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华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为例
王莹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师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山区、地市州高职院校的优质师资引进存在巨大挑战。如何探索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全国骨干高职院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养的实践经验为例,从建立师资队伍的长效机制、推进改革创新、多途径培养提升和创造成果增强归属感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改革创新;多途径培养;高职院校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严格选拔、建立机制、培训锻炼、教学竞赛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名师工程等措施[1],已建成由国务院津贴专家、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教学名师、黄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校名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596人;选拔900余名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常年聘请楚天技能名师45人、外籍教师8人、兼职教师600余名。建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质量决定了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科学管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机构,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认真落实,形成了长效机制,即构建了长期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正常运行并且能够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
(一)成立机构,专人专班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成员由人事处、组织部、教务处、计财处负责人和各教学学院院长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督促检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和完善“四大机制”,实现科学管理
建立了教师准入机制、职务评聘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管理暂行办法、各类岗位设置和各类人员聘任制度、各级专业技术岗位申报制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及服务行业企业的管理办法(试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还有教学名师、校内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等选拔办法[2],专业(公共课程)负责人、教学学院(实训中心)主任聘任办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 创新产教融合共建师资队伍机制
职业院校要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要与企业合作,互聘人才,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建立制度,安排教师下企业、进医院、工厂、公司等,各专业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教师能力的共赢机制:一是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专业,如烹饪专业、物流专业(学徒制)、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等;二是极大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核心竞争力;三是科研上实现校企合作的协同体系,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获益的目标。
(二)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六大工程
“六大工程”是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每一项工程有明确的目标、具体方案和考核措施,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已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业务强、影响力大、技术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受到同类院校同行的高度评价。
(三)创新“宝塔式”教师培养路径
将职业教育的教学名师作为最高奋斗目标,经过四个培养阶段:新进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名师有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学校目前认定了596名“双师”素质教师、190名骨干教师、18名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聘任了专业(课程)负责人72人、教学学院系(实训中心)主任(副主任)20人,选拔校内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选聘了27名青年教师导师,评选校级教学名师10名,聘任了43名楚天技能名师,建立了2个省级技能名师工作室。
(四)创新教师工作“六个一”考评体系
为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制定“六个一”考评体系。“六个一”指:“专业教师要密切联系一个企业、深入一个专业建设、开发一门专业课程、结交一个兼职教师朋友、每年做好一项研究、建好一个个人网站”。还通过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督导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结合考核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
采取“五个相结合”办法来培养师资,促使队伍和谐稳定、积极向上,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上岗培训与下企业锻炼相结合
一方面是新进教师实行岗前培训。近年来学校提高了新教师准入门槛,特别是理工科新教师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具有两年以上的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近三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教师58人。每年暑期组织他们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学习,实行导师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帮教,组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以带动新进教师尽快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岗位[3]。另一方面是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必须下企业锻炼一个月以上,职称晋升必要条件是任期内五年有六个月的企业工作经历。
(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一方面走出去。为引进国(境)外先进职教理念和学习办学特色,三年来,先后选送了 160余名干部与教师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台湾、香港等地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和职业培训,组织了多场国(境)外学习报告会;教师们通过学习思考,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课程,在各教学学院进行了说课、课堂教学等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二是请进来。聘请了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如田随明教授、黄德辉教授、姜大源教授,陈解放教授、李进教授等一批专家来校讲学,也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做专题报告。每一次讲学和报告,都使教师深受启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三)团队建设与个人职业能力培训相结合
一是加强了团队建设。学校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聘用理念先进、专业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领军人物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在学校培养选拔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骨干教师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学校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活动经费、设施设备等条件。二是参加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试,测试不过关者通过帮学测试合格才允许上讲台。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校领导带头参加测试、各教学院长首批培训并测试达标,然后担任评委、全体教师分批参加培训与测试。通过持续三年时间的学习与培训,全体专(兼)职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教师既要积极参与科研又要进行社会服务。近五年来,学校教师累计承担教科研项目736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289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11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430项,省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53项;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80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800多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18部。学校有32名教师分别担任湖北省农业科技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累计培训社会人员20余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146项。
(五)师德师风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学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方案,评选师德标兵,每年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并组织校内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和全国道德模范巡回演讲会,起到震撼思想、净化心灵和激励鞭策作用。同时还加强了教师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合一”,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开发课程,运用任务驱动法、仿真操作法、活动游戏法、案例法、情景剧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了教学效果,密切了师生感情。
(一)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1.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大赛获优异成绩。近5年,学校教师参加湖北省、全国教师说课、多媒体课件、课程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微课等比赛, 14人次获得省级、16人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
2.教师指导学生482人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等赛项中分获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省级职业院校大赛一等奖115项。2013、2014、2016年,先后荣获湖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总分第一名。学校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届超过98%。
(二)高级技术人员收获良好声誉,为老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有一批教师成为行业、专业方面的专家和顾问,如熊发涯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熊发涯、刘东山、夏学文、胡亚学分别是全国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夏学文、胡亚学两名教授入选湖北省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名录;刘晓敏获得湖北省教学名师称号;多名教师成为各专业建设发展的专家,等等不一一列举。他们既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为黄冈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建立机制、改革创新、多途径培养师资队伍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道路,打造了一支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为黄冈职教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宋剑杰.卓越院校视域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
[2]秦芬.高职“双师双能”师资建设的跨界协同与路径选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
[3]洪德慧.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成长路径探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Faculty Development i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Wang Yinghua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In recent year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occup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refecture states, where there are great challenges of introducing excellent teaching staff. It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on how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made an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teaching staff,promot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enhancing and creating training results in multi-ways and promot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Long-term mechanism; Reform and innovation; Multi-way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710
A
1672-1047(2017)06-0013-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6.04
2017-11-15
王莹华,女,湖北浠水人,副教授,护理学院书记。研究方向:心理学,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王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