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呱卡因在小儿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

2017-03-09 07:40陈红霞戴冀斌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卡因

陈红霞,戴冀斌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2.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不同浓度罗呱卡因在小儿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

陈红霞1,2,戴冀斌1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2.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呱卡因在小儿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方法 选取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需要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在患儿家长知情的条件下将此3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给予对照组患儿浓度为0.33%的罗呱卡因进行麻醉,给予观察组患儿浓度为0.25%的罗呱卡因来进行麻醉。术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局部麻醉中毒率以及感觉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浓度为0.25%的罗呱卡因的在小儿肌间沟神经阻滞效果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同浓度;罗呱卡因;小儿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患儿产生的身体伤害程度较小,并且阻滞的效果比较好,因此,该麻醉方法的运用范围相对广阔[1-2]。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虽然属于上肢手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该种方法处理不妥当,极有可能导致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对其上肢的正常功能产生影响,出现不良预后的情况。局部麻药的浓度与剂量属于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及维持时间的主要因素[3]。我院对不同浓度罗呱卡因在小儿肌间沟神经阻滞的应用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需要进行上肢手术的患儿进行本次医学研究,在患儿家长知情的条件下将此3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儿。其中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4~10岁,平均(7.21±2.20)岁;体重11~20kg,平均(14.37±5.33)kg。观察组男9例,女6例;年龄5~12岁,平均(7.67±2.39)岁;体重10~21kg,平均(14.72±5.46)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浓度为0.33%的罗呱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81),给予观察组患儿浓度为0.25%的罗呱卡因来进行麻醉。两组患儿在进行手术前半小时需要肌注丙泊酚(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68,0.1g)以及枸橼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6,0.1mg),随后为患儿开放静脉通道,并且对患儿的血液氧气饱和度等相关指标做好检测工作。将神经刺激器的频率、初始电流以及脉冲的宽度等相关指标调整好。当神经刺激电流下降到相应的范围之后,对其提示的准确位置进行药物注射。所有患儿注射药物的容量1mL/kg,每次为患儿注射5mL药物之后进行缓慢的回抽,避免麻醉药物进入患儿血管[4]。

1.3 观察指标

(1)感觉运动功能:从针刺皮肤无痛开始,每3min就需要应用针刺法来对患儿的中指、食指、小指、虎口臂丛神经支配区域以及前臂外侧皮肤支配区域进行感觉测定,直至手术结束。

(2)局部麻醉中毒:如患儿出现呕吐、头晕、惊厥、昏迷或者休克的现象,可断定患儿为局部麻醉中毒。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的感觉运动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感觉运动功能比较±s,mi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儿的局部麻醉中毒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局部麻醉中毒2例(13.33%);其中呕吐、头晕各1例;对照组8例(53.33%),其中呕吐4例、头晕3例、惊厥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罗呱卡因属于长效的局部麻醉药,与相对传统的麻醉药物比较,其对人体的心脏、心脑血管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毒性相对较低,在感觉运动功能阻滞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儿收缩外周的血管,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除此之外,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即该药物能够减少患儿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使用阿片药物的量。对患儿用3mg/kg的药物,其平均最高血药浓度表现为1.5μg/mL,其血药浓度低于成年人血药浓度的中毒剂量,可知3mg/kg对于1~12岁儿童具有安全保障。为患儿用3.5mg/kg的罗呱卡因,极易导致患儿出现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成年人的中毒剂量。而不同浓度的罗呱卡因其对患儿产生的麻醉效果显著不同,相对而言,浓度为0.25%的罗呱卡因的麻醉效果优于浓度为0.33%的罗呱卡因,虽然这两种浓度的在患儿麻醉的适宜浓度之内,然而应用浓度为0.33%的罗呱卡因在对患儿进行麻醉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会出现局部麻醉中毒的情况。本研究观察组患儿的局部麻醉中毒2例(13.33%),对照组8例(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浓度为0.25%的罗呱卡因的麻醉效果更明显,能够有效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黄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45

[2]侯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5,8(6C):84

[3]文四成,陈潜沛,欧阳天纬,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72

[4]王艳春.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136

[5]李少芳,叶凤卿,叶小霞,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41

R726.1

B

2095-4646(2017)01-0065-02

10.16751/j.cnki.2095-4646.2017.01.0065

2016-09-12)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卡因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