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收入增长效应

2017-03-09 17:18吴寿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

吴寿平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渐进,将会对各阶层的收入产生收入增长效应或收入衰减效应,以及形成不同的收入分配机制。本文通过对广西工业化、城市化与居民收入的实证检验得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没有互动关系;城市化、工业化与城镇居民收入是正向效应、负向反馈的关系,城市化的收入增长效应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1053%,工业化的收入增长效应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3563%;而城市化对农民收入起着负向效应,工业化与农民收入是正向效应、负向反馈的关系,其效应分别为-0.4349%、0.1507%。

关键词:工业化 城市化 收入增长效应

前言

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就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经济社会从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过渡至城乡融合的过程(许秀川、王钊,2008)。经济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当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就会发挥一种聚集效应,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产业由第一、二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工业化或城市化发展前中期,城市和工业都将占用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集聚效应显著,能够较快的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和居民收入,但相比之下,这种生产要素的漏斗效应,逐渐榨干农村的生产要素,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或工业化发展后期,生产要素开始回流,工业反哺农业,形成要素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渐进,将会对各阶层的收入产生收入增长效应或收入衰减效应,以及形成不同的收入分配机制。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響应作用,而且长期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宋元梁、肖卫东,2005),但是人力资本的差距和政府以户籍为基础的政策倾斜,以及城市劳动力和进城农民工在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差异的单调上升(杨天宇,2005),同时农村劳动力还有可能对城市非技术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替代性,城市失业率会由此上升,从而扩大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赵人伟、李实,1999)。目前,学者们对城市化和(或)工业化与城乡居民收入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工业化、城市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陈迅、童华建,2007);二是工业化、城市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陆铭、陈钊,2004);三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短期内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工业化或城市化的这种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最终将反过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李静,2007;陈晓毅,2010)。

广西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居民收入都还处于中低水平,因此有必要针对广西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收入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广西在新常态下更好更快的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参考。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本文将工业化、城市化、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作为互为影响的内生变量,给出以下联立方程组来处理内生性问题,联立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1)

(2)

(3)

(4)

其中,c1~c4 为常数项,β1~β24为回归系数,μ1t~μ4t为残差项;Inct为居民收入,为更好的区分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以 CInct和 NInct表示城镇居民收入、农民纯收入; Urbt表示城市化水平;Indt表示工业化水平; GDPt表示经济增长;Lt表示劳动力;Kt 表示固定资产投资。

(一)估计方法

联立方程的常用估计方法为有限信息法和完全信息法,这两种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有限信息法常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完全信息法常用的是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其中由于有限信息法只是利用方程组中每个方程的样本信息,而完全信息法则是利用全部变量的所有信息,更能够全面反映出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来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

(二)变量的选取

1.内生变量。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采取常用方法以市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反映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和集聚程度。

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采用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工业化水平。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因此,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来表示经济增长,见图1所示。

居民收入:为了更好反映出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选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见图2所示。

2.外生变量。劳动力:劳动力是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选取广西从业人员总数来表示劳动力,见图3所示。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发展、工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并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数据,见图4所示。

(三)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为避免各变量的单位不一致,利用均值化来消除量纲。

估计结果与分析

研究用Stata11.0软件采用3SLS方法进行实证估计,得到如表1和表2所示的结果。

(一)城镇居民收入与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关系

方程(1)和方程(2)的估计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城市化每提高1%,将促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1053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收入与城市化成反比关系,即城市化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形成一个正向但负向反馈的关系,城镇居民的收入并未形成消费和拉动力,拉动城市化的进程,反而起着抑制作用。

方程(1)和方程(3)的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促进城镇居民收入,但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工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将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提高0.3563个百分点,但是每提高1%的城镇居民收入,将降低工业化0.0433个百分点,这与现实情况也基本一致。当城镇居民收入足以解决温饱和生活需求时,将更多的金钱消费在奢侈品和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上,并未有更多的消费在工业品上,进而影响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方程(2)和方程(3)的估计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没有互动关系,并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不明确,这结果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即出现了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或城市化超前工业化的现象,这与现实中所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

方程(4)的估计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均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入每提高1%,将能够分别促使经济增长提高0.2168、0.2307、0.1371、0.1962个百分点,说明经济增长为投资推动型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并不显著,这与我国高投资率与高就业压力的现象相吻合。其他方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二)农民收入与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長的关系

方程(5)和方程(6)的估计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农村居民收入起反作用,城市化每提高1%,将导致农村居民收入降低0.4349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将人口和劳动力吸引至城镇,并且是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城镇无法找到工作,进而造成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的提高将抑制城市化进程,农村农民收入的增加将加固城乡二元化,因为农民收入高就不愿意转移到城镇,不愿意离开土地,那么城市建设将无法满足劳动力需求,进而影响城市化进程。

方程(5)和方程(7)的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工业化每提高1%,将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提高0.1507个百分点,但是每提高1%的农民收入将降低工业化0.2097个百分点。工业化与农民收入形成一个正向促进、负向反馈的关系,这是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够带动城镇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农村人口消费能力不足、工业生产相对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都将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方程(8)的估计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均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居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入每提高1%,将能够分别促使经济增长提高0.3641、0.2488、0.2072、0.2172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增长为投资推动型的增长。另外,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向关系,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反而抑制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居民收入影响的对比分析

综合所有方程可以看出,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收入起着正向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收入却起着负向效应,即城市化的收入增长效应视区域而定,这也验证了城市化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有促进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具有收入增长效应,但是工业化对城镇居民的收入效应(0.3563%)要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0.1507%),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效应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效应两倍之多。另外,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都对工业化、城市化起着负向作用,即居民收入的增加将抑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但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农村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0.2072%)要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0.1371%),这也验证了为什么国家要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结论

通过对广西数据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没有互动关系,并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不明确,即城市化与工业化存在不协调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与城镇居民收入是正向效应、负向反馈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将促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1053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将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提高0.3563个百分点;城市化对农村居民收入起着负向效应,而工业化与农民收入是正向效应、负向反馈的关系,即工业化具有较为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城市化每提高1%,将导致农村居民收入降低0.4349个百分点,工业化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效应(0.3563%)要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效应(0.1507%)。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文章认为广西需要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收入增长效应,增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性及融合发展。同时,统筹乡村发展,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生态观光农业,提升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

2.杨天宇.城市化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3.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陈迅,童华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3年中国数据[J]生产力研究,2007(10)

5.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4)

6.李静.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实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

7.陈晓毅.城市化、工业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经纬,2010(6)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