他们所培养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是中医药事业赖以生存以及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给中医药科技期刊供稿的拥有高素质的作者群以及读者群。高校的师生来稿一直是中医药期刊高学术质量的保证,反过来,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也为他们的临床、科研及写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及搜索平台,两者相辅相存。
中医药科技期刊重在发表该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的编辑应密切关注并及时把握当今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所选论文应是表达在保持中医传统特色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精确客观的检测指标,结合现代多学科的先进方法进一步揭示自身科学内涵。对来稿的要求除了交流中医中药的特色疗效之外还应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前瞻性、时代性。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DNA技术等对于中医病证、经络实质、脏腑生理病理等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药物和方剂数据库呈现隐性知识的内在规律,通过实验室检测并以数理公式进行描述和验证的学术论文[7]。新的时代赋予了期刊人新的要求,现代中医药主张传承与创新并重,编辑可围绕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六个领域组织稿源,充分展示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学术特色[8]。
建立一支可以密切支持和配合各项学术工作的编委队伍,对保证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提升期刊管理质量、促进期刊广泛合作意义重大。编委队伍的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譬如作者的投稿中有关于计算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有关于基因代谢组学研究的等等,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期刊的来稿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医案医话和临床经验报道,中医药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传统的中医药期刊编委队伍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适应审稿需要,编委专业分布应扩大,应根据研究的热点补充控制论和信息论等西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编委。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与期刊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核心编委队伍,充分发挥其组稿、约稿、审稿作用,有力促进宣传经营工作。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期刊发展强有力的保证。中医药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是复合型人才,既是出版领域的一员也是中医药行业人才队伍中的一员。中医药学发展至今,中医药科技期刊刊登的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中药内容,还有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临床诊断以及重要的药理研究新成果,那么,作为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编辑首先应当具备中医药的专业知识和出版基础知识;其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还需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再次,加强编辑队伍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扩大编制员额,引进人才充实编辑队伍。期刊出版环节众多,编辑部每一位工作人员既有分工也有协作,老中青编辑各自发挥他们的优势,从业时间长的自然经验丰富、思虑周到,年轻编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更容易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办刊过程中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药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编辑是一门永恒的手艺。能记录下中医名家的临床诊疗经验,能报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科研成果,能见证中医药文化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的传播,能躬耕于中医药业界精英们学术论文的字里行间,对一名中医药科技期刊编辑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一篇好文章,一名好编辑,一本好期刊,让千古名方的效力得以广泛流传,能与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一道戮力同心展示他们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造福患者,意义深远。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编辑活动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如果编辑能在日常的琐碎编校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找出工作规律,找到作为编辑的职业荣誉感,让编辑职业成为一种享受,那么我们一定能把中医药科技期刊做好做精,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发展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迈入了快车道,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9],并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的总目标。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作为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编辑,有责任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精益求精,服务读者,服务社会,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为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为促进中医药学术思考与信息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建银.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我国软实力[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
[2] 新华网.屠呦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EB/OL].[2015-10-06]. 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10/06/c_134686997.htm.2015-10-06.
[3] 国富民强.中医药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EB/OL]. [2011-12-13]. http://blog.sina.com.cn/s/profile_2525932031.html.2011-12-13.
[4] 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2.
[5] 吴忠才.名牌栏目—学术集群的形成与凸显[J].出版科学,2008,16(2):39.
[6] 中新网.五大看点解读中国首部中医药发展白皮书[EB/OL].[2016-12-06]. http://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6/12/06/030195256.shtml.2016-12-06.
[7] 黄芝蓉,文宁.从近3年影响因子排序看中医药期刊努力的方向[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66.
[8] 黄苏萍,黄丰,陈成东.中医药期刊现状及提高影响力之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61.
[9] 科技部.政策解读《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9-05-05]. http://www.doc88.com/p-316764021161.html.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