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县正阳关镇的历史地位

2017-03-09 08:46关传友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寿州正阳阳关

关传友

(皖西学院 皖西文化中心,安徽 六安 237012)

正阳关镇古称颖尾、颖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位于寿县城西南三十公里处,地处淮河、颖河、淠河三水交汇处,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是明至民国时期中国淮河流域最重要的税关,有中华“八大名关”之一称誉。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淮水在颍上县南三十里、又东三十五里,即东、西正阳镇也。东正阳,属寿州;西正阳,属颍上县。挟淮据险,为古来之津要,今商旅往来者皆辏集焉。颍水亦自河南境流经此入于淮,谓之颍口。盖自北而南者,颍口其必争之地矣”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七,《川渎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 5433页。。说明正阳关镇在淮河流域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由于文献的分散与缺乏,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正阳关镇历史文化缺乏系统研究,仅李强、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②李强,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64-171页。一文曾对正阳关镇的交通地位进行论述。本文仅对正阳关镇的历史地位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历代争战军事要地

“南北分疆,两淮皆战场也”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南直方舆纪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868 页。。正阳镇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南北战争中兵家争战的军事要地,历史上在此多次发生战争。《左传·昭公十二年》载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 1338页。。表明当时楚国军队曾经据守此地。明嘉靖《寿州志》记载正阳镇在“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⑤[明]栗永禄:嘉靖《寿州志》卷之一,《舆地纪》《坊乡》,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年。。说明汉末刘备曾驻军于此,现今还留有刘备城、张飞台遗址。三国魏黄初五年(224年),“魏主丕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如寿春,盖自颍口入淮也”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023 页。。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甲子,“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〇五,《晋纪二十七》《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继而发生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秦晋“淝水之战”。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四月,南朝梁“陈伯之为江州刺史,戍阳石”⑧[齐]魏收:《魏书》卷十九,《列传第七中》《任城王》,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梁天监四年(505年)甲寅,“将军姜庆真与魏战于羊石。”⑨[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梁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于顗“以水军总管从韦孝宽经略淮南。顗率开府元绍贵、上仪同毛猛等,以舟师自颍口入淮。陈防主潘深弃栅而走,进与孝宽攻拔寿阳”⑩[唐]魏征:《隋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五》《于仲文兄顗从父弟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唐天佑二年(905年)十月戊申,朱全忠“发光州,迷失道百馀里,又遇雨,比及寿州,寿人坚壁清野以待之,全忠欲围之,无林木可为栅,乃退屯正阳。……十一月丙辰,朱全忠渡淮而北”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一》《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天祐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五代“周显德二年伐唐,李榖等为浮梁,自正阳济淮,败南唐兵于寿州城下。三年,唐将刘彦贞趋救,李榖虑正阳浮梁为彦贞所断,乃焚其刍粮,退保正阳,彦贞闻之喜,引兵轻进,直抵正阳,周将李重进度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既而周主至正阳,进次寿州城下。四年,周克寿州,南唐林仁肇谓其主曰:愿假臣兵数万,直抵寿春,分据正阳,收复淮甸”②[清]顾祖禹: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 1028页。。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亮南侵,诏淮西诸军保颍口,盖扼要之地也”③同②,第 1023 页。。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权臣韩侂胄北伐失败,十月,金朝平章政事仆散揆“总大军南伐,分兵为九路进”,“以行省兵三万出颍、寿”反扑,“宋帅何汝砺、姚公佐悉锐师屯花靥以备。揆乃遣右翼都统完颜赛不、先锋都统纳兰邦烈潜渡八叠,驻南岸。揆麾下大军直压其阵,敌不虞我卒至,皆溃走,自相蹂践,死于水者不可胜计。进夺颍口,下安丰军,遂攻合肥,取滁州,尽获其军实”④[元]脱脱等:《金史》卷九十三,《列传第三十一》《仆散揆》,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南宋末年,元军灭金挥师南下,强渡淮河,占领正阳镇,开始了灭宋战争。《元史》记载,元至元九年(1272年),董文炳“迁枢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筑正阳两城,两城夹淮相望,以缀襄阳及捣宋腹心”。十年夏,“宋淮西制置使夏贵帅舟师十万”与董军大战于正阳镇,结果败退而回⑤[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董文炳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以上所引说明正阳镇在南北政权对峙之时军事地位之重要。

