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7-03-09 01:00仲昭慧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训办学价值观

仲昭慧,杨 建

(1.淮阴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淮安 223003;2.江苏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淮安 223003)

论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仲昭慧1,杨 建2

(1.淮阴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淮安 223003;2.江苏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淮安 223003)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新型智库作用。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的涵养。大学校训是文化涵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精神中的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当代中国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构性关系。在准确把握和解析大学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以价值契合、现实困境与介质输送为视角,深入剖析两者的内在一致性,从而论证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所在。

价值契合;现实困境;介质输送

大学校训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它对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较高地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并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由此,校训精神既是大学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和积淀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核心要求。在当代中国,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就是要把大学校训中所富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重要源泉。

1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契合共振

从精神内涵和文化土壤上而言,两者一脉相承且同根同源。大学校训所体现的精神,从根本上讲,是人文与科学交融的精神,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补充,并且在内容上是同构的。我们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是每个公民都应心怀敬仰并为之而努力践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明辨真善美丑恶、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训注入生命和活力,大学校训中所传递的价值信念——“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公民自觉追求和时代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提供宝贵的财富。

从价值引领上而言,大学校训是社会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如何培育公民道德”等问题,大学校训的目标在于“引导青年实现全面发展,教育青年心系国家与民族命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2]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高校而言,校训是社会和个人了解大学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一把金钥匙,彰显大学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对于弘扬大学理念,激励师生奋发进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历史使命上而言,大学校训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之一。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为目标的中国梦历史使命。当代大学校训要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它启迪着青年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奋斗。当代青年必须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与道路自信,而这三个自信的实现是以文化自信为前提的,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政治认同以及自觉坚守作为有力支撑的。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铸造当代大学校训精神。

2 大学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现实困境

2.1 大学校训精神缺失,内涵高度不够

当前大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较之改革开放之前大有改观,但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大学的独立精神与风格逐渐失去,进而导致曾经的差异化消失,也就自然迈向了同质化特征。大学校训同质化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缘于单一化的高校管理模式,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二是缘于部分高校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校训不单单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承载和校园文化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升华。大学校训同质化现象反映出“当前中国大学对自身定位不清,对自己独特的办学和治校理念缺乏思考,根本不知道如何确立和建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3]大学校训仅被视为形象工程加以建设,很多高校在制定校训时为有校训而设校训,单从形式上追求效果,既脱离学校实际,也无内涵支持。因此,这种状况往往导致大学校训呈现同质化和标准化趋势,深刻的反映出大学的不自信。

2.2 大学校训的世俗化倾向明显,特殊性价值取向缺乏

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校训所宣称的大学价值取向既有一般价值取向也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取向,如反映自身特定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与办学思路等。然而,当今中国的大学办学理念上存在着一种趋势即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的大而全、学术标准的高精尖,却对师生的道德训育空泛化,流于形式,忽视了高校自身在人才培养、道德训育及知识传承上的特色,从而导致一些高校校训缺乏对特殊性价值取向的宣扬。因此,在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下,高校应以在校训中明确和彰显自身的特殊性价值取向为抓手,并使这种特殊性价值取向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师生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凝练,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的校训精神,养成高校自身独特的精神、人文气质。

2.3 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土壤欠缺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与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大学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大学师生的共同行为标准与最终价值追求。”[4]部分高校校训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工具理性主义的色彩。在工具理性主义的驱动下,部分高校虽取得一定资金和发展的机会,但也深陷师德不佳、学术造假等矛盾的漩涡之中,高校管理层对学生在德育教育、知识选择、素质培养、技能培育等方面往往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这种倾向的产生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缺失与道德水平滑坡。因此,只有不断在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上下功夫,增强全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进而内化为心外化为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培育和践行问题。

3 大学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观践行过程中的有效介质输送

3.1 以校训精神的独立性和卓越性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必须正确定位自身独特的校训精神,明确大学发展目标。校训精神不能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答案,应是普遍追求和独特个性的统一。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为此,必须发挥好校训的各种功能,发挥思想引领功能,以新生入学、校院两级重要活动及毕业生离校等为契机,宣讲大学校训的历史追溯,大力挖掘校训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因地制宜的思想土壤。发挥文化认同功能,高校要不断以校训精神来建构和践行校园文化新理念,使之成为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及指导校园网络新媒体等方面的先行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弘扬校训精神中所富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髓、思想精华。发挥校训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在师生中营造“宽容失败、注重创新、聚焦前沿、倡导协同”[5]的学术氛围,恪守学术品质和学术道德,彰显大学的经世致用情怀、社会责任与担当,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3.2 以“三德”为根本,塑造师生精神人格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师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师生品格,做到“立校训、树校风、重践行”,在大力宣传与推广独特的校训精神中,不断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实践教育,进而增强自身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体而言,作为大学传承下来的行动指南和理性追求,大学校训精神应当践行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蕴含在大学的日常事务管理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还肩负着塑造大学师生的道德品格与价值追求,使之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三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根本,进一步开拓校训精神内涵的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学活动,把学生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统筹起来,依托“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转化为学生的日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于教师而言,高校要进一步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违反师德行为的有效惩戒举措,引导教师恪守政治、法律、品德的底线,不敢触碰师德高压线,严格以师德标准和学校规章制度要求自己,真正担当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表率。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增强师生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力主并倡导的具一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文化理念,指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脉络、形成过程、特色以及发展趋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的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它对于引领大学生走出思想认识误区,真正担当起当代文化引领、发现新知、服务经济社会的道义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应“着眼于人文关怀,在人文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中,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在追求真理和校园人文环境培育的互动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着眼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兼容并包,在铸造群体核心价值观与个体自主性的有机结合中,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6]切实注重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并使这种自觉真正成为大学人的理性、行为与责任自觉。

[1] 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N].光明日报,2013-06-04(15).

[2] 王洪波,谭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选择[J].北京高教,2014(12):10-12.

[3] 何雪莲.大学校训:一个无涉时代的场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9-112.

[4] 杨娜.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北京高教,2014(11):56-57.

[5] 沈炜. 校训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互通共融[N].光明日报,2014-06-28(03).

[6] 叶宗波.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和谐校园的文化自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75-178.

(责任编辑:张中胜)

School Motto Foster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ONG Zhao-hui1,YANG Jian2

(1.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2.Youth League Committee ,Jiangsu College of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Now our country is in a crucial period of its great rejuvenation. Universities function as a new think tank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which would be impossible were it not for the fostering and conserving functions of culture. University mottos bo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nd embody within the university spiri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mottos in China are in an isomorphic rel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the basis of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is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ir inherent consistencies in terms of their conformity in values, actual difficulties and media delivery, demonstrating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mottos in foster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formity in values;actual difficulties;media delivery

2016-10-2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5/01/91)

仲昭慧(1982-),女,山东济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61

A

1009-7961(2017)02-0015-03

猜你喜欢
校训办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校训展示墙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校训展示墙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