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丹
(武汉轻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武汉 430023)
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增长的灵魂[1]”。“区域创新体系”是自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个新的创新体系。“湖北区域创新理念”是湖北省在第十次党代会所提出,以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观念、技术、制度等全方位集成创新,以推进湖北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各类期刊408种,其中科技类期刊207种(以湖北省新闻出版局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的服务者,无疑在对促进湖北区域创新体系中担当和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在促进湖北科研理论成果的引领,提升湖北科研的整体水平导向,传播湖北科研实力,助推湖北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湖北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区域创新的主体要素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区域内的企业组成。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区域创新提供创新知识与技术,是促进区域创新观念、技术的主要源泉。政府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要引领者和协调者,通过提供科学的战略决策、制度保障、基础建设设施,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引领和协调区域内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科技信息的收集、审定、发布与传播,将技术创新知识提供给合适的技术创新转化生产主体。区域内的企业是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是创新技术社会化的最终创造者和生产者。它们相互对接,配合,作用与被作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提升,创造区域经济的社会效益。
作为代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理论及技术集合成果展示的科学期刊,在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科技期刊体现了湖北省的科技理论及技术成果;科技期刊反映了湖北省的科研水平及实力;科技期刊反映了湖北省在科研上的进展及是否具有创新性、特色性;科技期刊是湖北省总体科研成果与社会公众进行展示与交流及接受评价与监督的互动的良好途径;科技期刊将湖北省的科研工作者、专家学者与全国社会各企业界、经济界、政界、研究院所等,行业生产者,行业研究专家、办学资助者等,组成研究与成果转化利益共享的链接。
所谓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而观念创新则是以理论的形式呈现,其次是技术创新。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媒,则肩负着传播的作用。没有科技传播就不可能有再创新。科技期刊作为科研理论,科研技术等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一个集合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平台。一头承接着科技知识的源头,一头又将科学技术的作用扩散主体给联系起来。因为,科技创新知识首先是发表在科技期刊,通过期刊传播,或者科技中介组织的有意识的引导,将源头的科技技术引荐给需要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的企业,使得科技知识有一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
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曾指出,要努力推动湖北省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拓展知识产权资本化的服务模式,构建知识产权转化与投融资服务体系。要深入探索运用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和产业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保障[3]。而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前提,首先是知识能得以传播,其次是知识的引领。作为提供科技知识源头的科技期刊关注的是各行业领域最前沿的信息与技术,有资料显示,科技创新知识有70%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有的学科领域甚至可高达90%[4]。因此,科技期刊所关注的新知识,新技术对于提升湖北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技术引领作用。
湖北省各类科技期刊涉及数理科学、生物、化学、建筑、天文、地理、医药、卫生、农业、工业、交通、环境等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诞生的新理论、新学科、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位于全国的前茅。何学华、吴月红(2011)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活动起到预测、导向、跟踪、评价的作用。科技期刊论文从审稿到发表,经历了对创新科研成果的真伪、学术价值的判断过程,形成的科技评价体系对科技创新产生了助推作用[5]。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122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00多家,占全国前列。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产生高质量、有水平、有价值的科技论文的源泉。这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有为社会服务,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责任与义务,也完全具备服务地方经济的条件和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强调与地方企业进行服务对接。企业将自身的困惑,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告诉这些科研单位,科研单位会利用自身各项研究的强项,联合各路专家、学者进行共同决策,帮企业答疑解惑。而科研单位也将自身的新技术,新方法向社会公布,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以让科研成果有落地转化的结果。企业与高校的对接与融合,有机地解决了双方的困惑,通过强强联合,使湖北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湖北的经济给予支撑,有利于提升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据湖北省科技厅的资料显示:湖北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地,但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并不成正比。