社会承平时期的短期社会动荡,正阳镇也是兵锋所及之地。元末,淮河两岸是红巾军政权的首义之区,正阳镇成为刘福通红巾军“大宋”政权的都城——安丰城的北部屏障,在此及周边曾发生多次争战。明崇祯八年(1635年)春,高迎祥、张献忠率农民军自颍州攻占正阳关,攻寿州城不克,东去攻占凤阳中都城。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至九月,太平军与捻军在正阳镇同清军进行了历时半年多的攻防战,清庐凤道、曾任寿州知州金光筯死于此。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寿州淮上革命军以正阳关为驻防地西征光复皖北各县;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安徽讨袁军同袁世凯北洋军倪嗣冲部激战于正阳关;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攻占正阳关。1932年5月,中共鄂豫皖红二十五军攻占正阳关,三天后撤离到苏区;1938年6月5日,日本侵略军自蚌埠沿淮河西进,守卫正阳关镇的国民政府军短暂激战后败退,日军攻占正阳关及寿县城,一月后撤出。直至新中国成立,正阳关镇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

二、皖北地区交通中心

交通中心是“位于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干线的交叉点与衔接点,对于一定区域的交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⑥李强,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64-171页。的城镇。寿州“正阳镇陆路东通府城(引者注:凤阳),南通六安州,西南通霍邱县,西北通颍上。水路上通汝、颍,下通洪泽湖”⑦[清]曾道唯:光绪《寿州志》卷四,《营建志》《关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说明正阳镇因其地处淮河中游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明清时期皖北的交通中心。明中期,正阳镇已是“东接淮颍,西通关陕,商贩辐辏,利于鱼盐,淮南第一镇也”⑧[明]栗永禄:嘉靖《寿州志》卷一,《舆地纪》《坊乡》,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年。。据明徽州人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记载,经正阳关起点的路途有5条,途径正阳关有3条;明程春宇的《士商类要》记载,经过正阳关起点的路途有2条,途经正阳关的路途有3条⑨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录》二、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因此,从明中后期起,正阳关镇已经是沟通南北、联络东西的水陆交通中心。到清代,其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清代正阳关水路西通霍邱县三河尖(今属河南固始县)、河南信阳州,北连河南省朱仙镇、周家口,南接霍山、六安州,下达凤阳府临淮关、淮安府,舟楫如梭,商贾云集,为沿淮中游水路交通的总枢纽。清末民初,贯通南北的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原先淮河南岸一小渔村的蚌埠因淮河铁路大桥而设车站,遂逐渐成为交通枢纽,具备了“纵有津浦铁路,横有淮河,更有蚌合、蚌蒙、蚌灵等汽车路网织各处,长淮小轮,往来如梭”⑩龚光朗,曹觉生:《安徽各大市镇之工商现状》,《安徽建设月刊》1931年第2期。,成为事实上的皖北交通中心。清末民初,安徽省政绅学商各界经过多种努力和尝试,规划或筹建经过正阳关的铁路线共有9条,都是要依然维持正阳关等地的皖北交通中心地位,但结果都是无功而返①李强,马陵合:《近代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64-171页。。 正阳镇则因“货运大半舍河道而改由铁路。淮河在运输上的价值减少到只是对铁路起些辅助作用而已”②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 599页。,遂逐渐丧失其皖北交通中心的地位。

三、淮河流域重要税关

“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辐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爰系之税以便诇幾,以佐国家经费”③[清]允祹等:《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六,《户部》《关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其所设之关称之税关。所谓税关就是国家(王朝)“在水路要冲和商品集散地,设置收税口,对过往货物和船只,征收货物税和船税,所征税款称为关税”④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关的设置》,《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54-64页。。税关又称为钞关、榷关。

