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宫廷瓷器综述(下)

2017-03-09 03:03初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2期
关键词:釉面篆书釉色

初蕾

11.清乾隆款五彩龙凤碗

碗口内沿及里底均有青花双圈,碗内底饰红色赶珠龙纹,龙身周围满饰绿色火焰纹。碗口外沿有青花双框,框内有一圈五彩“八宝”纹饰及花卉、几何图案。碗外壁有红、绿色二龙戏珠纹,两龙之间为五彩飞凤图案,双龙、双凤之间满饰花卉纹。碗足外面为青花双圈。碗底书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11)。康熙时期盛行的五彩器雍正时期尚有制作。雍正后期至乾隆时期,五彩已被粉彩代替。乾隆以后五彩偶有生产,但少见精品,此碗为乾隆时期御用五彩瓷佳品。

12.清乾隆款黄釉绿龙纹菊瓣盘

盘口外撇呈菊瓣形,弧形浅腹,平底大圈足,形制精巧优美,盘内外壁纹样均在釉下胎体上刻成。通体施黄釉,口内沿、外沿均按花瓣口描紫色单线,盘内外壁均绘龙赶珠纹,间饰折枝花卉(见图12)。纹样是在高温烧成的胎上以黄釉彩作地,绿彩填色而成,黄绿相映,色泽鲜艳却不失肃静淡雅。盘底为白釉地,中央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国朝宫史》记载,清宫内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用的器皿从颜色到数量都有严格规定。“黄地绿龙器”为贵妃、妃所用,贵妃使用的数量较妃略多。

13.清乾隆款仿宋汝窑三足洗

洗呈葵花式,广口外卷,呈八瓣状,直壁,近底部内折为平底。洗底三足,足底露胎呈黑灰色,底面有支烧点多个。口沿施浅酱釉,若断若续。通体为仿宋汝窑釉,釉色青灰色,青中闪绿。洗内壁纵横黑色大开片纹数道,其间散布金黄色细纹开片,外壁有金色细纹开片数道。洗底有黑色大开片纹及金黄色细纹开片。洗底中央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配红木三足支架(见图13)。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著称。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景德镇仿宋汝窑器始自明宣德时期。清雍正、乾隆帝酷爱汝窑器,授意督陶官唐英大量仿制。

14.清乾隆款冬青釉描金饕餮纹鱼篓尊

尊撇口,束颈,扁鼓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乳状足。肩部置对称的双系,腹下凸起一周12颗乳钉。通体施冬青釉,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器身纹饰图案均描金。口沿描金,其下为蕉叶纹,肩部至腹部折腰处为回纹地,上绘饕餮纹。双系耳及腹下12颗乳钉也描金。尊底部外沿为描金双弦纹,中央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14)。

此器因形似鱼篓,故称鱼篓尊,用以插花。清代档案称作“花囊”,始烧于雍正朝。此尊形制新颖,造型规整。冬青釉相传为北宋时期东京(开封)民窑烧制的一种色如碧玉的青釉,也称冻青釉。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烧十分成功,乾隆时期继续烧造,并增添加了许多装饰技法,如冬青釉描金、冬青釉粉彩等。

15.清乾隆款炉钧釉瓶

瓶口微外撇,短颈,溜肩,深腹,腹部略呈椭圆形,腹上部两侧贴饰长瓶状双耳,瓶底为圈足。全器施炉钧釉,总体呈现紫中掺蓝、蓝中含紫的状态,互相浸润衬托,呈现好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的艺术效果。底足施酱黑色釉,为典型的铁足。瓶底亦为蓝、紫色炉钧釉,底中央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暗款(见图15)。

炉均釉是清雍正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仿钧低温釉,乾隆时期盛行。工艺上,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釉面呈现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因釉面流动,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带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乾隆年间的炉钧釉以蓝色、绿色、月白色釉面为主,釉面流淌小,以蓝点为多。炉均釉外表光泽强,华美艳丽。