湖北省在校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二、第三位。湖北省在SCI、EI和ISTP上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第5位。尽管如此,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却呈现三大特色:一是,比较强有力的研发机构与普遍的较低水平的技术应用并存;二是,区域较强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及其高新技术产业与整体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联系;三是,企业与创新源之间的“断层”[6]。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科技期刊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并没有真正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与作用。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湖北省高校云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占全国前列,全国的大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二、第三位,但高质量、有水平、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却并不理想。
由于科技期刊作为传媒具有宣传高校学术、形象、实力的功能,还可为参评职称、硕博士毕业、科研项目申报等提供一些帮助,所以,大多数高校的科技期刊皆本着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办刊,其“服侍”的办刊方针,必然导致其思维创新不足。缺乏从学校办学战略高度来办刊的理念,更谈不上从结合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理念来办刊了。其次,科技期刊虽然品种众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但办刊的体制大同小异。科技期刊编辑部(杂志社)均为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的附属单位,是学校、科研院所并非不可或缺的单位。这种寄生存在单位,与其母体一样也是事业单位。由于受制于事业单位体制,其管理体制僵化,缺少与市场接轨的创新体制与灵活机制,这样必然导致,稿件质量不高; 编者、审读者及作者队伍阵地建设缺乏;工作效率滞后等现象。由于受限于主办单位的管理及体制的约束,湖北省的高校科技期刊皆具有办刊人员少、经费不充足、受众少、发行量小,同质化严重等特点。
科技期刊集合了多种学科、多种专业行业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科研成果只是止于被发表的状态,大量的信息资源皆被淹没在传媒信息的海洋里,其信息资源没有被得以再次开发利用,没有结合其行业领域的实践进行实用性、有效性论证。主要原因就是科技期刊的信息中介及推广平台建设不够,虽然有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但毕竟其收录的信息范围太广,信息太多,并不具有专业针对区域性创新经济发展的职责与功能。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使得寻找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企业与拥有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开发、新观念的科研成果主体者产生一定的脱节,以至不能将科研成果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期刊虽然也有自身的中介组织,如学会等,但其只是扮演了一个联谊的角色,并不具有将学会所集合的期刊信息进行分类,推广、利用、转化等意识和能力,使得大多数的科技信息只是处于发表而已。
虽然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媒介,具有传播的功能,但纵观湖北省的科技期刊,由于其特殊的办刊体制、编制及经费的限制,使得办刊人员难以走出去,真正参与到科研一线与生产一线的调研,从而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及读者群。作者是确保刊物的知识源,读者是使得刊物知识得以向社会和市场扩充的中介。这样必然使得科技信息流通不畅。作者无法找到适合作品发表的合适刊物,企业也无法找到真正所需的信息。其二,大多数的刊物由于专业性极强及市场意识缺乏,一般只是在师生或交流单位等极小范围类传播。其三,大多数的科技期刊皆为季刊、双月刊,其办刊周期性长,使得信息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只有具有超前的实用的信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科技期刊所关注的是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这就必然对从事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学术视野、对稿件所指向的专业行业的了解、社会应用、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有高度的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若不具备一定前瞻性分析问题、把握其社会效益判断的能力,很容易对信息进行误判。使得信息不能正确及时地发挥其社会效用。
但由于科技期刊特殊的办刊体制,及获得高校支持的资金有限,因此,难以吸引大量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从事编辑工作。高校里不乏各类专家学者,但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不一定就能当好高水平的编辑。而高水平的编辑则一定是哪个专业和学科的专家。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实际上当好一个编辑不见得比当好一个教授容易些,从某种意义说还更困难些。”这些表明,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懂得自身专业知识和具有良好的文字修养,具备编辑出版业务水平,还必须得具有一定的其他专业的抽象理论及一般常识,编辑的视野要博,思考要渗透相关学科领域。因为,现在的科研成果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跨学科复合型研究已成常态。编辑如果在此方面,知识水平储备不足,认识不够,那么在策划、组稿、甚至是编辑过程中就会非常被动[7]。因此,也就不能发挥科技期刊应具有的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
湖北省在区域经济创新中,应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在科研成果信息传媒中的作用,彭励科技信息中介平台的搭建,以促进对科技信息的整合、分析,以及开发、利用、转化工作,真正形成市场需求与研发目的的良好对照;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良好对接,真正促进湖北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办刊体制,使得刊物在人、财、物等方面僵化。在人才方面,真正适合办刊的优秀人才由于不是体制内的编制,进不了刊物,而编辑部内不适合办刊的人员又难以辞退。在财物方面,编辑部由于是二级单位,所有的财、物皆需向主办单位申请,得到其核复和审查,没有财、物自主权。这样便使得工作开展起来受到许多的限制。要想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科技期刊的真正功能与作用,首先,得在办刊体制上进行改革,适当给予宽松的办刊环境,放开财务制度,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办刊模式上,可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思路和方式,有利于刊物办刊质量和影响的提升。
