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辉,胡群英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关于如何提高民族院校医学生学习成绩的思考
马 辉,胡群英*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随着社会及卫生保障服务业的发展,社会对临床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并能适应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医护人才变得十分迫切。为提高民族院校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成绩,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民族院校;医学生;实践能力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医学生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是否能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优秀医护人员,对医学院校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以美国心理学家CarlR Rogers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流派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价值,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师帮助学习者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1]。
西藏民族大学是党中央支援西藏在内地所办的一所大学,多年来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办学中突出民族院校教育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1 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是经验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早期接触临床,因此应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使学生明白医护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同情心与使命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见习,甚至提早接触科研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1.2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代医护观念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今医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至少需要医师资格证与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突出医师资格证相关考试内容的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和提早进行执考培训的方式,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支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医护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以“加强人文、突出医学、注重整体、体现社区”为原则,努力突出教育特色,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争取促使学生毕业即能入岗。
2.1 采用新型教学方法
依据医护专业培养规格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可结合职业岗位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吸收并传授最新科技成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授课,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如实践性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理论课程主要采用大班讲授的方式,实验实训课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增加学生现场体验和动手的机会。在课堂上采取提问讨论、模型示教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实训课前,任课教师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实验实训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实验实训结束后,教师耐心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批改实习报告,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现代医学在迅速发展,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不断扩充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只重视记忆知识,忽略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培养[2]。通过PBL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该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了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除此之外,可以使用CBS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2 采取结对帮扶的方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应以民族院校中的优秀教师及优秀学生群体为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增强优秀教师和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促进学习风气的转变。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民族院校的和谐发展。具体的结对帮扶工作需要分层帮扶,对困难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不同的困难进行个性化结对帮扶。
采用的方法有“输血式”帮扶,主要对象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造血式”帮扶,重在扶本,包括所有困难学生,联系勤工俭学岗位,使困难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善生活;“活血式”帮扶,突出优秀学生干部,对帮助后的困难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大家学习[4]。
要以满足卫生人力市场需求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所需的医学人才特点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要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接轨,顺应国内外医护事业的发展趋势,全面增强医护人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注重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开设学生兴趣班,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经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密切关注医护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动态和趋势,通过医院、学校合作办学的不同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及时介绍本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综上所述,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学生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民族院校的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民族院校根据国家和民族地区的需求,依据国家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在特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结构框架与运行制度[5]。加强民族医学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改革,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医护人员,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东,仲召阳.PBL教学模式在病理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6):411.
[3]刘海静,刘晓岚,巴再华,等.PBL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07(17):2676-2677.
[4]孙新凤,何海波.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结对帮扶的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4(3):12-13.
[5]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通讯作者:胡群英)
G420
A
1671-1246(2017)02-0046-02
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