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军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用新课改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现在初中生的教育需求了。
【关键词】接受式 探究式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6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育对初中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初中语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初浅的人文知识,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品德与个性,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但现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
(一)过度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现在的初中教学仍然是以老师教授、学生听为主导,老师决定着教学的进度与方式。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但是一开始的教学内容就给限定了,没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同时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提出,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这样的一场教学只不过是老师和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已,学生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实际有限。课程进行时,当老师向同学提问時,同学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大多数应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保持沉默,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学生的回答也离不开既定的教学内容,思维单一,没有创新。老师若说答案有误,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去质疑老师的观点的,即使他们有时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三)探究式学习方式多有局限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局限首先表现在方式的开展上,初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安排的,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运用的教学方式多为接受式,即使有开展探究式学习,时间短,次数少,反倒令学生无法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目前初中探究式学习中探讨的问题大多脱离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和他们的切实生活相关,而是各种显得高深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有时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叫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呢?另外,因为课程的限制,老师给予探究式学习的时间都不长,学生都还没反应过来,问答环节就结束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增强课标意识,首先应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了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2.加强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学习中使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进取心。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自己努力来获取知识的单一形式。这样解决问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人格,通过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树立现实的目标和近期规划。但目标应该是现实的,有实现的可能,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使学生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能够对自己学习品质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3.实施差别教学是课堂组织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每个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该正视尊重差异,在教学中应该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针对学生特点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提高学生参与机会,使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
4.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良好教学机智掌控课堂。首先,情境创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抓住学生心理,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新知识的展开。在教学中,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业水平,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平时,教师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因为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不知道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要做好预案以应对各种问题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有吸引力,以便能使学生兴趣一直保持在每一节课,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形成。
5.要注重课堂教学反馈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看到他们的长处,通过表扬他们长处来改掉自己的短处,这样也有利于良好课堂形成。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探索新教法的征程中做有心人,多学习、多借鉴、多反思,就一定可以多多避免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不断体验语文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使我们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