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绮云 余莉华
思维导图是思维的辅助性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让无形的思维变得有迹可寻。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既有助于教,又有利于学。
一、用思维导图解读文本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間对话的过程”。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对阅读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文本的思路、结构,使其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课《伟大的出征》(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主要讲述了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之前,人们欢送他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无比骄傲、自豪的心情。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绘制出这样的思维导图——
从这份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教师从文本内容、情感、表达方法三个方面解读了文本。其中,左边纵向方框中的三组词语分别概括了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表明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与其一一对应的右边的三组词语,提炼出了相应部分表达出的情感(神态)。我们还可以从图中看出,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有详有略,如第二个场面按时间顺序从三个方面进行详写,其他两个方面略写。
这份思维导图既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有对文本的局部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就变得有章可循。
二、用思维导图梳理教学流程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教学流程能清晰地展现出教学的层次和内容,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虚拟教学。
我们来看三年级上册第19课《山茶花》的教学流程思维导图——
《山茶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抒情笔法描绘了山茶花的美、娇、艳,使读者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从这幅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准备分五步实施教学:第一步,借助藏头诗引出课题;第二步,分类整合识字,具体包括分类认读词语、理解词义、了解构词特点三个环节;第三步,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聚焦到文中五句含有“美”的句子,然后理解“山茶花美”和“怎样美”的相关段落;第四步,品读课文,这是教学重点,分抓关键词学“白茶”、用对比法学“墨茶”“粉茶”和创设情境、整体阅读三个板块推进;第五步,通过谈体会、配乐齐读两种方法总结升华,激发情感。
从这份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教师不仅整体把握了教学流程,而且考虑到了每个流程的细节(包括目标、问题预设、学法指导、知识点等)。按照这样的流程实施教学,教学就会不偏不倚、扎实高效。
三、用思维导图指导学法
用思维导图进行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本文仅针对阅读教学、诗歌教学、作文教学谈谈具体做法。
1.优化策略,提升阅读质量
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学习,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而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快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提炼典型图式,引导学生快速入门
小学生的思维形态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使他们快速掌握思维导图的类型、作用及使用方法,教师需要借直观画面的帮助。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提炼并绘制出线性模式、环状模式、放射模式、聚敛模式和树形模式五种典型的表现不同思维方式的图式(如下图),并结合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图式的意义及适用范围。如:环状模式强调周而复始的顺序;线性模式能清晰地表明故事发展的顺序;放射模式由一个中心向四周发射,常常表示并列关系;聚敛模式也表示并列关系,但它与放射模式的形态相反;树状模式表现文章层次之间的从属关系。
直观的图式、熟悉的课文缩短了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意识到思维导图有用,且并不神秘。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提供典型文本,引导学生实践操练
我们选用有“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之称的《三封电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画出对文本的理解。经过独立思考,有的学生用环状思维导图清晰地画出了故事的内容和发展顺序(图略),有的学生用线性思维导图呈现出了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心情(如下图)。
这些导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分析、理解、抽象、概括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他们内心的体验、感悟更加深刻。
2.对比鉴赏,增加古诗积累
平常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古诗的主要方式是背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背诵能力存在差异,所以积累的数量和效果往往有很大差别。教师借思维导图的帮助,能提高学生积累古诗的数(质)量。
(1)单首古诗,抓关键词快速记忆
诗如文章,也有内容、情感、表达方式及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诗词的内容、结构等,能让学生快速而深刻地记忆古诗。
《所见》是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学完诗歌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理解,抓住关键词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导图中,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牧童)及其活动(骑黄牛、捕鸣蝉等),简明地呈现出古诗的内容、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层次十分清晰。这份导图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背诵效率。
(2)多首古诗,归类对比大量积累
高年级学生的理解性记忆能力逐步增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通过思维导图对古诗进行归类对比,以扩大他们的积累量。
以情感类古诗为例。教师出示《赠汪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别董大》(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下册)四首送别诗,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两首以上诗歌,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比较其异同。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射模式图进行比较。我们来看其中一个组所画的思维导图——
这个组选择了《别董大》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他们发现了两点相同之处——作者都是唐朝人,两首诗都是送别朋友;他们还发现了两首诗的诸多不同之处,如作者不同、送别的季节不同、描写的景色不同等。这样的对比、发现让单首积累发展为多首积累,从而增加了学生的积累量,提高了他们积累的有效性。
3.创意构思,激发个性化写作
作文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训练。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开放性和创造性,我们借助思维导图对作文思维过程进行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
(1)自主构思,开放创新
我们根据学生学过的作文类别提供了一些作文题(涉及到写景、叙事、写人、想象、看图作文等方面),让他们任选一个,用思维导图画出写作思路。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构思,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了自己的思维结果。
一名学生以《难忘的暑假》为题绘制的思维导图很有特点——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名学生以《难忘的暑假》为题,准备讲述假期里带给自己三种不同感受的事情,突出这个假期的与众不同。其中,第一件、第二件事分别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第三件事按并列关系处理事情的两个部分。导图清晰地呈现出文章的立意、结构、主题和情感,是顺利习作的重要依据。
(2)评价修改,提高能力
作文不厌百回改,绘制作文思维导图也应重视改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评价、修改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
《难忘的暑假》这幅思维导图整体不错,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还可以写点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建议,“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细致描写”“可以把复杂的心理过程写出来”“可以标出哪些地方应该详写,哪些地方应该略写”“可以尝试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名学生结合大家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自己的思维导图——
修改后的思维导图,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设计得更丰富了。在这样的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习作时切题会更精准,思路会更清晰,重点会更突出,表现手法会更丰富,描写会更细腻。
(作者单位:夏绮云,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余莉华,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