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藏寺满族乡学校 张 楠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素质指的是个人全面能力品质,包括国民素质、民族素质、教师素质等;狭义素质就是心理和生理意义上面的素质能力。对照与中学素质教育来说,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就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干预,逐步形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全面综合总称。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原有的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定义而产生的。不同于原有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既是要走出片面、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向着因材施教、人人可成才的综合全方位教育模式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培养能力等。相比于影视教育,素质教育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是以以提高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积累重要知识、培养关键技能的核心阶段。此阶段素质教育,必须要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重点培养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一是思想品德。中学素质教育要让中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情感,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直诚实的品格,建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品质。
二是知识教育。中学素质教育要让中学生在原有比较系统的知识基础知识上面,全面拓展知识领域和范围,并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应用知识。
三是身心素质。中学素质教育要让中学生要培养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壮的体格,促进智力的良好发展,并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会面对挫折、适应环境。
四是创新能力。中学素质教育要让中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探索自然和奥秘中,逐步培养科学精神的科技兴趣,从而逐步掌握好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进步的科技知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是美育教育。中学素质教育要让中学生在各种人文课程、艺术课程中,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认识美、创作美的能力。
中学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作出相应调整,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措施。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中建立了校长负责制、教师全员聘用的行政管理体制,以贯彻素质教育为目的,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让教师充分在素质教育平台上充分发挥作用。随着新课改推进,各种各样学校都拿出各自特色,打造一批更具活力、办学效益更高的中学。
二是课程设置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教育方法、评价制度都突破了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和感到有兴趣的环节,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性,并提高学习兴趣。
三是师资队伍培养。由于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去关注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精神,从而充分保障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中学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教育缺失,素质教育中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但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还是存在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等情况。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由于素质教育还尚未全面发挥作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还有待于加强,需要走出思维定势,克服服从权威惯性。
中学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确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参与度,激励学生的兴趣,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民主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善于把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成一些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地可以通过增加实习作业、探究性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中学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采用启发式教学,尝试发现法、探究式教学,创造平等、自主、民主、开放的新课堂模式,让学生们沉浸在创新式学习中,启发学生思考判断,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中学素质教育中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解疑的品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自信心,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青少年时期就应当以想象为基础,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尊重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个体差异性,逐步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中学素质教育必须以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能力。