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寿光县志》载《藜照堂野史》考证

2017-03-09 09:29刘志国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野史景行艺文志

刘志国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民国《寿光县志》载《藜照堂野史》考证

刘志国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经考证,《寿光县志·艺文志》中记载的《藜照堂野史》一书,与新发现的《卯金野史》为同一本书。详细论证了《藜照堂野史》与《卯金野史》书名不同的原因;简要叙述了《藜照堂野史》与《卯金野史》残本的主要内容,考证了作者的姓名、籍贯、年龄。

藜照堂野史;卯金野史;寿光县志;刘景行;民国

一、考证的背景和意义

寿光修志始于明代。明崇祯七年(1634),张僎所修县志已无存,仅在《张氏家乘》中存录《序言》一篇。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刘有成督修《寿光县志》,计32卷10余万字,寿光市博物馆存藏一部。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王椿总修的《续寿光县志》,共30卷,约13万字,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藏本,烟台市博物馆有残本。清嘉庆四年(1799),知县刘翰周总修县志,共20卷,计20余万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金猷大奉令修《乡土志》,山东省博物馆存有抄本。民国15年(1926),县长赵志澄领修县志,民国17年(1928)完成初稿,手稿由上海图书馆存藏。民国24年(1935),县长宋宪章督修《寿光县志》,全书共16卷,约计50万字,今民间有存。以上皆寿光官方所修县志,其中除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县令刘有成督修的《寿光县志》,是由寿光县贡生安致远主持编纂,而且整个修志期间没有动用公款,“炙砚燃柴,不费官家之烛”,被称为《安志》外,尚未发现私人撰写本地史志的记载。

以上官修县志中,以民国宋宪章版《寿光县志》历来被寿光史志学界推崇,是在康熙、乾隆、嘉庆《寿光县志》资料的基础上编纂的,较前诸版本更为全面、完整,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寿光历代名人及著述在其《艺文志》中均有辑录,观之可谓浩繁,但遗憾的是也仅仅记载书名与作者,内容鲜有提及。随着时间推移,在其《艺文志》中记载的这些寿光本土著作,已是遗失殆尽,只留其名,难寻其踪。但这既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宝藏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名片。

典志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动力,古籍的抢救、整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卯金野史》的出现,是迄今为止,寿光官修史志以外,私人撰写地方史的唯一发现,是为寿光古籍抢救工作增砖加瓦,怎能不详加考证。

二、《卯金野史》的主要内容与民国《寿光县志》记述比较

《卯金野史》残本第三本,体例为编年体,除首篇条目《张七黄涯筑堡纪》纪年无考外,其余编年时间从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十四年(1888),共计25年。内容分为历年国家和当地的大事记,多为太平天国兵乱及各地剿匪;历任寿光县令的姓名、藉贯及政治得失;历年县、乡、会试考题及寿光取得名次的考生姓名、藉贯;历年天气、农时、收成;当地名仕、贞妇烈女的诗词、篇章、传纪;大臣奏章,皇帝御批。主要内容摘要汇总如下:

(一)按编年先后,共计记载寿光县令11位,主要记述其姓名、籍贯、到离任时间,任职期间的重大事件,并评判政治得失。所载县令依次为:彭公、吴树声、王亭锦、王鸿藻、胡堃、蓝沂华、何庆祥、张毓楷、郑锡鸿、朱恒祺、吴邦治。

(二)按编年先后,记载了25年内,所有的童试、乡试、会试题目,并记录期间寿光所考中举人(11名)、进士(2名)的姓名、籍里和其它考试情况。其中所记载的考试题目对于研究清代科举教育制度、考试形式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于下分别例举所记童、乡、会试题目一例。例如同治三年(1863)的乡试题目为4篇:《若圣兴仁至云尔已矣》《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入其疆至庆以地》《赋得岩泉滴久石玲珑》;同治四年(1864)的童试题目为3篇:《琴兄》《管叔》《赋得丝不如竹》;同治四年(1864)的会试题目为3篇:《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必得其寿》《不违农时食不可胜食也》《赋得芦荀生时柳絮飞》。

(三)按年月随时记载本地农时收成、交易行情及天象等。例如,同治五年(1865)记载的一条农时收成为:“岁次丙寅。柴草大贵。谷楷,俗名桿草,每斤二十五文;豆楷,每斤十八文;菼,每个五百文,重卅余斤。三月、四月雨多,麦招丹,园地特甚,麦粒甚是卑细,坡中薄地不招丹,粒实充满如故。”

(四)根据时事载录大臣奏章及皇帝御批原文,其中有:“李鸿章奏、翁同爵片奏、山西大饥董其恕奏、浙江巡抚臣卫荣光跪奏。”

PGC模式是专业生产内容。这个模式更注重的是内容的质量,在内容的编排上更为注意专业性,内容更加耐人寻味。在UGC模式下带来的内容纷杂的状态下,很多短视频平台请了大量的PGC达人入驻,使UGC模式与PGC模式相融合,最后UGC取代PGC。之所以运用PGC模式,是因为想让生产内容更加专业化,从而打造良好的品牌。

(五)记述太平天国兵乱,并详细记载战争情况,篇题如:同治三年(1863),“二月收复杭州城”、“六月收复南京城”;同治六年(1866),“捻匪蹿扰纪略”;同治七年(1867),“丁大人讳宝桢山东巡抚在直隶剿除捻匪”、“同治年间贼势总论”等。

(六)拾遗名士文章、辞赋及自撰时事杂文等,共计27篇。

(七)其它非通例性条目若干。查得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艺文志·上》有如下记载:“刘景行《藜照堂野史》,是编自道光辛巳至宣统己酉,凡邑内灾祥丰欠,历任邑侯姓氏、藉贯及政治之良寙,两闱五贡科名先后与夫硕儒贤媛有卓行可纪者,皆辑录之。”