16.清乾隆款茶叶末釉胆瓶

盘口,细长颈,斜肩,腹部丰满浑圆呈球形,底足外撇,为双圈足式,外足露胎。瓶口沿为土黄色釉,通体满施茶叶末釉,釉面黄绿色,古朴雅致。底部于芝麻酱色釉内刻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图章款(见图16)。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的黑釉。最初是无意中烧出的,釉色呈失透的黄绿色泽,古朴俏丽。制作时将含铁、鎂的着色剂的釉料挂于坯胎上,经一次高温烧制而成。因烧成气氛等方面的差异,釉色具有不同风格,俗谓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鼻烟、新橘、鳖裙、黄斑点、老僧衣等。清宫档案将这种黄、绿掺杂的釉称为“厂官釉”,俗称“茶叶末釉”。“茶叶末釉”一词始见于清末寂园叟《陶雅》,通俗易懂,流传于古玩界,沿用至今。清代茶叶末釉瓷多为陈设瓷,如炉、罐、瓶、觚等,很少有盘、碗之类。

17.清乾隆款古铜彩四足双耳盖炉

此炉为仿青铜鼎造型,呈长方形,四角出戟,双立耳,腹下承兽首吞柱足四个。通体饰古铜釉。盖壁四面镂雕饕餮纹,顶饰卧犬钮。炉沿外突呈板沿式,边沿上下环刻回纹,腹部四面每面分四格,上两格饰瑞兽两个,下两格饰饕餮纹。腹底四角饰兽首,瞠目隆鼻。口吞象鼻式长足,足上饰回纹,足底露胎。炉盖顶面、炉腹四壁凹陷部分及四足里部施蓝紫色釉,以仿造青铜旧锈特征。腹下施铜釉,中央刻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图章款(见图17)。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高温烧成一种釉色似铜的酱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描绘花纹,再入窑低温二次烧制,以显现古旧斑驳的效果。此盖炉造型端正精细,施釉惟肖惟妙,显示了乾隆时期高超的仿古瓷器制作工艺。

18.清木釉浅碗

碗敞口,微外撇,浅腹,玉璧底,底部有支钉痕。里外满施木纹釉。木纹纹理清晰,釉面质感逼真,为乾隆时期木纹釉佳品(见图18)。

同形制的木碗是清代蒙藏地区王公贵族向清廷进贡的物品之一,藏语称为扎古扎雅木碗,在蒙藏地区习俗中是一种高等级礼器。据说能化解诸毒,因而在清宫内受到帝王的喜爱。御窑厂仿木纹釉出现于清雍正时期,乾隆时制作更为广泛,釉面比雍正时有更富于变化。

19.清乾隆款麻酱釉描金单凤耳杯

杯口部两端向上微翘,斜壁深腹,两侧分别有丹凤耳和突状流,底足较高,厚圈足。杯里施绿色釉,外壁通体施酱色釉,描金番莲花叶纹图案。凤耳描金边,饰描金圈点纹,口沿描金,下饰三角形几何纹一周,腹下饰须弥纹一周,足外饰花卉图案。椭圆形圈足露胎,杯底为白釉地,中央书红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19)。

耳杯,又名羽觞、耳桮。羽觞之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汉、晋、唐人的辞赋中都有羽觞之称。耳杯多为木胎涂漆,也有铜制、陶制、瓷制的,为古代盛酒、羹等食物的器具。耳杯口一般为椭圆形,弧壁,平底,少数有假圈足。

20.清乾隆款窑变梅瓶

瓶小口,短颈,丰肩,深腹,瘦胫,内圈足,足底露胎。外壁釉色以深蓝色釉为主,以紫红和灰蓝色为辅,肩部晕散紫色,腹部呈现灰白斑痕。瓶底部施麻酱釉,阴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暗款(见图20)。

窑变釉为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釉色衍生出的一种高温颜色釉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不同颜色的釉料融合交织,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此瓶形制较大,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层里闪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线条,与红釉相互浸润,斑驳瑰丽。乾隆早期窑变釉保持着雍正时的“火焰青”特点,随后渐变为以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乾隆晚期窑变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多为红色。

猜你喜欢
釉面篆书釉色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