明代淮河流域最早设税关是凤阳府的广济、长淮二关。史载:“洪武中商贾众多,故设广济、长淮二关,给印记,关置大使一员,副使二员,收掌户部所给勘合,书填商船货物,送税课司征税”⑤《明宣宗实录》卷一〇七,《宣德八年十二月戊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由于二关离中上游太远,致使许多关税流失,明朝廷于成化年间在淮、淠、颍三河交汇之地新设税关正阳钞关。正阳钞关设置的具体时间有成化元年(1465年)、成化八年(1472年)之说。据明嘉靖时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张惟恕题称:“寿州正阳钞关始于成化八年,以赈济饥民,而劝收船米。至正德元年,以供给高墙,而改纳船料。至嘉靖八年,又以委官人等多方为害,通行停革。”后又以“正阳钞关设自成化年间,其来已久,实与临清等关相同。若使正阳可革,则他处可得而尽革耶。且天下商贩往来南北者,皆经临清等处征税。何独循淮而西之商,经正阳者,乃得不税,亦为不均”等理由,请求照旧开设。于是朝廷委派巡抚凤阳都御史马卿会同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及直隶凤阳府知府刘佐勘查后,报经朝廷批准重新开设⑥[明]陈子龙等:《皇朝经世文编》卷一六九,马卿《查复钞关预处供给高墙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据明崇祯云间平露堂刻本。。清乾隆《江南通志》和道光《安徽通志》及清乾隆、道光、光绪《寿州志》都记载正阳税关设立于“明成化元年”。显然明代官员奏折较为准确,故以八年为准。

明代正阳钞关隶属于朝廷,由户部直接派人管理。后因“委官人等为害”,经马卿等人奏请改移凤阳府通判管理。清代初期仍按照明制,委派凤阳府通判管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朝廷将正阳关、临淮关合并为凤阳关,移驻于寿州西南六十里正阳镇设立关署,专管正阳、临淮二关,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归安庆巡抚监收;乾隆五年(1740年),钦差监督管理;十四年(1749年)归凤庐道管理,仍兼钦差监督衔,委督粮通判驻扎稽查⑦[清]曾道唯:光绪《寿州志》卷七,《食货志》《关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咸丰初年,因太平军兴而停关,设盐茶厘局抽厘助饷,至光绪二年(1876年)恢复正常。民国时期,正阳钞关为内地常关之一,隶于财政部,置总办治之。但因政局动荡,关榷时开时废,民国二十年(1931 年)初撤销⑧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寿县志》第十六章《税务》,第四节《工商税》,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406页。。

明代正阳税关开设后,“初以劝收船米,继而改纳船料”⑨[明]陈子龙等:《皇朝经世文编》卷一六九,马卿《查复钞关预处供给高墙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据明崇祯云间平露堂刻本。,所谓“船料”,据《明史·食货志》记载:“量舟大小、修广而差其额,谓之船料,不税其货”⑩[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商税》,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说明“船料”是依据船的容积及载重量向税关纳钞⑪何国卫:《析中国古船的料》,安呈瑶主编:《国家航海》(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48-62页。。清代则“止税船钞、庵篷、竹木、排炭”等,“无过往落地及鱼茶酒醋杂项诸税”⑫[清]曾道唯:光绪《寿州志》卷七,《食货志》《关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从所引史料可看出,明清时期正阳税关所征收的是通关税。明清时期正阳税关税源十分充足,史载清代凤阳关(统辖正阳、临淮二关)“税钞米豆居十之七八,杂货止十之二三,全赖上游豫省陈州、汝州、光固等处出产米豆,以及凤颍泗州各属所产粮食。年岁丰稔,客商往来江苏货卖,而下江杂货亦藉回空船只顺便贩运,往来纳税,上下流通,钱粮始能丰富”⑬《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6辑,《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管理凤阳关税务庐凤道王懿德折》,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第565页。。明时征收税银数,据马卿奏折称:查得寿州正阳钞关“往岁每月有收银二百两者,有三百两者,亦有不及数者,多寡不等,大约一年所得税银约三千余两”,“既足供给高墙”①[明]陈子龙,等:《皇朝经世文编》卷一六九,马卿《查复钞关预处供给高墙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据明崇祯云间平露堂刻本。。到明朝末年,税银六千一百一十六两五钱,清顺治年间增至二万七两,康熙二十年正月增至二万七千五百二十三两七钱。到光绪年间,额征税银六万二千四百四十六两三钱六毫五丝②[清]曾道唯:光绪《寿州志》卷七,《食货志》《关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民国时,凡船筏、车辆、驮畜转运过口的货物均按海关税率减半从价计征通过税,岁征银币5—6万元③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寿县志》第十六章《税务》,第四节《工商税》,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406页。。

