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思想研究
——基于高校德育视角

2017-03-09 03:07胡雪萍鲁秀伟朱璟贤
关键词:整体观沉潜人生观

胡雪萍 ,鲁秀伟, 朱璟贤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体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教学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庄子·内篇》思想研究
——基于高校德育视角

胡雪萍1,鲁秀伟2, 朱璟贤1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体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教学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庄子·内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建构等方面见解独到,为当下提供了话语资源和思想借鉴。其“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宇宙整体观思想,“沉潜飞动”的人生观、价值观,“胜物而不伤”的人才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庄子·内篇》;宇宙整体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界研究《庄子》,对其内、外、杂篇各有侧重。南朝以前一般将其视为统一整体进行研究,到南朝陈时就已经有不取《庄子》整书而只研究《内篇》了,即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7篇文章。元朝吴澄的《内篇订正》、明代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明代顾起元《遁居士批庄子内篇》、清朝的钱澄之写的《庄屈合诂》、清人屈复的《南华通》、清人王闿运的《庄子内篇注》等,足见《内篇》的特别之处。但对《庄子》内篇的解读中,学者们大多重视其消极避世的思想。清代以后,林纾的《庄子浅说》对庄子的文学特色有十分精到的评价;曹慕樊的《庄子新义》重新诠释内七篇;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是建国后较重要的《庄子》内篇研究专著;冯友兰先生的英文版《庄子》实际上是《庄子》内篇的英译本,自称是对西人英译《庄子》的补充,其中对庄子思想的阐发多依郭象注;著名历史学家、道家文化研究专家熊铁基先生撰写的《中国庄学史》对中国庄学从先秦至清代的发展情况及各个阶段的注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国学研究者南怀瑾先生从积极入世的角度对《庄子》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解读。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再读《庄子·内篇》,不难发现其在审视自然、社会、人的关系方面另辟蹊径。庄子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宇宙整体观、“沉潜飞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胜物而不伤”的人才观,为当下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宇宙整体观

世界观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础,庄子世界观与老子“守一”思想一致,认同世界万物统一于一整体之中,彼此交融,相互作用。《道德经》第39章曰: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这里“一”按照老子所说由“道”而来,即“道生一”。结合“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句,不难看出,“一”有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交融之意。老子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矛盾对立统一等的思想来自他对于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在他看来,顺应这些规律就会蓬勃发展,否则必定会遭受“裂、废、歇、竭、灭、蹶”等的惩罚。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具体化了宇宙整体观思想,这也是他审视自然、人、社会的基石。庄子提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一指”乃一物或一整体之意。庄子把天地间的万物比作是马的头、脚、皮毛等各部分,各部分相互交融组成天地这一匹马;离开了万物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成就完整的天地。[1]121而天地只有在完整统一、相互作用的状况下才能顺利运行,彰显自然规律。庄子把自然、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三者互相支撑,互为依靠。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那样:“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45人们只有把自然、万物、人类各种观点、意见等量齐观、平等对待,才“谓以明”(同上),即才算是明智。人们之所以能够平等待物、平等对待不同观点,做到齐物、齐论,其根据就在于能够正视、接受差异,因为毕竟每个人的“吹万不同”(同上)。宇宙中万物各有特征,人的个性千差万别,这才出现甘罗12岁做了秦国的宰相、蒲衣子8岁接受舜的禅让而出来当了皇帝[1]505等轰轰烈烈的事情。

面对千姿百态的万有世界,人们应该努力克服表象的迷惑而找到相互联系的事物的本质,并要对不同事物秉持一定之规,即“有左有右 ,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同上)。庄子将“左右、伦义、分辨、竞争”称之为八德,这八德是强调要遵循物理世界(左右)、人文世界(伦义)、理念世界(分辩),以及人类社会(竞争)的各种规律。在庄子看来,人的自由是精神(心)和物质(身)的双重解放,精神上获得自由的前提就是正视差异、同待他者,这样就可以达到物我交合、物我俱化,从而实现不被外物所掌控,不依赖于某人或某物,而达到“无所凭依”(同上)的逍遥境界。身体上获得自由来自齐物、齐论的世界观,在庄子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齐物、齐论”便可以达到“无所凭依”的状态,无所凭依的身体自然会“缘督以为经”(《庄子·养生主》)。这里“督”特指自然的中正之路,经脉疏通、身心一也,“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同上),可以“游刃有余,安时而处顺”(同上)地活在天地之间。

庄子通过宇宙整体观,倡议人们要珍惜“他者”。他者是自身存在的基础和依靠,不仅要把他者与自身平等对待,更重要的是尊重差异,发现他者存在的意义正是自身存在的前提。要把万物同时纳入宇宙这一整体之中,正视差异、顺应规律就可以护卫自身、保全天性、安顿父母、终享天年。庄子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以正视差异、平等待物、遵循规律作为纽带,把宇宙整体观与养生之道连接起来,巧妙地为我们搭建了由世界观通往价值观、人生观的路径。

二、“沉潜飞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活着才会更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把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视作他活着的原因与动力。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人心中有一个洞(死亡),非得神不能填满,因着信,为基督活在每一天,人生从此有意义。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81而一生都在积极思考和斗争。对于庄子而言,人存在于宇宙之间,贵在逍遥。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唯有从厚积薄发到无所依仗才能实现。其过程要经历由鲲化鹏,最后摆脱物役而到达至人、神人、圣人的状态。

