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盼盼,杨 暖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
冯盼盼,杨 暖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旨在通过艾灸中医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护理,比较分析相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42例,前者接受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后者在相同的基础上给予两个疗程的艾灸中医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例数及百分比分别为20例(47.6%)、18例(42.8%)、3例(7.2%)、1例(2.4%)与12例(28.6%)、10例(23.8%)、15例(35.7%)、5例(11.9%),有效率分别为97.6%与88.1%,差异性显著(p<0.05);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实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辅助给予灸法中医治疗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值得应用和推广。
灸法;艾灸;周围性面瘫;中医;护理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为面神经管内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的口眼歪斜,抬眉、闭眼及鼓嘴等动作发生困难,患者往往发病突然,数小时或1~3天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临床上可将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尽管通过活血与抗病毒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仍有10%左右的患者恢复不佳,严重影响 其生活质量[1,2]。灸法又称艾灸,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的穴位,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因此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灸法辅助治疗护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5.2±12.5岁(19~68岁),男女比例为11:10,平均病程为6.3±4.1天(1~13天),所有患者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排除脑源性、耳源性等其他病理因素所致的面瘫,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的所有操作及相关内容知情同意。
1.2 组间的诊疗与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诊疗,无特殊处理。观察组患者在相同的基础上,首先注意患者饮食及日常护理,以清淡、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饮食为主,适度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每日3次适度咀嚼口香糖,锻炼面部肌肉。由于面瘫所致的形象受损,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情绪不稳定等,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位研究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其沟通进行疏导。艾灸治疗时选择患者的颊车、下关及阳白穴位及双侧耳后的风池穴,至皮肤潮红为止,操作中保持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注意局部皮肤的变化,防止皮肤烫伤,每处穴位5分钟,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天。
1.3 组间的评价指标
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面神经恢复水平进行评价,100分为“治愈”,>75分为“显效”,50-75分为“有效”,<50分为“无效”;同时评价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和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差”4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例数及百分比分别为20例(47.6%)、18例(42.8%)、3例(7.2%)、1例(2.4%)与12例(28.6%)、10例(23.8%)、15例(35.7%)、5例(11.9%),有效率分别为97.6%与88.1%,差异性显著(P<0.05);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内5例患者评价“一般”,2例患者评价“较差”,满意度为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周围性面瘫从中医的角度属于正气不足以致外邪入侵,主要以祛风、通络及活血为治疗根本[3]。灸法能够健身、防病及治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本研究中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我们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给予艾灸的诊治与护理,结果显示出这种中医疗法的积极作用,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的住院治疗体验和满意度,因此值得实践中予以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1] 刘佰成,周基松.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4):107-108.
[2] 袁文敏,庄垂加.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及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21):10-11.
[3] 刘 铭,马 晖,富晓旭,等.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本文编辑:王雨辰
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036.7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