以上所见正阳税关地位之重要,历代所征收税银数量之多,对缓解中央朝廷的财政压力作出了有力贡献,不愧为“中华名关”之称。

四、淮河流域商贸重镇

“长淮三面八百里,七十二水通正阳”。社会承平时期的正阳镇因地处淮河黄金水道而成为淮河流域的商贸重镇。在唐宋时期,属今颍上县的西正阳镇最为繁荣。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正阳镇位列京西北路颍州颍上县的三大镇之首,而淮南西路寿州安丰县则无东正阳之名。《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颍上县商税额为1934.146贯文,而所属正阳镇为4094.385贯文④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547页。。说明宋代颍上县正阳镇商贸繁荣程度超过治所县城。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建立钞关后,寿州正阳镇取代了颍上县正阳镇而成为淮河流域的商贸重镇,并成为皖豫鄂三省二十四县商品集散中心,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各地商贾接踵而至。据徽州《许氏统宗世谱·处士孟洁公行状》记载:“公讳赠姓许氏,字孟洁,别号默斋。…… 考讳宗沧,诚笃无伪,富而好礼。生二子,长贶,公其季也。自少不群,弱冠即来商吾里(六安团山郾),里中人皆敬仰公,予垂髫耳熟矣。继而商于寿春之正阳者二十余年。正阳为淮泗通津,士大夫过者无不礼于其庐,以是获知于公焉。……公商于外宜于家,人无间言。公教子以义方,作‘云山书室’命子孙业儒,视兄之子如己子,虑其骄奢,训戒周至。…… 庐凤士大夫由此皆啧啧于公焉。公与之处,乐闻善言,不资人之势,虽居要地,与公契者,足迹不至其官所,可谓能自立者矣。尤睦于亲旧,亲旧每因之起家,故正阳之市,因公而益盛。…… 其生财以大道,虽富而自奉如寒士。又恶夫世之人多守财虏也,常语予曰:‘仆役役于利是用深愧’。…… 以弘治甲子十月初五日终于正阳之馆,距生景泰甲戌年五十有一。…… 挽者近三千人,观者万人皆叹息,以为商而感人如此,虽达官贵人未之有也”⑤张海鹏主编:《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42-243页。。明正德年间,任寿州同知王九思称:“正阳镇在寿州南六十里,淮水自桐栢来,直走其西,人家负水而居,几七千户。舟楫所通,四方商贾,無有远迩,毕会于此。盖中都第一镇”⑥[明]陈子龙:《皇朝经世文编》卷之一百三十九,王九思《寿州正阳镇新修城垣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据明崇祯云间平露堂刻本。。其“东接淮颍,西通关陕,商贩辐辏,利有鱼盐,淮南第一镇也”⑦[明]栗永禄:嘉靖《寿州志》卷之一,《舆地纪》《坊乡》,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年。。而颍上县正阳镇则成为县境内一般小镇,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舆程记》所称:“东正阳商众所聚,西正阳土著所居”⑧[清]顾祖禹: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 1028页。。至清乾嘉时期的寿州正阳镇,则更是“据淮流之上游,舟车四达,物盛人众,邑据隐轸。国家设关榷税,隶于巡道,置通判、巡检、把总官驻之,以诘奸宄,禁虣乱。盖寿春为淮南重镇,而正阳又寿之门户也。”“户口殷繁,市廛绕富,列屋而居者,绮分绣错,栉比而云连。而估帆市舶,出入于洪涛颓浪、烟云杳霭之中,咸衔尾而来集。遭世承平,桴鼓无警,民生其间,相与之游”⑨[清]胡玉垣:《修建正阳城垣碑记》,碑嵌立于寿县正阳关镇古城南门城洞东墙。碑文为作者所抄录。。而寿州城的商业直到清中后期仍不甚发达,“城内空隙处,多凿井灌畦,以种菜蔬,桔槔之声接于耳”,“商贾以盐当为大,米麦、豆谷贸迁者,皆集于正阳、瓦埠诸镇。州城内负贩所鬻,不过布粟、鸡豚及竹木器用而已”⑩[清]曾道唯:光绪《寿州志》卷三,《风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