庄子内篇《逍遥游》有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用小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呢?人应当把什么看作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呢?庄子以鲲(传说中的大鱼)为基点,为我们层层剥丝,道出真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里的“大”不在强调鲲的形体之大,而是影射人要有大志向、大格局。志向是指用顽强的毅力去追求的确定的目标。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诸葛亮有云:“志当存高远。”王守仁曾断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胸怀大格局的人能够做到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万事从大处、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善于学习、勤于实践、胸怀宽广,绝不会鼠目寸光、思想狭隘、保守颓废。只有胸怀大格局的人才能真正达到管仲所说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的人生境界,才可以真正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做一只大格局的鲲并不是庄子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鲲必须要羽化成鹏,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那么如何能从鱼变为鸟,实现人生重大突破呢?关键在于“化”字。这个“化”字从根本上继承了老子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经》63章曰: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在老子看来,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传统文化诠释大师南怀瑾先生将庄子的“化”具体解释为“沉潜飞动”[3]。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埋头苦干、踏实积累,就像乔布斯所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就像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唯有胸怀大志向、大格局的人才能“沉潜”下去,才能十年磨一剑,而终有一日可以蓄积力量“飞动”成鹏。

在常人看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但对于庄子而言,这还不是最充分的逍遥。就如列子固然能飞,但是依旧凭借了风,大鹏鸟虽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但是它也要借风而行,没有风这一凭借物、关节点,大鹏鸟也无法自由翱翔于广袤天地间,也不是真正的逍遥。显然,有所依赖便有所束缚,就不可能真正摆脱物质世界的诱惑、牵绊或奴役。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境界是不执著于外在的一切现象,而积极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即“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徳充符》),从而顺应规律,无所凭依,“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彻底远离“缦者、窖者、密者”[1]89。其中,缦者指把东西密封起来、外表涂上油漆用来自欺欺人的人,窖者指心中不停地打主意、纠结于名、利、情等外部物质世界的人,密者指不断捣鬼、心里闹斗争的人。这些人没有远见,只顾眼前利益,生活中纠结过多,失去安静、祥和与逍遥,容易被外物所役,迷失本心。这种“败物而伤己”的人缺乏远见卓识,没有远大志向,必定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而最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失去了健全的人格。

从鲲化为鹏,再到摆脱物役,是庄子对人自身修养和存在状态的层级目标。他以“胜物而不伤”为最高价值追求,突出人超越万物的独有优势及对自身前进方向的把握能力。

三、“胜物而不伤”的人才观

事物普遍联系的世界观,“沉潜飞动”的自强不息、不被外物所扰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人自身修养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庄子依据这些思想认知与实践程度的不同,把人才分为八种:

前四种:“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徵一国者”(《庄子·逍遥游》)。这四种人才凭借智力、品行、道德、能力等成为领导人才。在某一领域,他们就如同“鲲”,而普通人必须通过刻苦努力后才可以有鲲之德行、能力。

第五种:“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同上)。这种人才当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的时候,他不会因此受到鼓励或是有所行动;当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因此感到沮丧。他们已经超越前四种人才,不仅在智力、品行、道德乃至能力上能胜人一筹,而且能抓住事情的本质,发现真理,不被表面现象所影响。这样的人已经达到庄子所说的“天府”和“葆光”的状态:“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庄子·齐物论》)懂得大道的人不会说出来,真正了不起的辩士话语并不多,真正的有大爱的人看上去不像有爱心,真正廉洁的人并不标榜自己的廉洁,真正勇敢的人反而看上去胆怯……这样的才能是在“沉潜”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厚积才能薄发,“沉潜”正是积累智力、品行、道德、能力以及提高免于外物诱惑和干扰的定力的过程。

第六种:“御风而行”(同上)。这种人才就如到达“鹏”的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沉潜”的积累,已经勃发到超越人生存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而后的另一境界。如鹏之人,庄子列举了不用双腿走动而驾风远行的列子。试问世间几人可以超越物质的存在而御风而行呢?表面看来庄子在这一阶段把人神化到虚无缥缈的地步,实际上庄子并未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他所说列子般御风而行是人的一种修养境界,这类人才完全可以不被世俗生活所限制,彻底摆脱了“物役”,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列子的“矩”便是“风”的存在,他虽然超越俗人的吃、穿、住、行等问题,但是仍然有所依赖。

第七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同上)。这种人才超越了“鹏”的阶段,能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自然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境域,真正摆脱了物质束缚,做到“胜物而不伤”。“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养生主》),在庄子看来,摆脱物役后,人们就懂得了如何养生、如何止于至善了。

第八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种人才在庄子看来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也是修养完备的最高状态。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无所执著、无所依赖,就达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地。神人如天地、太阳、雨露一般,他不需要人们的感谢,能做到真正的无为、无功;圣人是最平凡的人,做了好事无人知道,他也不需要别人知道他的名字。这种状态,在庄子看来便是“胜物而不伤”,这是最大的“德”、最大的逍遥。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即始终把人的生命价值提升到两个阶段:一个是入世的圣人;一个是入世成功以后,功成名遂身退,再成为出世的圣人。[1]63

庄子对以上八种人才的划分,集中阐释了他的宇宙整体观、从鲲到鹏再到逍遥境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果说儒家思想追求“内胜而外王”的境界,那庄子所渴望的不仅仅如此,他更讲求摆脱“物役”的“胜物”,进而在“不伤”的状态中成为普通民众人生修养方面的老师(大宗师)、国家治理方面的帝王(应帝王)。

对于生活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意识形态相互共存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确立和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他们克服各种外部诱惑和形成完备的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庄子·内篇》的相关思想,无疑会对他们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相应的话语资源和思想借鉴。

[1]南怀瑾.庄子喃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6.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09-27

本文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学经典与高校德育研究”(批准号:HEUCF16220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研究”(批准号:15ZZB02)的阶段性成果。

B223.5

A

1009-1513(2017)01-0075-04

作者简历:胡雪萍(197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整体观沉潜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柳青:沉潜于生活深处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沉潜冷梅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