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化解读中的传播与失落

2017-03-09 12:3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者霍尔

刘 璇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467001)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化解读中的传播与失落

刘 璇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467001)

《麦田里的守望者》利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描写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生活;将愤怒与焦虑详细体现于主人公的经历之中,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与好评;针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文化解读,针对抽象且隐藏的丰富内涵进行探讨,探究其传播过程的影响及失落的原因。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文化解读; 传播; 失落

《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成为小说史上的经典著作,至今已有十一种翻译版本,深受我国读者的欢迎。《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亦是当前文学研究选择的热门课题,且其对生活的感悟已然超过了大多文学作品。文章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将"麦田"作为文化公司、酒吧、房产等地的名称,此种象征手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小说创作之中。本书的作者于2010年去世后,更多的读者慕名仿效书中的主人公,因此有专家呼吁读者不可按照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进行生活。由此可见,虽然此书反映的是当时文学创作潮流以及社会现象,但在当代仍存在着具有影响力的消极观念与行为,需要读者在认真阅读的同时亦能认真思考。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一) 创作背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创作于二战胜利之后,当时的美国成为了一个军事大国,不论在政治还是军事方面皆占据领先的地位。但在这样的时期,实利主义在美国社会中悄然兴起,纽约成为代表性的地区,导致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如同一片荒原一般,没有人在意他人的感受。

(二) 内容简介

主人公是一名仅有十六岁的少年,不喜读书,对学校的一切感到厌烦,被学校多次开除。但他未曾感到难过,便深夜离开学校。在外又游荡了一天后,主人公偷偷回到了家里,并对妹妹说自己要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悬崖边捉住狂奔至悬崖的孩子。整本小说篇幅较短,仅描绘了主人公离开学校在外游荡的一天两夜的经历,虽然这本小说描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小,但具有着强大的批判力度。其中描写的社会道德堕落,充满着异化色彩,但也是当时商业社会的现实。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剖析上,有着细腻又探析的笔触,将主人公的精神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 人物分析

小说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主人公霍尔顿,霍尔顿最喜欢的作者,同时也充当了哥哥与朋友角色的D.B,最后一个则是霍尔顿的妹妹菲比。三个人物性格各不相同,霍尔顿是一个具有理想的人,但同时又仿佛有着精神病态一般。而霍尔顿的妹妹对霍尔顿十分依赖,是改变霍尔顿主意与思想的关键人物。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化解读中的传播

(一) 符合现实性人们的期待视野

现实性人们更注重的是追求个性的解放,这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狂人日记》中将新文化运动后礼教樊笼的突破性后果表现得十分仔细,越来越多的读者阅读后皆转变了传统的思想,使得个性解放成为现代文学文化发展的趋势。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兴起于二十世纪后半个阶段,这与国人思想传统禁锢的打破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麦田里的守望者》顺利地成为我国人民精神的依靠,成为当时人们批判社会的虚伪与压抑的有效工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由于反映了众多不满情绪,成为我国一大禁书。除了相关人员可以查看,普通百姓无法阅读。这样的政策使得此书的阅读行为本身成为叛逆的象征,读者的心态与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心态不谋而合,从而使其成为我国当时社会中普遍认可与流行的小说书籍。此外,由于我国处于文革阶段,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文学被镇压。但也正由于文革的开始,《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禁书再次得以传播开来。由于红卫兵的抄家行为,此类严格控制的读物流散出去。由于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书成为了大中城市以及乡镇村落最流行的书籍。很多百姓表示,《麦田里的守望者》体现的艺术,成为其抒发怀疑与愤怒的契机,书中大多数语言皆可被用来表达愤怒与失望。

(二) 体现反叛性社会的时代象征

李泽厚将新五四时代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的代名词,并提出人思想的启蒙、觉醒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与复归,皆围绕着当代个体理性差异化的主题颠覆,从而使得《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与巴金《家》中的高觉慧进行对比,针对他们对旧社会反叛精神的描述进行讨论。的确,《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时社会叛逆青年思想的共同体现,亦是当时社会的时代象征。在其出版后的两年时间,便出现了两篇直接受其影响的小说,皆利用主体情绪作为小说的结构,并利用同样的方法对情绪进行着表达,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反叛色彩。此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叛逆的形象得到巩固与深化,将其叛逆思想融入多篇小说之中,并将其改变至电影或戏剧等,霍尔顿则因此成为了叛逆、玩世不恭的代表。九十年代后,针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介绍及传播的力量越来越大。甚至教育类杂志上也出现了对此书的推荐性文章,认为学生阅读此书可对生活有着另一种理解,从而对丑恶的社会认真对待并提高警惕,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方向。《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当代时代的象征,并成为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中的经典,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对此书的理解过于片面化了,因此需要改变我们固有的思考角度,对此部作品重新审视。