明清时期正阳镇成为四边货物的转运地。明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天下码头,物所出所聚处”⑪[明]王士性:《广志驿》卷一,《方舆崖略》,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5 页。。据《淮关统志》记载,淮安、扬州两关,“惟指南河(引者注:自凤阳、颍州和江苏洪泽湖而来者称之)出产豆麦、棉花、油饼等项货物,自正阳等处装载,由淮抵扬,输纳正供”⑫[清]杜琳,等修:《安徽省淮关统志》卷十一,《文告》,瓦哩哈《咨扬关文》,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六安州及周边货物水路输运皆通正阳关中转,据清《六安州志》记载六安州城北关廂二里许,“水通正阳关,西抵朱仙镇,东抵淮安。凡豫省客货,由水路溯淠而至龙津渡,即于北关登陆,赴孔城南入于江。两淮盐引亦由洪泽湖溯泗入淠至龙津,而桐城、舒城诸邑皆于此运销焉。豫章、东粤客货由孔城登陆而至北关,于龙津渡过载,顺流以往正阳”①[清]金宏勋:乾隆《六安州志》卷三,《城池》,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清康熙年间,正阳镇就有磁器行、京货店、平机行、木货行、花油行、梭布店、杂货店、干果行等规模较大的著名八行铺37家②《奉本州大谕永禁差役不取正阳行铺户碑》,碑存寿县正阳关镇玄帝庙公园内,碑文为作者所抄录。。 明清时期外地商家先后在正阳关城内建立了山陕、徽州、江西、湖北等八大会馆。据日本东亚同文会1914年调查,当时安徽正阳关计有浙绍、福建、湖北三馆,公所计有钱业、米业二所③[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 12卷,《安徽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 4月。。 清光绪十七年(1891 年),“英美商人来正阳推销以煤油为主的‘五洋’商品,购回茶叶、竹席、古玩、瓷器等土特产品”。民国三年(1914年),“华商与美商合股经营的正阳瑞东公司,除推销洋货外,并就地收购皮革、桐油、生漆、猪鬃、茶叶等运销国外。其后,当地商家亦渐仿效,转运地产名特品经上海出口。抗日战争以前,正阳关年进出口货物总值逾银币100万元,桐油、生漆、茶叶、竹编、麻类均由皖西山区贩来在此转口,而地产货则以畜产品为主”④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寿县志》第十二章《商业》,第五节《对外贸易》,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332页。。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阳镇成立皖北商务总会,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共有入正阳总商会各业商号达204家⑤吕冠甫:《孙公纪念碑记》,碑存寿县正阳关镇玄帝庙公园内,碑文为作者所抄录。。据统计民国时期正阳镇有交通运输业17家、工业14家、百货业21家、什货业20家、盐行12家、粮行8家、金融业3家、医疗诊所和药店30多家、浴池业8家、旅馆业13家、餐饮业22家、造船厂36家、船民数百家、铁匠铺10余家、木匠10余家、篾匠10余家⑥赵阳主编:《千年正阳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69页。。民国前期以前,正阳镇商贸繁荣之况可见一斑。

五、结论

综上所述,正阳镇在淮河流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南北政权对峙的社会动荡时期,是兵家争战要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社会承平明清时期,因其地处淮、颍、淠三河交汇之处,成为国家重要税关和皖北地区的交通中心、商贸重镇。进入民国以后,正阳镇逐渐开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津浦铁路的开通使正阳镇的皖北地区交通中心地位逐渐丧失,前文已述。民国十年(1921年),设立于正阳镇的凤阳关监督公署迁移至蚌埠和淮北督销盐务总局被取消,各地食盐自行贩卖,食盐交易日渐集中到人气日盛的蚌埠⑦佚名:《蚌埠皖北淮盐平市局成立》,《申报》1926年2月7日。。由此正阳镇的食盐交易中心地位逐渐为蚌埠所夺,其辐射至淮河上游及豫南、豫东及皖北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1937年后,受日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加速了正阳关镇的衰败。淮河流域水灾也是正阳镇衰败的原因之一,1954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正阳关水位达26.55米,正阳关城沦为一片汪洋,居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正阳关90%以上居民沦为赤贫”,许多居民迁徙到外地安家落户,正阳镇居住人口因此大幅度减少⑧赵阳主编:《千年正阳关》,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201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为治理淮河水患而在中上游地区兴建了许多大型蓄水水库,如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鲇鱼山等水库,使淮河流域主要支流淠河、史灌河等成为季节性河流而中断航运,使正阳镇失去了货运中转地的枢纽地位,而变成为县境内的商贸城镇,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景象。

猜你喜欢
寿州正阳阳关
去常熟
去常熟
夏日正阳
遥望阳关
阳关:虚实印象
徐正阳 油画作品
回乡偶书
让妈妈干活
回乡偶书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