湖北省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居全面前列,但它们皆独立于生产企业之外,这就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生产,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有必要建立科研信息资源进一步推广、开发、利用的中介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虽然信息平台很多,但由于信息来源复杂,许多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值得商榷,而湖北省建立自己的科研成果信息平台,就得有针对性地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在信息的可信度、可行性、实用性,以及市场效益评估等方面多下功夫,成为科研成果拥有者与市场需求方的调节者,粘合剂。
要更新办刊理念与办刊思维,把握好期刊定位。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在信息发布之前,找准成果转化的对象,最大限度地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中小企业是促进湖北省经济活跃的主体,因此,科技期刊科研成果的发布的成果转化应该多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推广投资费用少,好操作的实用技术。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大刊物的影响,在稿源及信息输出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如作者的投稿系统软件,编辑的排版系统软件,期刊自身的信息还可与一些中介组织和信息公司,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上的对接和联合宣传、利用。利用网络可以充分将作者(研究者)与企业(技术转化的生产者)对接起来。
(1)稿源平台建设。科技期刊,特别是各高等院校的科技期刊,要避免同质化,或大杂烩的办刊形式,要依各自办学的学科特色,确定自身的办刊特色,要有鲜明的办刊定位。并依此理念,确定自身的作者队伍平台建设,以确保稿源。通过学术会议等广结作者,通过跟踪国家及省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进展,主动向工作有创新,研究有新意有深度的专家组稿。并依稿件的质量和研究的创新度在文章稿费上拉开差距等方式,取得作者支持。
(2)文章质量。科技期刊必须以学术质量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支柱。摆脱为评职称、为硕博论文发表、为教师年终科研加分、为各科研项目顺利结题等服务的“侍女”角色。摆脱人情稿、关系稿,确立只重文章质量,不关其它的稿件质量观。
(3)出版时效。对信息作出快速反应是信息化时代对期刊编辑人员的必然要求。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期刊的能动作用呈正比关系[8]。这就要求期刊编辑要有对信息进行敏锐分析判断的嗅角,对于重要的信息,要作出快速处理。还要求期刊可利用互联网等一些传播媒介发布信息。这样一方面,保住了重要的稿件; 其二,使得信息得以及时有效的传播、利用;其三,稳住了作者,保证了稿源。
(4)拓宽发行渠道。高校科技期刊传统的发行模式一般是作者、师生及单位之间内部交流。除了保证传统的发行模式外,还应利用多种手段拓宽发行渠道,校友、生产企业、相关行业的学会、中介机构、研究机构等都是重点的发行对象。并在发行上,还要做到信息的跟踪、调查、分析与利用。
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应积极地走出编辑部,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以了解国际、国内的经济趋势;参加企业访问,以了解市场动态、市场需求,以便时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在信息的编辑与发布上,尽量多发表一些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项目。另外,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专业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讲座与交流,讲授最新的研究动态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既进一步扩大视野,又紧密与市场相连。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的服务者,无疑在对促进湖北区域创新体系中担当和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在促进湖北科研理论成果的引领,提升湖北科研的整体水平导向,传播湖北科研实力,助推湖北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湖北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纵观湖北省的科技期刊,还必须主动调整办刊理念与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创新体制,完善管理,提升办刊能力,走出自身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为湖北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真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2] 以创新驱动战略助推跨越发展[RO/OL].[2012-06-27].http://www.hubei.gov.cn/zwgk/rdzt_v12/2012mhwzt/2012yydczl/pl/201207/t20120703_383168.shtml.
[3] 郭生练.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知识产权融资力度[RO/OL].[2012-08-09].http://www.hubei.gov.cn/zwgk/zfld/szzc/sld03/sk03_zyhd/201208/t20120809_389536.shtml.
[4] 蔡剑英,赵愚.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作用的系统评价[J].编辑学报,2001,13(3):125-127.
[5] 何学华,吴月红.提升科技期刊引领功能 推进安徽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学报编辑论丛,2011(00):6-9.
[6] 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C].2007-12-14.
[7] 敖丹.论高校如何利用科技期刊突显自身办学特色[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09):03.
[8] 辛明红,孙辉,郭景富,等.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的功能与建设[J].编辑学报,20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