(三) 形成自我审视思想的雏形

通过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难看出,霍尔顿在拥有叛逆思想的同时,也对小说中描写的社会有着一定的警惕,亦有着一定的自由理念。体现出小说在描写社会规范"假模假式"的同时,也对过度的自由、宣泄有着高度的警惕。但小说在描写主人公的警惕与怀疑时,并未过多地描写对别人的怀疑,而是常常将怀疑与审视的对象作为自己。比如,霍尔顿在对他人感到讨厌的时候,他会先告诉自己,不要先下定论,因为自己并不了解对方,所以需要小心一些。再如,霍尔顿被安多里尼接待后,被身为同性恋的安多里尼抚摸时,霍尔顿虽落荒而逃,但依旧怀疑自己是否将他人的善意当做恶意对待。其实霍尔顿已经步入成熟了,自身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开始学会思考他人的长处。这也说明霍尔顿由愤世嫉俗转变为理解他人的处事方式。可以说,霍尔顿自我审视的思想对当时的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亦奠定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国当时社会的地位与发展。

(四) 运用影响后世小说的象征手法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运用了多样化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小说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利用象征手法隐晦地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小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并能传播于读者周围环境。小说中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应用了象征手法,分别是场景环境与事物。作者将潘西中学、纽约街头两个场景以及红色猎人帽、悬崖两个事物作为被象征物,从而塑造出一个充满激情、纯真,但却孤独迷茫的霍尔顿人物形象。小说将潘西中学作为当时美国社会的象征,虽然生活充裕,但依旧无法感觉到开心与幸福,这与当时美国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描绘出一个富裕却空洞、进步又同时在退步的社会。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逐步走向迷茫、沉郁。而针对纽约街头的描写,也多了几分人物描写,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精神贫乏描写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出美国当时的社会氛围,并将社会作为霍尔顿绝望、空虚的根源。此外,红色猎人帽与悬崖的描写,更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与意识形态。作者将猎人帽巧妙的设置为霍尔顿的精神寄托,将悬崖作为孩童纯真的生活与肮脏不堪的社会之间的界限。而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理想亦是霍尔顿或是作者对当前社会的一份希冀。又同时将霍尔顿的纠结、矛盾、挣扎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以此引出青少年之间的共鸣。使得小说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一代经典。后世部分作品依旧延续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将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通过象征事物侧面表达,为我国新型文学创作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并同时也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传播起着促进的作用。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化解读中的失落

(一) 对反抗、逃避理论有争议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着大量的反抗精神,但也表现出主人公的逃避心态,霍尔顿在面对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时,在反抗的同时也选择了逃避。但霍尔顿依然有着理性去面对这个世界,对社会的主流思想产生着怀疑。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逃避理论在文化解读中不同学者亦有着争议,对于反抗与理性逃避有着不同的看法,使得此部小说在文化解读的过程中,传播率下降,而逐渐失落。

(二) 对非法活动的权力观有争议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个经典的人物斯宾塞老师,他的教育既古板又腐朽与虚伪,仅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将学生打造成假模假样的君子形象,以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而为社会服务。可以说,斯宾塞老师是一个伪君子,彻头彻尾、虚伪、势力,将高尚的教育逐渐转变为见不得人的勾当。而部分学者针对斯宾塞老师的人格定势因素有着不同的见解,主要争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斯宾塞老师为首的人群是这个资本主义时代的统治者,认为斯宾塞老师将学生看做自己的臣民,并一味地为其灌输时代化的知识,使其成为真正"监狱"时代的傀儡。第二种看法则是以斯宾塞老师为首的人群应该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长期被资本主义时代压迫,从而产生反抗意识。但主人公霍尔顿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且有着自己的看法,从而导致其逐渐病态化,模仿形形色色的不良人群,使自己成为一个垮掉的青年形象。所谓非法活动权利观,则体现出霍尔顿及斯宾塞老师的教育行为及生活行为,而对这样非法活动权利观的争议,虽对此书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同时对其的文化解读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 题旨与结尾解读具有争议

对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题旨与结尾的正确解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当有人问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守望者的身份时,多数人会回答为霍尔顿,但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个守望者指的是成年世界。还有部分学者将菲比作为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哥哥,改变哥哥的思想。此外,对小说的结尾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第一个理解是认为霍尔顿虽然叛逆,但最终思想还是回归到了社会,结尾以喜悦为主。但第二个理解则是认为霍尔顿充满了悲观意义。霍尔顿的结局是彻底的悲观绝望,最终导致精神病态。这份争议导致《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断发展,引起读者不断思考,但同时也使其逐渐失落。

(四) 对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理解具有争议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与作品的主题与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对霍尔顿形象的理解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美国社会的叛逆者与反抗者、精神灵魂的守望者与追寻者、西方文学作品的孤独者亦是痛苦的觉醒者。由于主人公形象理解的不同,对整篇小说的主旨亦有着不同的理解。

四、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对读者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给予无数茫然的青年心里慰藉。亦由于其文章自我审视的思想与象征手法的作用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潮流与新型文学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学者对其文章主旨、主人公形象、其中所含反抗,逃避理论的争议,对小说文化解读的发展与失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张贵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58-161.

[2] 管南异.《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中国的传播与失落[J].外国文学研究,2012(2):149-155.

[3] 刘颖.浅析象征手法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14(7):41-42.

[4] 唐健芙.《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J].新西部,2014(26):97.

2017-03-06

刘璇(1976-) ,女 ,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外国文学方向,电话:15137557035。

I713

A

1671-4733(2017)03-0133-03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者霍尔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汉白路的守望者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