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核心素养看精准教育

2017-03-09 15:38李伟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精准核心体系

李伟杰

目前,有两个热词被反复提及,一个是核心素养,一个是精准教育。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于改变过往关注学生单一知识技能的情况,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状况。从根本上讲,是教育对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当知识信息呈爆炸性增长,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多样化,基础教育仅仅设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难以穷尽的。唯有聚焦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意志品质、价值取向和关键能力(亦即核心素养),方能应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

欧美早在2006年即开始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对当时正在进行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中国形成了无形的倒逼。经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实验,并通过在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试水,教育部于2014年4月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提出核心素养理念,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即成为教育界广泛讨论和实践的热点,并很快自成体系。当前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借鉴了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理念,也融入了我国特有的实践成果。这个体系远较过去丰富庞大得多,但其关键点却落脚在: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素养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融入未来社会,适应其不可预知的多样化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方向,在满足个人价值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样的目标看似宏大,却与功利教育截然不同,它不需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获取已有知识(多数只是机械记忆的复制而已)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地追求考试优胜,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判自己的学习效果。核心素养体系关注的是人的全面综合发展,是品德情怀与能力素养的交汇,是慎独求实与交际参与的融合,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它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由是观之,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必然带来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框架的重构,过去的那一套“唯分数论”“唯高考论”必然会失去存在的理由。教育部提出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维度20项关键指标的评价标准,已经指明了多元评价的正确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考新政的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瓶颈最终还是要被一举突破的。

要让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启动精准教育。此之所谓“精准”,不是过去那些“培优补差”的现实主义“精准”,也不是逐鹿高分、追捧状元的功利主义“精准”,而是极大地满足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主义“精准”。这对每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不断加大学校软硬件的投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才能在课程设置与选择、品德修习与培植、文化熏陶与滋养、实践创新与参与、情感体验与反思、心理调适与抚慰等诸多方面提供真正满足社会、家长、学生需求的精准教育。精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準,而非满足个别特殊学生的精准。通过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能让所有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能体会到中小学时期所学内容带来的帮助。可以说,精准教育才是让老百姓真正满意的教育。

马克思曾极富预见性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包括:“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核心素养体系下精准教育培养目标最精准的定位,也是每一个有着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

(作者系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三峡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精准核心体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