从内容上来看,《卯金野史》残本第三本与民国《寿光县志·艺文志·上》中所记载《藜照堂野史》的简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理由推断《卯金野史》即是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艺文志·上》记载的《藜照堂野史》,只是书名不同。

三、作者考证

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艺文志》所载《藜照堂野史》作者刘景行,正与我先祖同讳。据家中族谱记载:“祖上自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枣强县野雀窝村迁民至寿光梨园村,后世居于此。”刘景行,即是我的上述先祖。族谱载:“刘凤林,道光庚子科副举人。子,景行。”而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选举志·贡举表》亦载有:“刘凤林,梨园人,副贡有传。”《寿光县志·人物志·孝义》有刘凤林传:“刘凤林,字莲溪,梨园庄人。道光庚子副贡,兄桄出嗣……寿八十有四终。”并记录其义事一件。

《卯金野史》残本第三本中,有“先考归葬”条目与以上所述及家族谱和《寿光县志》中的记载相互对应,记有“夏与贤恭挽莲溪刘二兄”的挽联一副,并有“敕授修职郎,道光庚子科副举人、国子监议叙教谕,先考得菴府君寿终。讵生于嘉庆三年岁次戌午享年八十四岁”纪念诞辰之语。

《卯金野史》中所记“先考”“府君”是指作者的父亲无疑,而“莲溪”“得菴”正是《寿光县志·人物志·孝义》中所载作者父亲刘凤林的字和号;《寿光县志》中“道光庚子科副贡”,与《卯金野史》和家族谱中所载的“道光庚子科副举人”亦是相互对应,只是叫法不同;而《寿光县志·人物志·孝义》中“兄桄出嗣”则证明作者的父亲排行第二,与《卯金野史》挽联中“刘二兄”对应,及两者都载有“享年八十四岁”之语等确凿证据,都足以证明《卯金野史》和《藜照堂野史》的作者是同一个人。由此可以完全判断,《卯金野史》的作者即是刘景行。

《寿光县志》《卯金野史》残本以及家族谱中对于作者刘景行的生卒年均无记载,准确的生卒年份已难考证,仅可从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艺文志》中所载《藜照堂野史》简略中的纪年和作者父亲的生卒年加以推断。

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艺文志》记载,《藜照堂野史》的纪年为道光辛巳(1821)至宣统己酉(1909),由此推断,作者肯定不会死于自己作品的最后纪年之前,所以卒年不会早于1909年。

作者刘景行的父亲刘凤林,在《卯金野史》残本中明确记载为“讵生于嘉庆三年岁次戌午享年八十四岁”,即嘉庆三年(1798)至光绪七年(1881)。估算其25岁生子,则作者刘景行生年应大体为1823年,即道光三年左右。若按作者卒年约为1909年,再按90岁推算,则作者生年约是1820年,而公元1821年(道光辛巳)正是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中所载《藜照堂野史》简略的开始纪年,或许作者正是有意记录了自己生卒年间的历史。

因此,将作者刘景行的生卒年定为:生不早于1820年,卒不晚于1909年是较为合理的。而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是在1935年完成,即在《藜照堂野史》(或称《卯金野史》)完成大约26年后被收录。

四、书名考证

从《卯金野史》第三本的内容与民国宋宪章《寿光县志》记载的《藜照堂野史》简略完全一致来看,虽大体可以断定《卯金野史》与《藜照堂野史》即是同一本书,至于为何使用了两个不同的书名,又经查证古籍,推断如下:

据《三辅黄图·阁部》记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察。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曰,予略授子焉。”上述记载中的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等,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及《战国策》等,因此是刘姓氏族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始祖。《三辅黄图》中的记载虽为传说,但却足以解释“藜照堂“的来源。传说中讲,成帝时,刘向任光禄大夫,在天禄阁校阅皇家藏书,非常努力,直至深夜。这时有一黄衣老人,柱一根青藜杖,叩门而进,见刘向独自一人在昏暗中读书,便将手中的青藜杖点燃,增加室内光明,以助刘向读书。称刘向为“博学者”,以“卯金之子”之名闻于天帝,因其读书用功,又传授其“五行洪范”之文、“天文地图”之书。

而一支尊刘向为始祖的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常以“藜照堂”或“青藜堂”等作为堂号,并常用于著作之名,或以“藜照堂”自称,而“藜照堂”则是刘姓最为著名的堂号。

上述传说中“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即指的刘向,而“卯金”则是繁体字“劉”的左边部分,更是刘的意思无疑。所以“藜照堂”与“卯金”实则意思相同。

至次,《卯金野史》与《藜照堂野史》的来龙去脉就非常清楚了。而之所以书名不同,可做如下推测,《卯金野史》是手稿时所用,当时文人著书立说成风,或相互间借阅,或付梓成书,而《藜照堂野史》极有可能是在向外借阅或刊印成书时使用的书名。也可由此猜想,《藜照堂野史》断非只有一部手稿,或在世间尚有刊行本或其他手稿匣于某处落灰亦未可知,果真如此,实我辈之幸事!

[1][2]宋宪章.寿光县志[M].台湾: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801,1236.

[3]刘景行.卯金野史[M]// 第三本.草本手稿,32.

[4]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31.

责任编辑:陈冬梅

K29

A

1671-4288(2017)04-0013-03

2016-11-12

刘志国(1988-),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野史景行艺文志
元雨舟的新世界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Tianzi Mountain天子山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野史精神与传奇笔法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HaveYou Taken a SelfieToday?今天你自拍了吗?
晚清野史史料状况研究
——以戊戌变法为中心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